第一節:冷戰的起源
引言:二戰後,沒有了共同敵人的美國和蘇聯馬上走向對立,在蘇聯的支持下,東歐各國的共產黨相繼成為國家的執政黨,而美國則在抵製歐洲赤化的旗號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成為冷戰的前哨陣地。
一、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建立
在1945年夏季,蘇聯紅軍相繼從德國納粹手中解放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利亞和德國的東半部,不久在這些國家中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權,由於當時的政治力量對比不同,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國家,組成了由共產黨聯合左翼資產階級政黨所組成的聯合政府,其成員往往包括共產黨、社會黨、農民黨等,但在波蘭、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東德則一開始就建立了共產黨勢力占主導地位的共產主義政權。
隨著美蘇矛盾的增加,蘇聯加大了對東歐國家的控製,蘇聯計劃在東南歐建立一條“安全帶”,毗鄰蘇聯的小國如芬蘭、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必須是受蘇聯控製,由蘇聯掌握它們的軍事計劃和外交政策。在這一原則指導下,蘇聯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利亞、保加利亞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勢力,排擠其他黨派勢力,建立共產黨單獨執政的一元化政治體製,到1948年,東歐地區除了希臘外幾乎都成立了共產主義的國家政權,蘇聯實現了建立“安全帶”的政治目標。
二、鐵幕演說與杜魯門主義
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裏州富爾頓市的威斯敏斯特學院,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總統的陪同下發表了名為《和平砥柱》的演說,杜魯門便借英國首相邱吉爾訪美在富爾頓發表演說之機,公開打出了“冷戰”的信號。邱吉爾聳人聽聞地提出:“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現在需要的是作出解決問題的安排。他聲稱“美國此刻正高踞於世界權力的頂峰。……如果拒絕、忽視或糟踏這個機會,我們將受到後世長期的責備”丘吉爾主張建立英美軍事同盟,共同對抗蘇聯和它控製的東歐國家,該鐵幕演說成為冷戰的前奏曲。
而此時希臘國內的共產黨正組織反對英國控製的希臘民族解放陣線該組織,開展了力圖推翻英國支持的希臘政府的武裝起義和遊擊戰爭,並取得節節勝利,英國在向希臘政府調撥4億英鎊和大批軍事物資後,仍無力對抗希臘共產黨的強勁攻勢。1947年2月21口,英國政府通知美國:英軍已無力承擔對希臘的經濟與軍事援助,希望美國從4月1日起接管英國在東地中海承擔的抵抗共產主義的義務。而這時,蘇聯也向土爾其政府施加壓力,試圖取代土耳其奪得對黑海海峽的控製權。
1947年4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他的一篇谘文。杜魯門在谘文中宣稱“希臘受到共產黨領導的幾千名武裝人員恐沛主義的威脅”,“希臘的鄰國土耳其也值得我們給以重視。他說,“混亂和無秩序狀態就很可能擴及整個中東地區”,這不僅將給歐洲一些國家帶來影響,並且對全世界都具有“災難性”。因此,杜魯門請求國會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臘、土耳其提供四億美元的援助,采用一切經濟和軍事手段來幫助希臘和土耳其政府抵製共產主義的滲透,這就是後來被稱之為“杜魯門主義”。
在美國的支持下,希臘的共產黨起義遭到了殘酷鎮壓,土耳其也全麵倒向了西方陣營,蘇聯向地中海北部的南下策略受到遏製。
三、北約與華約
為了加強與西歐盟國的軍事政治合作,遏製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1949年4月,美國與英、法、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加拿大、冰島、葡萄牙等12國在華盛頓舉行了北大西洋公約簽字儀式。這是美國自建國以來第一次在和平時期同歐洲國家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發動冷戰,完成以控製西歐為重點的全球戰略的重要步驟,也是當時實力虛弱的西歐國家為求自保不得不依賴美國保護的結果。
《北大西洋公約》規定何時任何一締約國認為締約國中任何一國領土之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遭受威脅,各締約國應共同協商並采取聯合行動,包括動用武力,這樣,東起西歐,西至北美,北到格陵蘭島,南抵西非的廣大領土都處於北大西洋公約的保護傘的保護下。
《北大西洋公約》從1949年8月開始生效,由各國的外交、國防和財政部長組成一個理事會,另由各國軍事參謀長組成一軍事委員會,其下設最高指揮部,以巴黎為總部,由各國移交一定數量的軍隊與配備給最高委員會管轄。
麵對北約的成立,蘇聯也著手組織和東歐國家的軍事聯盟,1955年,在聯邦德國加入北約後,蘇聯和7個東歐共產主義國家在波蘭首都華沙簽訂了《華沙條約》,成立由蘇聯直接控製的政治與軍事同盟。這兩個機構可以算是和平時期最龐大的軍事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