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巔峰穀底(11)(1 / 3)

楊度的意思,就是同一時代人沒法看清長遠,“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了。而且楊度的幾句,也是意味深長:到底是共和搞壞了中國?還是中國把共和搞砸了?到底是君憲製有負您(指袁世凱)呢?還是您負了君憲製?等著百年千年之後,把曆史的眼光放長遠,再來評價吧。

據鳳凰衛視的曆史紀錄片《袁氏當國》的講述,楊度參加追悼會獻上挽聯,隨後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有句老話說勿以成敗論英雄,我之所以摒棄共和,主張君憲,是考慮到在目前中國的條件之下,實行歐美的民主共和辦法會導致政令不一,地方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今日民主共和製似已取得勝利,切請諸位拭目以待,看日後會不會出現我所預言的局麵。君主立憲製隨著袁世凱之死而死,死的其實不是一個,隨後共和亦死。

楊度的話,有沒有道理呢?

民國過去一百年了,這件事還沒有分清呢,看來真得千載。

不過,楊度的話中有一句對了,袁世凱死後,不僅君憲死,共和亦死了。因為,共和製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孫中山也從“以美為師”走上了“以俄為師”的道路。

而袁世凱生命的最後時刻,給自己寫了副挽聯,也是值得咀嚼的:

為日本去一大敵;

看中國再造共和。

如果不去褒貶它,單從字麵上來看,袁世凱自己以為,恢複帝製可以避免驟然民主帶來的一盤散沙局麵,可以加強中國的統一,避免日本攫取中國主權,沒想到卻得不到下屬的理解,弄得眾叛親離。而今袁世凱被罵死了,其結果便是“為日本去一大敵”。袁世凱認為,自己才是最能抵抗日本的。

“看中國再造共和”,這句話聽著有點兒負氣味道了,看你們能不能把共和造成。

其實,曆史再假設一下,在那個年代,即使完全沒有所謂的軍閥們,即使完全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當政,那麼共和會不會成功呢?

當年報界有個名人杜亞泉曾經分析過,共和建立之後,一般國民對共和原理並無理解:

就大多數國民之心理觀之,則共和政體之發生,仍依據於事實,而非根本於原理。蓋事實問題者,以厲害為標準;原理問題者,依是非而判別。而吾國民對於共和政體之觀念,乃歆於事實上之所謂利,非動於原理上之所謂是也。……我國民之推翻專製創立共和者,固欲於事實上維持國家之勢力,非欲於原理上主張天賦之人權。

曆史就是這麼複雜,民心也是如此複雜,重要曆史人物更是這麼複雜。

共和,真的能成麼?

還有一副挽聯,不是給袁世凱的,本來是徐樹錚後來寫給孫中山的挽聯,但有人把這副聯挪給袁世凱,因為裏麵的聯語確實有一部分適合袁世凱,所以取過來套用給袁世凱: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何居乎一言而得,一言而喪;

十載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上聯形容孫中山,百年大政,什麼也不如民主,把人民居於首要位置。

但下聯,如果形容袁世凱,還真像:十年以來,要是沒有您在,真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多少個人拉山頭當軍閥了。

這句話本來是建安十五年(210),56歲的曹操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時發布的《述誌令》中之名句,借以表明自己的本誌,反擊朝野謗議,還表達了以平定天下、恢複統一為己任的政治抱負。“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寫得坦白直率,氣勢磅礴,表現出政治家的氣度和見識。

試想一下,在當時條件下,如果沒有袁世凱,可能在清室滅亡後,國家就真的會立即陷入軍閥割據的混戰狀態。

所以,把這副對聯挪用到這裏,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追悼會結束,袁世凱終於離開北京,回歸故裏了。

遵照袁世凱生前遺願——葬往彰德洹上,冷清的洹上又開始忙乎起來。

洹上,因袁世凱於1909—1911年在此隱居而聞名,後幾年,這塊地方有些寂寞,便提前把主人袁世凱給召回來了。

袁世凱死後的第27天,繼任總統黎元洪將靈柩送出新華門,他向靈柩行了三鞠躬禮,由2000人組成的海陸軍儀仗隊為靈柩開道,靈柩換上80人的“皇杠”。在101響禮炮聲中,載著靈柩的專列緩緩駛出了北京,開往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