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魏晉時期的人都很重視個人的儀表風姿,曹操個子不高,相貌一無可取之處,這也給曹操帶來了難以磨滅的自卑感。

《三國誌》中,對於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給予了正麵描寫,特別對劉備和孫權的長相,都描述他們具有帝王之相。然而,對於三足鼎力之最具實力的魏國曹操的相貌,卻是隻字未提。就連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述,也隻有短短八個字——“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難怪,匈奴使者來朝拜時,曹操會自卑到讓相貌出眾的崔琰頂替他,自己則充當衛士站立一旁,由此,便留下了“捉刀”的成語。

美國政治家林肯說:“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陰。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陰,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

林肯是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他不僅是私生子,出生微賤,而且麵貌醜陋,言談舉止也缺乏風度,當然,他對自己的這些缺陷也是十分敏感的。

為了補償這些缺陷,林肯力求從教育方麵來汲取力量。他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是,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麵補償。

正如美國作家愛默生所說:“品格可以為青春增添光彩,為皺紋和白發增添威嚴。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發揮作用,而無需借助任何手段。”

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品格,讓林肯最終擺脫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與缺陷,一舉而成為了最具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之一。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過:“惟有人的品格最經得起風雨。”

德國詩人歌德也說:“品格換來品格。慷慨,尤其是還兼有謙虛,就會使人人贏得好感。”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他從小聽覺就有缺陷,但是,他在耳朵全聾後還克服困難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

貝多芬為此說出了一句名言——“人啊,你當自助!”成為了許多自強不息者的座右銘。

英國作家王爾德也曾經寫下這樣一段話:“希望你不要過雙重人格的生活,故意把自己裝扮得十全十美或十惡不赦都是虛偽的。”

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也說過:“愛你自己要愛在最後,珍愛那些恨你的人,誠實比起腐敗會給你贏得更多的好處。在你的右手裏永遠舉著溫順的和平枝,免得嫉妒之徒說閑話。作人要公正,不要怕;你所要達到的一切目的應該是你的國家、上帝和真理所要達到的目的。”

曾有一名大學教授給剛入學的大學生們出了一道測試題:“1+1=?”

測試題引來大學生們的一陣大笑,笑過之後,大學生們心想:這麼簡單的題,連三歲孩子都會,看來,這其中必有其他深意。於是,有85%的同學沒有給出答案,5%的同學回答是“3”,剩下10%的同學,答案則是五花八門。

最後,教授公布了答案——“2”。

在學生們麵麵相覷之時,教授意味深長地說:“1+1=2,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不能、也不會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如果1+1分明是等於2,那麼,就應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敢於堅持真理。這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格!

黑格爾說:“不作什麼決定的意誌不是現實的意誌;無性格的人從來不作出決定。”

法國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也說過:“一般人讚許的往往是平庸人。對於平庸人,人們很樂於濟助;對於有才智的人,人們以有所剝奪為快。後者成為忌妒的對象,人們對他毫不原諒;可是為了前者利益,人們不惜一切給以支援,他受人們虛榮心的擁護。”

人們往往容易同情弱者,可以說,對弱者同情是一個好品格,但是,從曆史的品格來看,同情弱者最終的目的是讓他成為強者。

因此,讓我們每個人,不要羨慕廳堂上雍容光煥發華貴的牡丹,也不要嫉妒盆景中芳香撲鼻的茉莉,就做一棵荒郊遠野的蒲公英吧!始終眷戀著廣闊的大地,子孫後代都澆在這廣袤的大地上,生生世世,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