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曆史的雙重品格

世界曆史即是世界審判,揭示了其曆史觀兼有神義論和人義論的雙重品格。

不作什麼決定的意誌不是現實的意誌;無性格的人從來不作出決定。

——黑格爾

曆史哲學是黑格爾學說的重要一環。

辯證邏輯,特別是對立統一的觀念在這裏得到了申述和運用。一直到今天,這個觀念一直使形式思維的追隨者們狼狽不堪。

因為,在講演錄中,出現了發展的觀念;凝聚著思想家的政治準則;揭示了神義論和人義論的雙重品格。

當然,有人評價說,在這個世界曆史這個領域中,“黑格爾……已經老朽不堪,成了古董。”

然而,曆史過程作為統一的、全世界的過程,作為世界曆史,在黑格爾時代才開始形成,前麵還有驚天動地的事變。

關於過去的認識仍然是支離破碎、七拚八湊的。曆史過程之本質的發現、材料的係統化、事實的解釋,都還沒有通過研究得以完成。

因此,毫不奇怪,黑格爾的哲學——曆史概念貫穿著十分尖銳的矛盾。其中並存著天才的預測和驚人的淺見,並存著科學的推論和明顯的神話創作。

曆史是一麵鏡子。

後人超過前人是應該的,後人超過前人是必然的。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這也正是“曆史”本身獨有的品格。

如果一個人看到後人超過自己就生嫉妒念頭,那麼則說明他還不懂得曆史的法則。

中國古代的先哲們認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在創生天地萬物的同時,也創生了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人,始終是宇宙這一整體世界中的有機構成。

就是說,中國曆史文化不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而是強調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義,就是充分肯定了天道與人性的相互貫通,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

《周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正是這種精神,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賦予中國曆史文化以創造力和持久性。

正是這種精神,使無數仁人誌士,在身處逆境之際,總是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顧一己生命安危,奮起抗爭,鞠躬盡瘁,表現出一種剛健有為的人格力量。

在中國傳統曆史文化裏,惟一的平等觀念,就是人人在道德麵前的平等。

比如:儒家鼓勵民眾,忍受政治、經濟上的不平等,以換取道德上平等的箴言。

所謂人物曆史品格,是曆史時代與人物個性的統一體。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中表現出來,但它卻是在無關重要的時刻形成的。

品格能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

中國曆史上,具有鮮明時代品格與個性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曹操,就是最具雙重性格的一位。

曹操,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然而,在他的胸膛內跳動著的,卻是一顆相當自卑的心。英雄與自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回顧有關曹操的史料,他的為人,時而寬容大度,時而嚴苛暴戾,時而樂觀豁達,時而陰暗刻薄,時而率真坦誠,時而猜忌多疑。可以說,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與自卑之間尋找平衡。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深遠的曆史原因的。

曹操之所以自卑,首先來自於其不明不白的身世。曹操的祖父曹騰,幼年時遭到閹割而送進宮中充當太監。他在侍奉順、質、桓、靈四帝的過程中,憑借著機警和手腕,不斷得到升遷,最後官至大長秋,在宮中供職達30多年之久,是東漢後期著名的大宦官。

然而,在當時的社會,宦官是被人歧視的階層,深受那些出身名門的官僚士大夫輕視的。當然,宦官是沒有親生子嗣的,曹操的父親其實是養子。曹操的小名叫“阿瞞”,它可謂是曹操父祖對宦官出身的自卑情結的真實寫照!同時,這種來自於父祖的自卑,也深深植根於曹操的潛意識中。

曹操之所以自卑,還來自於他的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