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能兩次劃時代

一個民族不能經曆更多的階段,不能在世界曆史上兩次劃時代……,因為在精神過程中它隻能承擔一種任務。---黑格爾

從1822年,黑格爾開始作世界曆史哲學的講演,並且成功地重複講演了6次。在黑格爾去世後,他的學生們將他的講演記錄彙編成書——《曆史哲學講演錄》。講演錄緊接著法哲學,包括黑格爾體係的最終部分,也是黑格爾遺著的一個重要部分。

黑格爾認為,經驗曆史的基礎乃是絕對理念和世界精神的發展。

黑格爾把這個概念加以具體化,在講演錄中,他在談到一個民族的精神時,說它就是法製、憲法、宗教、藝術、科學、技巧和從業方向等方麵所共有的特征。在黑格爾看來,世界曆史中的進步往往是通過一個個別民族來實現的,這個民族的精神就是世界精神在其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體現者。

由此,黑格爾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個民族不能經曆更多的階段,不能在世界曆史上兩次劃時代……,因為在精神過程中它隻能承擔一種任務。”

世界曆史的目的就是作為世界精神之自我認識的認識。任何個別的民族精神都追逐著這個目的,由此,黑格爾又講演了下麵一段宏論:

“一個民族青春煥發之日,正是精神依然活躍之時,這時個體渴望保衛祖國,維護他們民族的目標……如果民族精神已經完成它的活動,活潑和興趣也就沒有了。這時民族便生活在從壯年向老年的過渡之中,生活在坐享其成之中……。個體就是這樣壽終正寢的,各民族也是這樣。後者還要繼續活著,那也隻是一種索然寡味、死氣沉沉的生活……,一個政治上無效而無聊的廢物。”

然而,黑格爾也進一步認為,如果一個民族退出了它的位置,它所創造的果實卻不會因此而喪失。果實產生種籽,隻不過,這是為另一個業已成熟的民族準備的種籽。

黑格爾從這個觀念出發,為社會進步提出了一個十分明確的準則,並以這個準則為基礎,把曆史又加以階段化。

如此,可以看出,黑格爾認為一個“民族”不能經曆更多階段,不能在世界曆史上兩次劃時代,因為,在精神過程中它隻能承擔一種任務。然而,黑格爾又認為,縱觀整個曆史進程,又必須要加以階段化的。

這就是黑格爾對民族、自由、曆史……有所意識的進步,盡管他的觀點是唯心的,但是,從辯證法的角度去分析、去研究,黑格爾的哲學觀點,對於後人、甚至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無獨有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在這裏闡述了他的“變”的哲學。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他的哲學充滿了辯證法思想,對後來辯證法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赫拉克利特出生在伊奧尼亞地區的愛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裏。他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是他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卻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據說,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然而,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絕了。

在這裏,赫拉克利特把存在的東西比作一條河。他之所以認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是因為,當人第二次進入這條河時,水流已是新的而不是原來的水在流淌了。

恩格斯高度評價了赫拉克利特的這個思想:“這個原始的、素樸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滅。

赫拉克利特強調運動的變化,但是並沒有否定靜止。在他的思想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赫拉克利特的學生克拉底魯進一步發展了他的“變”的哲學。老師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學生克拉底魯進一步說:“連一次也不能。”這樣,學生克拉底魯就完全否定了靜止的存在。那麼,如果沒有相對靜止,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可以肯定的是,到了那時,世界上就不會有確定性質的事物了,整個世界將成為混沌一團。那了那時,我們既不能認識事物,也不能解說一個事物是什麼了。

因為,比如:當我們還沒有說完“這是一張桌子”時,桌子已經變成其他東西了。因此,克拉底魯主張用動手指代替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