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克拉底魯把老師赫拉克利特的正確辯證法思想,變成了極其錯誤的相對主義的詭辯論。
這是理論思維一個十分深刻的教訓。
它告訴我們:正確的思想和任何事物一樣,都有一個度。超出它的度,說過了頭,正確的思想就會變成荒謬的東西。
《論語》二題之二:顏回之死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則亡。”
孔子說顏回“不貳過”,是在讚譽顏回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他本來就是極少犯錯的人,何況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呢!
顏回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一是因為他去世早,二是他為人謹慎,三是他克己自律,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典籍中對於顏回的錯誤記錄就很少了。
然而,“人非聖賢,敦能無過?”
人,哪兒能絕對地避免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呢?
比如:青年人的戀愛過程中,有時侯不免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犯下了“同樣的錯誤。那麼,就再給對方一次機會,這也是給自己一次機會,決不要輕言放棄!當然,錯誤有大小,特別對於不是原則上的大錯誤,在對方認識錯誤態度好的情況下,再給彼此一次機會又何妨呢?
比如:家長在對待孩子重複犯錯誤的問題。
孩子畢竟是孩子,雖然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但考慮問題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達到成人的要求,所以,家長要耐心再耐心。
麵對剛學會走路學話的幼兒,盡管母親一天喊的最多的詞是“危險”,然而,孩子還是不知道“危險”是什麼。待到孩子再大一點,到了上學的年齡,大部分孩子都存在著粗心的毛病,那麼,這時老師與家長耐心細致地引導與糾正孩子的錯誤,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總之,對於總是犯同樣錯誤的孩子,發現問題就要及時幫他找到原因,及時糾正,切記!不能簡單地對著孩子的後腦勺說話,那樣,孩子是聽不進去的。一定要當著孩子的麵,看著孩子的眼睛,溫和地對孩子說話,曉之情、動之理,這樣才有可能改變孩子的錯誤。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誤,甚至是犯同樣的錯誤,然而,犯了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對待錯誤的態度。
有一種態度,是從錯誤中接受教訓及時總結經驗,努力做到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持這種態度的人,無論做什麼最終都能成功。
還有一種態度,是漠視自己的錯誤,隻是被動地接受了批評,並不去思考應該怎麼樣修正自己,結果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犯錯誤,就是俗話說的“記吃不記打”,持這種態度的人,很難取得成功。
這不是哲學家的杜撰,是有著鮮活的實例的。
2008年10月23日,美國總統競選,到了最後衝刺關頭。一個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事發生了——候選人之一的奧巴馬中止了他的競選活動。這是為什麼呢?奧巴馬去了哪裏呢?
原來,奧巴馬是專程乘9小時的飛機去了夏威夷,因為,撫養他成長的外婆病危。他全天候守護在外婆的身邊,直到她離世。當有媒體問他何以會有此舉時,奧巴馬的回答很簡單:“1995年,當母親癌症病重臨終時,我沒能及時趕到夏威夷向母親告別,這是我一生的遺憾。我不能犯第二次同樣的錯誤!”
理由就這麼簡單。奧巴馬沒有犯第二次同樣的錯誤,沒有再給自己留下遺憾。
還有這樣一則報道:一個無知的孩子,出於好奇偷了同學的日記本,孩子的母親看見了,不僅沒有批評,反倒誇獎了孩子有本事。結果孩子沒有意識到錯誤反而受到了鼓勵,從而,一錯再錯,一偷再偷,終於有一天因搶劫被判入獄。臨刑前,已經長大卻倫為罪人的原來的孩子,流著眼淚咬下母親的耳朵……
孩子沒有得到母親的及時教育,一次次犯著同樣的錯誤——“偷盜”,結果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總統、民族,孩子、母親……任何人,任何團體,都會犯不同程度的錯誤,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事。
既然,曆史不能兩次劃時代,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人不想同樣的錯誤犯兩次……那麼,我們就要學會正確地麵對,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