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用現在的話來說,黑格爾堪稱是一個音樂發燒友了,成為了一個對音樂傾倒的人。
黑格爾認為,不可能有也不會有比古典藝術更美的東西了。
醫學界研究人士認為,人體會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中產生反應,當人體細胞的震動與外部節奏協調時,人就有舒暢、愉悅的感覺。
美國一位醫學家曾統計了35名美國已故著名音樂指揮的年齡,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3.4歲,高於美國男子的平均壽命5年。
據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調查,經常聽音樂的人,比不聽音樂的人,壽命通常要長5—10年。
醫學界通過臨床實驗認定,音樂對放鬆身心、振作精神、誘發睡眠等等,都很有實效。
1972年,波蘭政府根據幾位病理學家和音樂學家的建議,設立了第一個“音樂治療研究所”,結果顯示,頗見奇效。此後不久,英、美、日等國家也有醫院隨之采用了音樂治療的方法。
有西方人士認為:聽西方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效果最佳。
有的專家指出:舒伯特的音樂能夠助失眠者入睡;巴赫的音樂可減輕消化不良;莫紮特的音樂能減輕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感。甚至也有人說莫紮特的音樂可以起到消除疲勞、重振精神的作用。
中國的中醫的學說,自古就有五音——“宮、商、角、徵、羽”的特性,正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有不謀而合之處。
西方講究恰當的音樂環境,而東方則是依據個人的體質。如,“火”型人宜選“水”樂來減少浮躁的情緒;“水”型人宜聽“火”樂可增強腎的功能;“木”型人因處事優柔寡斷,宜聽“金”樂以激勵自己。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有位心理學家曾對3個不同的交響樂隊的208名隊員進行了分析測驗。結果發現,以演奏古典樂曲為主的樂隊成員,心情大都平穩愉快;而以演奏現代樂曲或以演奏現代樂曲為主的成員,70%以上的人患有神經過敏症,60%以上的人急躁,22%以上的人情緒消沉,還有些人經常失眠、頭痛、耳痛和腹瀉。
有人對一些音樂愛好者進行調查發現,在經常欣賞古典音樂的家庭裏,人與人的關係相處得和睦;經常欣賞浪漫派音樂的人,性格開朗,思想活躍;而熱衷於嘈雜的現代派音樂的家庭裏,經常處於爭吵不休的局麵。
由此可見,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黑格爾對於音樂的青睞是相當正確的選擇。
其實,不僅僅是如黑格爾這樣的哲學家、思想家喜歡音樂,而且,科學家,甚至是藝術家們的靈感也是激發出來的。
科學家與藝術家們在象牙塔裏待的時間長了,有時也會感覺煩躁,況且世界那麼大,他們也想去去看看。
一旦走出辦公室或家門,通常情況下,靈感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有一次,貝多芬因在家待時間長了,感到有些煩躁,就走出家門,來到街邊的一家飯館散心。他坐下來環顧左右,盆碗刀叉的輕微碰撞聲,引發了他的頭腦中的靈感。隨即,他拿出一張紙開始記錄,當服務員端上飯菜時,一首美妙的樂曲,已經寫完了。於是,貝多芬高興得沒吃飯就付費而去。
德國近代音樂天才門德爾鬆,一次,他聽完貝多芬某首樂曲的首次公演,回到家後,立即就把它用鋼琴湊了出來。這種“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真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但是天才的藝術家做到了。
瓦特也是在格拉斯哥大學散步時,捕捉到了靈感,從而解決了蒸汽機發明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然而,即便是天才的藝術家,他的超常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也隻是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裏才有。
所以,正如黑格爾所說,雖然愛音樂,也隻能稱半個人。
接著,黑格爾還說,隻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
音樂是一位好老師。它會將人的心靈從喧囂和冗雜之中帶出,帶到一片靜土,使人們煩躁的心平靜下來。音樂是人開心時的朋友,音樂也是人失意時的夥伴。
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為此,為了成為“人”,就去喜歡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