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誰的眼淚四(1 / 3)

第六章誰的眼淚四

假如張作霖未被炸死

前麵已經說過,張作霖的死導致了楊宇霆、常蔭槐等老兄弟失去了依靠,並為此喪命,也導致了張宗昌、孫傳芳等人無處可以立足,他們都因張作霖的死而傷痛不已。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因為張作霖的死而造成了很大傷痛的應該還包括如下各方:

第一個是馮閻之痛。馮玉祥、閻錫山作為張作霖的老對手,雙方有過合作,但更多的是相互對抗,尤其是最後一次,馮閻聯合南方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一起把張作霖趕出了北京,趕到了山海關外,並直接導致了張作霖在回東北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張作霖死了,按理說馮玉祥和閻錫山應該開心才是,但政治的事情就是這樣,今天為敵,明天就有可能為友。很快馮玉祥、閻錫山就念叨起了張作霖的好處來了。1930年羽翼已經豐滿的蔣介石,借著裁軍之名要削弱國民黨內其它各派軍閥的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蔣介石采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先打敗了李宗仁、白崇禧率領的桂係,繼而又分化瓦解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大敵麵前,馮、閻、桂這三派軍閥終於團結起來,聯合一致對付蔣介石,史稱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前期,馮、閻、桂三派雖然頗占優勢,不過蔣介石還能支撐穩住局麵。蔣介石這人打仗不行,但是用金錢拉攏收買分化對手的本領卻是無人能及,時間久了對於馮、閻、桂三派軍閥自然不利。此時唯一超然於外的就是東北軍了,當時的形勢是東北軍助蔣則蔣勝,東北軍助馮、閻、桂則馮、閻、桂勝。雙方都竭盡全力拉攏張學良,蔣介石甚至許以中華民國副總司令的高位,不過這也就是個虛職,當不得真的,但是張學良偏偏當真了,他選擇了蔣介石,出兵關內,大軍壓境之下,馮、閻、桂聯盟腹背受敵,迅速土崩瓦解,蔣介石大獲全勝。中原大戰蔣介石最終獲勝,一大半功勞要歸功於張學良。但是如果張作霖不死,在馮閻桂與蔣介石的選擇上,他一定會支持馮閻桂而不會支持蔣介石的。原因倒不是張作霖與馮閻桂有多麼深的交情,而是如此選擇更符合東北軍的利益。如果支持馮閻桂,以東北軍當時的實力,再加上張作霖前期積累的威望,其第四次進軍關內,當可再度入主北京,稱雄中原,而不是什麼屈居蔣介石之下當個虛得不能再虛的中華民國副總司令了。

當年的馮閻桂一定很後悔把張作霖逼上了那輛死亡列車,讓那麼一個沒有政治覺悟能力的熱血青年張學良繼了位,才導致有中原大戰的功敗垂成。

其實,與馮閻桂一樣懊惱的應該還有中共組建的紅軍。由於中原大戰,蔣介石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對付紅軍,導致1930年成了紅軍發展最快的一年。如果中原大戰東北軍幫助的是馮閻桂,那麼蔣介石勢必成為戰敗的一方,如此一來必將天下大亂,此種局麵下紅軍可以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佳土壤,也許紅軍就不需要走那麼多的彎路甚至去走二萬五千裏長征了。

第二個是東北之痛。東北對於張作霖來說是命根子,以張作霖的個性是不會輕易舍棄東北的,更不會把東北的命運寄托在不可把握的別人手上。可以說,張作霖的所作所為,都是以東北地盤以及東北軍為核心利益的;但是張學良不一樣,他早在郭鬆齡時代就對南方國民黨心而向往之,以為幫助蔣介石就是為國家作奉獻,為此必要時候是可以犧牲東北乃至東北軍利益的。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兩人出發點的不同,決定了張學良在後來東北一係列大政方針的決擇上,基本上都是與張作霖背道而馳的,包括東北易幟、中原大戰對蔣的支持以及後來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等等等,張學良都是把希望寄托在根本就不可靠的南京國民政府上,這一點與張作霖以及楊宇霆的想法是完全背離的,而且越離越遠,終至於把張作霖辛辛苦苦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東北地盤以及數十萬東北大軍全部葬送殆盡。東北110萬平方公裏的大好河山就此淪於敵手,30餘萬東北軍隊從此流離失所,被蔣介石不斷的分化瓦解最終消於無形,3000萬父老鄉親淪為亡國奴,一直要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才最終回到了祖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