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誰的眼淚三(1 / 2)

第六章誰的眼淚三

九一八事變與張學良不抵抗

1931年9月18日,張作霖死後三年多一點,日本人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占領了奉天並進而占領了東三省。在整個過程裏,東北軍除馬占山將軍有組織的進行了抵抗以外,其它各部十幾萬軍隊均未進行抵抗,而是一撤再撤,最後撤出了山海關。東北軍之所以有如此拙劣的表演,緣於張學良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東北軍的厄運以及東北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均由此開始,真是一將無能,害死三軍。

張學良的不抵抗,緣於他骨子裏的不自信以及對蔣介石國民政府寄予了不現實的過高期望。前文已經說過,張學良這人,胸懷寬廣,能容人也可以用人,但缺陷也非常明顯。與張作霖比起來,其政治謀略十分欠缺,政治上也非常天真,當年楊宇霆反對將其扶上東北保安總司令之職是有道理的,大概他早就看出了張學良個性上的這些缺點。張學良當了東北保安總司令之後,所幹的事情樣樣都與張作霖背道而馳,先是東北易幟,繼而是中原大戰支持蔣介石,這次是丟了老張家賴以發跡支撐的根據地東三省。

對於民國時期一支軍隊而言,擁有一個穩固的後方基地比什麼都重要。基本上,民國時期的軍閥隻要有了基地就可以生存和發展,哪怕慘敗之後還可以東山再起,比如第二次直奉大戰後的吳佩孚,因為有湖北這個基地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回光返照,但第二次失敗後就起不來了,也是因為沒有了基地。馮玉祥也是,當初慘敗後劉鬱芬為他保有了甘肅這塊安身立命之地,所以能夠迅速的死灰複燃。反之,民國時期滅亡的大大小小的軍閥,都是在失去了基地之後居無定所,終至於煙消雲散;而閻錫山以小小的一塊山西地盤,屹立於民國政壇幾十年不倒,成為民國時期生存最長的軍閥,就是因為他始終保有山西這塊地盤,無論成也好敗也好,山西從未在他手上完完全全的丟失過。

張學良的江山是張作霖給他打下來的,所謂仔賣爺田心不痛,其於東北的得失看得遠比張作霖較,對後方根據地也遠沒有張作霖那麼重視。所以麵對日本人的進攻,居然天真的以為國際勢力的幹預可以讓日本人退兵。換了張作霖,即使心裏相信也絕不會去冒這個險,不會把自己的命根子完完全全的交給別人去捏著。當時的東北,日本軍隊隻有兩萬來人,而東北軍僅在關外的就有十幾萬,關內還有二十來萬,如果下決下認真打一仗,日本人是不敢得寸進尺的,因為當時日本政府也沒有做好準備,隻是因為關東軍輕輕鬆鬆的一個偷襲,輕輕鬆鬆的就攫取了東北大片國土,反過來更加刺激了好戰派的底氣,迫使政府不得不在好戰勢力的裹挾下繼續往前邁進。可以說,張學良的不抵抗,間接的促成了日本加快對東北入侵並最終形成了強大的無可逆轉的好戰派勢力,這是張學良妥協的惡果,從某一個方麵來說,也是張作霖之死帶給中國的悲劇。

1931年9月19日零時50分,日本關東軍第二十九聯隊分三隊開進沈陽城(即當時的奉天),東北軍駐沈警憲8000餘人奉命“不許與日軍衝突”,未作任何抵抗。19日清晨6點半,日軍全部占領沈陽,開始在沈陽大肆掠奪。據官方不完全統計,日軍掠奪飛機262架,這是當時東北花了十年時間好不容易籌建起來的空軍部隊,占當時全國空軍飛機總量的一半以上,居然未投一枚炸彈就白白地轉送敵人,實在讓人疼心。此外,掠奪戰車26輛,各類炮3091門,機槍5800挺,槍械11.8萬支以及大批彈藥糧秣等。日軍於占領沈陽的同一天,還占領了安東、營口、長春、風城等地。之後用了差不多一個星期時間,控製了北寧、沈海、吉長、吉海等鐵路線及30多座城市,遼寧、吉寧兩省未經大的戰鬥就輕易的淪陷於日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