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張作霖還活著,以張作霖長袖善舞的忽悠本領,再加上張作霖在東北的地位和威信,當時的日本人很有可能不會去主動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國內一直有保守派和好戰派兩種勢力,在張作霖治理東北期間,他很好的利用了這兩種勢力的平衡,使好戰派的行為受到約束。但是張作霖死後才三年多一點九一八事變就發生了,這與張學良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有很大關係。張學良沒有明白東北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沒有做好堅決抗擊日本侵略的情況下就擅自采取了包括宣布東北易幟、在中原大戰中支持蔣介石等行為,這些行為都是日本所忌諱的。從而刺激了日本好戰派實力的增長,反過來又壓製住了保守派,田中義一的辭職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此時的日本關東軍越來越難以被日本內閣駕奴,關東軍認為張學良已經越來越脫離了掌控,如果再不出兵控製東北的話,後麵形勢將更加艱難。剛好這時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抽調了大批軍隊入關,使東北兵力減少了許多,從而給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創造了機會。
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之時,原本是準備遭到東北軍抵製而步步推進的,沒想到居然遇到了不抵抗,日本人輕輕鬆鬆的就占領了東三省。這種輕輕鬆鬆的占領非但沒有如張學良所希望的那樣引起外部勢力對日本人進行遏製,反而刺激了日本國內好戰派勢力的進一步增長,使好戰派認為中國非常好欺負,有必要趁勢打鐵一鼓作氣的拿下中國,這就又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災難。
第三個是中國之痛。前文說過,日本人過於輕鬆的占領東北,並未使其停止腳步,反而讓他的野心進一步膨大。當時日本人普遍認為中國不堪一擊,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言論甚至囂塵上。中國迫切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阻止住日本野心的繼續膨脹。但可惜的是,張學良不戰而退出東北的惡果繼續發酵,影響到了隨後熱河抗戰的信心。1932年4月,日軍第八師團進入已經完全控製的東北,準備進攻熱河。此時熱河省由張作霖的把兄弟湯玉麟控製,湯玉麟人稱湯二虎,是個打起仗來不要命的主,但是這一回湯二虎卻讓人大跌眼鏡了。1932年12月21日,日軍先遣部隊向熱河省朝陽縣東部南嶺的中國守軍發動攻擊,守衛朝陽的湯軍董福亭的138師由於團長邵本良叛變投敵,很快丟掉戰略製高點南嶺,朝陽很快失守。1933年1月3日,湯玉麟率部向灤東逃命,日軍僅以騎兵128人即輕鬆進占承德,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至1月4日,日軍完全占領了熱河,隻用了13天時間。
熱河自古就是華北的天然屏障。熱河失守,整個北平、天津地區頓時無險可守,中國的大好河山一覽無餘,全部呈現在日軍眼前,更加激起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冒險思想。
熱河之所以如此快的丟失,與張學良迅速丟掉東北的原因是分不開的。一方麵,東北既失,日軍接收了東北軍近300架飛機以及大炮、機槍無數,這些武器日軍把它大部分都用於熱河作戰,而湯部向來是東北軍中裝備最差的,軍械武器一直要靠奉天的軍械廠接濟,東北既失,軍械廠自然也沒有了,湯玉麟抗戰時實在是處在要槍沒槍要子彈沒子彈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麵,張學良自東北撤入關內以後,由於其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譴責,其在東北軍中的威信也因此而一落千丈,尤其是湯玉麟這樣老資格的奉軍元老更不把張學良放在心上,張學良要求他堅決抵抗至少三個月,湯玉麟心裏老大個不服,認為張學良連一天都沒有抵抗,實在沒資格提要求。他還當著張作相的麵大罵:“他媽的,這樣抗戰不是騙人嘛!打仗要啥沒啥,這個仗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