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換來的不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善心。板垣、石原用了一萬多兵力,不到半個月就占領了大半個東北。他們認為中國的不抵抗政策,正是他們占領中國東北的大好時機,因此不聽日本內閣的約束,也不理國聯的所謂幹預,全速向黑龍江挺進。同時派出第四混成旅越過遼河向錦州進犯。
錦州是扼守東北的最後一道屏障,錦州失去,則東北將徹底喪失。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壓力下,1931年12月2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做出了積極抵抗的決定。蔣介石也電告張學良,要求“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就在各方準備在錦州與日軍大幹一場的時候,蔣介石卻因九一八事變而於12月15日再次通電下野。蔣介石的下野,再次讓張學良的抵抗意誌發生了動搖,他給第二軍下達命僅稱:“我軍駐關外部隊,近當日本來攻錦州,理應防禦,但因目前政府方針未定,自不能以錦州之軍固守,應使撤進關內,屆時,以遷安、永平、灤河、昌黎為其駐地。12月25日,孫科的南京政府給張學良發出命令:“對於攻擊錦州,應盡力之所及積極抵抗。”這是南京政府自九一八事變之後所下達的第一道抵抗日軍侵略的命令,31日,南京政府又下達了第二道抵抗命令。然而此時的張學良認為沒有軍餉及後勤保障,堅決不予抵抗,於是在日軍第二、第八、第二十共三個師團四萬餘人的進攻下,東北軍全部撤出錦州,1932年1月3日,日軍完全占領錦州,1932年2月6日哈爾濱也淪陷了,自此,東三省大好河山全部落在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東三省的過早過快淪陷,助漲了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強勁勢頭,為日本侵略華北並進而侵略全中國敞開了大門,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在這個過程裏,張學良付有不可推缷的責任。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把東三省作為安身立命之地予以保護,如果張作霖不死,他一定知道東三省對於東北軍的意義,那是拚了老命也要維護的。以當時東北軍的實力,如果拚盡全力抵擋,對付日本剛剛開始時的兩萬多人那是綽綽有餘的,那麼以後戰局的發展就很有可能是另一番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