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誰的江山四(1 / 2)

第五章誰的江山四

馮玉祥東山再起

國民軍南口失敗後,馮玉祥從蘇聯回國。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糾集殘部在五原誓師,通電加入南方國民黨組織的北伐軍,討伐張作霖組織的反赤聯軍。

馮玉祥的國民軍本來在南口大戰中一敗塗地,撤入甘肅荒涼地帶的部隊不到五萬人,而且士氣低落,衣食無著,當時已穩操勝券的張作霖忽視了馮玉祥的能力,沒有深入荒涼地帶乘勝追擊;而吳佩孚雖有此心卻被南方戰場牽製住了主要兵力,分身乏術;至於閻錫山,向來滿足於山西一畝三分田,不願單獨出兵深入不毛之地,這就使馮玉祥手下的張之江及鹿鍾麟各部得到了喘息之機。馮玉祥五原誓師後,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下竟然很快死灰複燃,為了保全自己,馮主動向南方國民革命軍靠齊,率領全軍參加國民黨,所部也改為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馮玉祥還製定了固甘援陝聯晉圖豫的發展戰略,事後證明,這個戰略極其正確,是馮玉祥能夠東山再起的最主要原因。

“固甘”靠的是劉鬱芬。這個人是個奇才,馮玉祥兵敗南口之時,他以兩師孤軍經營甘肅,僅用了三個月左右時間,就幹脆果斷的掃平了甘肅境內的張兆鉀、韓有祿、黃德勝等地方實力軍閥,將甘肅變成了國民軍敗退後的最大戰略基地,從而為馮玉祥的複出提供了很重要的立足之地。

“援陝”靠的是孫良城。當時楊虎城、李虎臣困守西安已達八個月之久,城內已經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援陝刻不容緩,此時各路救援部隊因懾於劉震華鎮嵩軍的實力,個個屯邊周邊不敢相救,隻有孫良城毫無私心,破釜沉舟全力解圍,終於將圍城八個月之久的鎮嵩軍打敗。隨後馮玉祥將總部移到西安。此時已到了1926年底,馮玉祥實力逐步恢複的時候,也正是吳佩孚在湖南前線失敗,實力逐步走向消亡的時候。兩人剛好一正一反,決定了今後兩人在民國舞台上不同的份量。

1926年12月,馮玉祥將大本營移到西安後,進一步東出潼關,進入河南,馮玉祥的國民軍(已改稱國民革命軍)此時已經恢複元氣,新敗之餘的劉鎮華不是對手,其所依賴的吳佩孚又已經日薄西山,自顧不暇,為免遭滅頂之災,劉鎮華急忙要求入隊,馮玉祥收編了鎮嵩軍。此時張之江由於從南口撤退時沒有組織好部隊,遭到各方反對,已經基本出局,馮玉祥依賴的主要是劉鬱芬、孫良城、方振武、鹿鍾麟、宋哲元這幾位國民聯軍中的骨幹。

“圖豫”借助的是張作霖。河南本來為吳佩孚控製,即使在湖北前線失敗,吳佩孚此時在河南仍然擁兵十幾萬,剛剛恢複的馮玉祥與之作戰勝算不大,因此“圖豫”急切間就隻能停留在“圖”上。但此時張作霖“幫”了馮玉祥大忙,張作霖也派兵圖豫了,張作霖圖豫比馮玉祥就要簡單得多,因為吳佩孚手下部將大多人心歸奉,對抗奉軍時消極作戰甚至主動投降,所以沒廢什麼力氣就把河南給占了。但張作霖占據河南不到兩個月,北伐軍中的武漢國民政府就派兵打過來了,當時唐生智掌握武漢國民政府的軍事大權,他讓張發奎率領鐵軍第四軍以及第十一軍和獨立十五師北伐;此外配合的還有三十五軍、三十六軍等各部。張發奎率部與張學良血拚,其結果是兩敗俱傷。據說第四軍當時傷亡超過一萬五千人,死傷慘重,這讓張發奎非常不高興,後來張發奎借口剿共,非要從武漢回廣東,就是受夠唐生智排擠不願再當炮灰的原因。不管怎麼樣,張發奎幫了馮玉祥的大忙,前麵奉軍與張發奎血戰的時候,馮玉祥趁機派兵去抄河南奉軍的後路。1927年5月,馮軍攻克洛陽後繼續沿隴海路東進,27日克孟津,28日過偃師,30日克孝義,同日鄭大章騎兵占領鄭州。由於擔心後路被切斷,張學良隻好放棄河南地盤,6月1日奉軍全軍撤過黃河,於是黃河以南為馮玉祥軍隊控製。6月3日,唐生智的部隊與馮玉祥的部隊會師鄭州。隨後武漢政府任命馮玉祥為河南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