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夾縫中的權衡八(3 / 3)

此時,南方國民黨的北伐軍已經出動,湖北督理陳嘉漠不斷急電請吳佩孚回武漢主持對南軍事。吳佩孚順坡下驢,表示願意把北方軍事完全交給奉魯軍負責。張作霖看清直軍缺乏戰鬥力的現實,因此不再指望直軍,改由直魯聯軍與奉軍擔任進攻南口的主攻。經與吳佩孚商量,任命張宗昌為前敵總司令,褚玉璞為總指揮,並將奉軍炮兵全部交其使用。

從7月19日開始,南口戰役進入了第二階段,即以奉軍和直魯聯軍為主,直軍予以配合。8月1日,張學良、張宗昌分赴沙河、羊坊督戰。直魯聯軍以王棟為前敵總指揮,率部沿京綏鐵路左側發起攻擊。奉軍第十軍於珍部沿鐵路右側發起攻擊。奉軍先以大炮轟擊,然後以坦克、步兵衝鋒,國民軍依仗堅固工事還擊,戰況空前慘烈。雙方在龍虎台、關山嶺、虎峪村、得勝口等地惡戰,白刃肉搏一百多次。8月8日,奉軍攻占居庸關,繼而攻占營子城,偏地峪、鐵盧溝、毛司台、落馬坡等要隘,鐵甲車攻破南口陣地外壕。8月14日,奉軍第十軍於珍部攻下南口。15日,張作霖通電報捷說:南口為長城著名要塞,重巒又疊嶂,自十四年九十月間,西北軍在此建築洋灰石子工事,直魯軍、鎮威軍以十餘萬人,自八月一日總攻,至十四日克之。”由於吳佩孚的直係在第一階段久攻不克,作戰不力,張作霖在這份電報中竟然隻字未提吳佩孚的直軍。

8月15日,國民軍下達全線總退卻令,韓複榘、石友三等部擔任掩護。宋哲元率多倫、沽源方麵各軍經張北西退。鹿鍾麟率南口、延慶方麵各軍經京綏路西行。徐永昌、方振武及石友三等部自蔚縣、廣靈及晉北雁門關去綏遠。國民軍以平地泉為第一防線,卓資山、和林為第二防線。

8月15日,奉軍占領居庸關、青龍橋、康莊、延慶。16日,直軍田維勤部占懷來。奉軍吳俊陞部攻占沽源。19日,直軍與奉軍先後進駐張家口。與此同時,山西晉軍收複了晉北全部失地。

國民軍全線西撤,不明真相的中下級軍官及士兵以為戰敗,士氣低迷,大量軍事物資沿路遺棄,損失慘重。晉軍商震利用與國民軍內部人士的關係,沿途進行拉攏分化。韓複榘、石友三、陳希聖等部先後被晉軍收編。鄭金聲、張自忠、張萬慶等部也先後投降了閻錫山。張之江、鹿鍾麟、宋哲元等率部撤到了綏西一帶。此時,國民軍所餘諸部大多殘破不全,隻有一軍劉汝明部及三軍徐永昌、五軍方振武等部保持了較完整的建製,但也嚴重減員。全軍除駐甘肅的兩個師外,包括韓複榘、石友三諸部不滿5萬人。

南口大戰由於吸引了奉直兩係的主力部隊,從而為廣東國民革命軍北伐創造了有利時機。北伐軍在兩湖的勝利,與南口大戰牽製了吳佩孚直軍主力不得回師有很大關係。1928年7月9日,蔣介石在追悼南口陣亡將士大會上說:“當革命軍自粵出發,未幾下桂赴湘。彼時正值西北革命同誌,與反革命者激戰南口。賴諸烈士之犧牲,直軍不能南下守鄂,北伐軍遂長驅北上,衝破長嶽。後日西北同誌,雖退綏甘,而北伐大軍,已以破竹之勢,消滅反動勢力,建立政府於武漢。是北伐成功,多賴南口死難烈士。革命同誌,幸勿忘之也”。

對於張作霖和吳佩孚來說,南口大戰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在戰略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應該說是得不償失的。盡管如此,張作霖借著河南之戰和南口之戰的勝利,已經離入主中原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