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夾縫中的權衡八(2 / 3)

與此相對應的是,奉、直、晉的“討赤聯軍”總兵力達到了50萬人以上。1926年4月下旬起,“討赤聯軍”從察北多倫至直隸易縣並延伸到晉北的千裏戰線上,分兵五路向國民軍進攻。奉軍湯玉麟部為第一路,由熱河進攻多倫;萬福麟部為第二路,由懷柔進攻獨石口;直魯聯軍徐源泉部為第三路,由昌平攻打南口;直軍田維勤部為第四路,由門頭溝、紫荊關攻懷來;晉軍商震部為第五路,由晉北威脅京綏鐵路。

針對奉、直、晉的軍事安排,國民軍製定了三路抵禦敵人進攻的軍事戰略。東路軍總指揮鹿鍾麟,統帥鄭金生第一軍,防守南口。該軍在南口正麵是劉汝明第十師,其左翼防守延慶的是佟麟閣第十一師;其右翼防守懷來的是陳希聖陸軍暫編第三師。弓富魁為中路總指揮,統帥方振武第二軍,徐永昌第三軍,防守從懷來到蔚縣一線。北路軍總指揮宋哲元,統帥石敬亭第五軍,石友三第六軍,韓複榘第八軍,王鎮淮第九軍,趙守鈺騎兵第一集團軍,楊兆麟騎兵第二集團軍,防守延慶到多倫一線。蔣鴻遇為總預備隊兼第七軍軍長,統帥第十二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戰役的中心點是京西的南口,故此戰被稱為“南口大戰”。南口位於京西昌平、居庸關之間,是華北通往西北的險要隘口,自古就被稱為天險,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1925年下半年,國民軍一軍就在蘇聯顧問的參與下,開始修築以此為中心的百裏防線。郭鬆齡反奉戰爭爆發前,馮玉祥又於11月8日命令鹿鍾麟“速回南口備戰”,並明確指示說是為了防禦奉軍。1926年1月,馮玉祥下野後又派蘇聯顧問及三個工兵營加固南口防禦工事。經過半年多的營造,國民軍在南口修築了近代化的軍事工程。

戰役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直係吳佩孚的部隊為主力進攻的。當時張作霖有感於吳佩孚常勝將軍的威名,希望借助於吳佩孚的力量速戰速決。吳佩孚也信心滿滿,以為國民軍不堪一擊,並沒有料想到自己的部隊已非當年戰無不勝的嫡係第三師,也沒有料想到南口一帶已修築了固若金湯的近代化防禦工事。吳佩孚的輕敵很快收獲了苦果。

1926年4月22日,吳佩孚致電李景林、張宗昌、張學良、靳雲鶚等,迅飭各部向南口進攻。但是,張學良及張宗昌都想保存實力,讓李景林部打頭陣。4月23日、24日,以李景林部為主力的直魯聯軍向南口正麵發動強攻,並一度突破國民軍中央陣地。但是,由於南口防禦工事堅固及國民軍堅決抵抗,遭到失敗。4月29日,直軍將領田維勤奉吳佩孚之命深夜抵京,與張宗昌等會商與奉軍及直魯聯軍協力進攻南口事宜,決定分三路進攻,北路由奉軍進攻多倫;中路由奉軍、直魯聯軍進攻南口左翼,直軍進攻南口右翼;南路由晉軍進攻豐鎮。但是,奉軍有意保存實力,將主力於珍第十軍大部、榮臻第十一軍、軍團直轄的炮兵、工兵、坦克等部隊都駐紮在北京城外,沒有直接投入戰鬥,讓進攻南口的戰事主要由直軍及直魯聯軍承擔,戰局一時陷於僵持。

6月3日,直軍田維勤收編的原國民軍二軍一部突然在陣前倒戈,由京北沙河方麵直迫萬壽山,在與直魯聯軍激戰後投向國民軍。7月12日,直軍田維勤部第三十九旅(陳鼎甲旅、原為國民軍二軍史可軒部),在共產黨人許權中領導下發動兵變,從妙峰山投向國民軍,再次使直軍全線動搖。此後,直軍田維勤部第四十旅賈自溫、馬宗融兩團(原國民軍三軍舊部),又在清水澗投向國民軍。此外,張宗昌所收編的李景林一部也發生兵變。直軍東路主力共有六旅,連日發生倒戈使其損失不少,士氣由此一蹶不振。直軍中路王為蔚與西路魏益三部,雖然先後與國民軍徐永昌、方振武部交戰並攻占代王城、西河營等地,但畢竟均與國民軍有舊,作戰不十分賣力,又係偏師,對戰局無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