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夾縫中的權衡八(1 / 3)

第四章夾縫中的權衡八

聯直反馮第二戰——大戰南口

南口之戰在民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戰不僅是直奉兩係聯合對馮用兵,取得對北京政府的控製權,而且更重要的是南口之戰牽製了吳佩孚的大部分主力部隊,為南方國民黨政權北伐取得成功準備了條件,造成了南方國民黨政權的迅速崛起,從而為蔣介石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下麵詳細分析一下南口之戰前國民軍情況。

先說國民軍第一軍,該軍是馮玉祥的嫡係部隊,此時由張之江統率。1926年3月15日,吳佩孚任命靳雲鶚為“討賊聯軍”副總司令兼豫省省長,命他率十個師向華北用兵。3月16日,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也分三路再度對國民軍發起進攻。3月19日,國民軍在全線分別向直魯聯軍及奉軍發動進攻,在連連得手之後,突然在一夜之間將主力全線撤退。在津浦、京奉兩鐵路線的國民軍盡數退往北京方向,駐天津各部也全部撤往京郊。20日,國民軍將領張之江、李鳴鍾、馬福祥、宋哲元等聯名通電,表示願意遵王士珍等人15日和平通電,將軍隊撤回原防地點。國民軍一軍韓複榘部退至高碑店,鄭金聲部退至密雲、懷柔、順義;唐之道部退至通縣,宋哲元部自承德退往多倫。3月23日,直魯聯軍占領天津;26日,奉軍占領熱河。4月15日,國民軍撤出北京。

再說國民軍第三軍,該軍由孫嶽統率。3月21日國民軍第一軍退出天津時,孫嶽通電自卸直隸督辦職。此時,國民軍第三軍分駐津南及冀南各地。孫嶽讓前第四師師長何遂出任三軍副軍長,代己收拾殘局。3月26日,何遂命令各部到長辛店附近集中,但隻有龐炳勳、門炳嶽、耿純瑕等旅遵命到良鄉,其餘劉廷森、黃銘香二補充旅駐密雲;袁廷傑旅仍駐保定,梁壽愷仍駐大名,三軍總部衛隊團及徐永昌第一師駐京西大灰廠。此時,各方對三軍各部拉攏分化。國民軍撤離北京後,三軍龐炳勳第二混成旅、顧占鼇第七旅、門炳嶽第八旅、梁壽愷第一補充旅、袁廷傑第十五混成旅均先後投奔吳佩孚。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國民軍第四軍,該軍由郭鬆齡原第五軍魏益三部改編而成。1926年2月10日,國民軍第四軍到保定駐防,實力有所擴充。魏益三將所部編為一個師,另一個獨立旅。此間,馮玉祥曾派京漢鐵路局長王乃模送來5萬元軍餉,此外再無接濟。國民軍退守北京後,計劃再退往西北。魏益三見形勢對國民軍非常不利,不樂意放棄已有的保定地盤,派人積極與晉軍閻錫山部聯係。3月底,直係前鋒田維勤部進入直隸,閻錫山命商震率部返回山西,將石家莊南北兩地交給吳佩孚部接防。在此情況下,魏益三派人赴漢口,通過吳佩孚第三師師長張席珍,向吳佩孚表示了竭誠擁立之意。吳佩孚為擴充實力,不顧奉係的反對,立即致電魏益三表示歡迎,並派靳雲鶚前來接洽。4月1日,吳佩孚任命魏益三為“討賊聯軍第三路總司令”。這樣,魏益三搖身一變,又投靠了直係,參加了對國民軍的圍剿。國民軍第四軍名義至此消亡。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國民軍第五軍,該軍由方振武統率,方振武堅決隨國民軍第一軍的進退而動。3月下旬,方率國民軍第五軍從冀南大名向北撤退。臨行前方振武派員與晉軍聯係,請準放行,得閻錫山應允。但是方部行至白魚鎮宿營時突遭晉軍包圍。方部倉促迎戰,死傷枕籍,將士相顧失色。方振武見此情況帶頭挺身衝鋒。士兵見狀,也奮勇相隨,突出重圍。方率部繼續沿鐵路北進,到達保定。此時,魏益三已決定投靠直係,派人勸方振武也一起變更旗號。方振武知道魏益三有變後,迅速率部北上到高碑店。3月20日,方振武到北京發表通電,表示堅決與國民軍一軍共進退。不久,國民軍第五軍隨第一軍撤至南口。

由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在南口大戰之前,國民軍五個軍剩下的主要是第一軍和第五軍兩個部分。第一軍還保有十二個師,七個旅;嶽維峻的第二軍實際上已經土崩瓦解,僅有弓富魁兩個旅回歸;孫嶽的第三軍元氣大傷,僅剩下徐永昌師及其它數團,人數不過一萬六千餘人;魏益三的第四軍更是整體投奔了吳佩孚;第五軍雖然建製完整,但本來就兵力不多,人數不過萬人。國民軍總兵力合起來大約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