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遊見蘇小妹長相秀美高雅,舉止瀟灑大方,剛才的兩副對子又對得工整貼切,心中已萌發出愛慕之情。
蘇小妹上了香從廟裏出來,準備上轎回府時,秦少遊急忙上前幾步說道:
小娘子一天歡喜,如何撒手寶山
蘇小妹發現這個青年道人還在等著自己,越發覺得他不是個正經人,心裏厭煩,想趕緊擺脫他。她一邊上轎,一邊不耐煩地應道:
瘋道人恁地貪癡,哪得隨身金穴
通過這次接觸,秦觀下決心向蘇小妹求婚。於是,他一麵在京城裏住下,準備應試,一麵隨時打探蘇家的消息。
蘇東坡之父蘇老泉見越來越多的青年向女兒求婚,心中又是高興,又是擔心。為了能讓女兒選中一位如意夫婿,便要求凡求婚者每人寫一篇文章來,讓女兒從中選取。最後,蘇小妹選中了秦少遊的文章,並且評價說:“不與三蘇同時,當是橫行一世。”於是,全家人決定應允秦少遊的求婚。
因為秦少遊孤身一人在京,蘇老泉便讓他們在自己家中舉行婚禮。
新婚之日,蘇小妹才知道新郎原來是那個向她化緣的“道人”,就想著如何報複一下他的“無禮”。
參加婚禮的人散去之後,蘇小妹命丫環把秦少遊關在洞房門外,出句讓他對,對不上來則不許進洞房:
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少遊正沉浸在新婚的幸福、興奮之中,不曾想冷不丁地冒出這麼個“節目”,竟一時不知如何答對了。
正要就寢的蘇東坡無意中見秦少遊獨自在院裏徘徊,口中念念有詞,不停地吟著一句“閉門推出窗前月”,心裏就明白是聰明而調皮的小妹給他出了難題。他有心幫一下忙,又恐怕這位才子妹夫難為情。當秦少遊踱到院子裏一口貯滿清水的花缸旁邊時,蘇東坡朝缸裏投了一顆石子兒,缸中倒映的天光月影,頓時一片散亂。
秦少遊一見,頓生靈感,終於對了出來:
投石衝開水底天
蘇小妹這才請秦少遊進入洞房,並為他斟上滿滿一杯美酒,又出一句:
微笑吹燈雙得意
秦少遊將酒一飲而盡,麵對此情此景,隨口答對道:
含羞解帶兩癡情
二人相視,深情地一笑。
恩愛花開風流夢
相傳,黃梅戲創始人之一的邢繡娘,從小曾有一個指腹為婚的丈夫,叫梅火望。
有一年春節,梅火望用自己的名字寫了一副春聯:
火三火四火什麼
望來望去望發財
這副春聯很差,詞性不對,結構不當,平仄不諧,僅僅是非常勉強地嵌進人名“火望”。
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邢繡娘在和梅火望分手後,便決定以出句征對的形式為自己擇婿。消息傳出,前來應對的小夥子絡繹不絕,很多人想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的文才,要娶這位黃梅戲名角為妻。但遺憾的是,這些看似滿腹經綸的青年,經不了兩個回合,一個個都敗下陣來。最後,她唱戲時的搭檔王耀文也來到她麵前。
邢繡娘見是老熟人,又是同行,便以黃梅戲為題,出了個句子讓他對:
唱黃梅戲,廿四史中少此卷
一語雙關:一說《二十四史》中沒有“黃梅戲”的記載,又暗喻著戲中、史中都少有出對招親的故事。
王耀文略一思索,對道:
聽采茶調,十三經外多奇書
原來,黃梅戲是在清代乾隆末期由傳入安徽安慶一帶的湖北黃梅采茶調逐步發展而成的,至今黃梅一帶仍以“采茶調”為“黃梅戲”的別稱,二者相對,再恰切也不過了。以“十三經”對“廿四史”,更為工穩貼切。以“多奇書”對“少此卷”,又含一層寓意:出對招親正是“史”外別卷、“經”外“奇書”。
邢繡娘聽了,非常滿意,原來知音正在自己身邊。於是,她又高興地讓對方出個句子,自己來對。
王耀文想了想,出句道:
戲扣心弦,風流夢醒
邢繡娘聽出了他的話外之音:戲曲故事雖然曲折反複,扣人“心弦”,但台上夫妻隻是假“風流”而已,下了台這“夢”也就“醒”了。於是,她趕忙表明自己的心跡,對道:
情傳眼角,恩愛花開
字麵上是說戲台上男女主角以“眼角”“傳情”,實際上重點在後麵的“恩愛花開”。
他們二人終於結為美滿夫妻,共同為黃梅戲的發展貢獻出聰明才智。
香蟾鏡長圓
清末時候,賓州一個叫鄒戴堯的孝廉,字唐,光緒甲申(1884年)十二月初三新婚。第二年乙酉,又以拔萃登賢書第二。拔萃,即拔貢,科舉製度中選拔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清代製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年間改為每十二年(每逢酉歲)一次,由各省學政選拔文行兼優的生員,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簡稱“拔貢”。同時,經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罷歸,稱為“廢貢”。賢書,出自《周禮·地官·鄉大夫》:“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於王。”賢能之書,指舉薦賢能的名錄。後用“賢書”指考試中舉的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