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這副賀聯喜慶氣氛不濃,選詞用字也太實。所以,剛掛出時,許多人不以為然,一笑了之。誰知本鄉一位名副其實的老秀才看過之後,擊掌讚道:“好,好!此聯用字巧妙,頗具匠心,佳矣,佳矣!”
眾人見老秀才讚歎不已,忙向他請教,詢問此聯究竟妙在何處?
後經老秀才細細一解釋,大家才悟出其中奧妙,也都齊聲叫好。
原來這是一副拆字謎聯。上聯將新郎的“潘”姓拆成“水”、“田”、“米”;下聯則把新娘的“何”姓拆為“人”、“口”、“丁”。聯語不僅暗含了新郎、新娘雙方的姓氏,還巧妙地反映了雙方父母的願望:“有米”豈愁不飽,“添丁”便可抱孫。所以說,這副對聯看似平淡,其實工巧,是一副入情入理、切合實際的妙聯。
聽老秀才這麼一講,雙方的父母更是喜笑顏開。新郎的父親喜滋滋地問:“親家,這聯中之意可稱你心?”
新娘的父親也笑吟吟地反問:“這不是把你們的那點心事也寫出來了嗎?”
兩親家的逗樂話把婚禮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人們紛紛向撰聯的那幾個“秀才”和妙語解聯的老秀才敬酒,笑聲迭起,熱鬧非常。
王安石雙喜臨門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從小就文思敏捷,才華出眾。
相傳他進京參加會試的時候,路經一個叫馬家鎮的地方。忽見前麵一所高大的宅院門前人頭攢動,又聽人們議論紛紛。他上前一看,原來是這家的主人馬員外正在以征對聯的方式為千金選擇佳婿。再看那上聯:
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走馬燈”,是一種供人們觀賞的花燈。中間安置一個可轉動的輪子,上麵貼著紙剪人、馬等像,輪下燃蠟燭,熱氣上騰,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隨之而旋轉。出句以此為題,巧在用了頂針、複字手法,故看似好對,但要工整對出,也並不易。王安石想了想,一時不得對句,便匆匆離開馬家鎮,進京趕考去了。——畢竟考試事大。
進京到了考場,王安石揮筆疾書,文不加點,很快第一個交了卷。考官見他如此迅速答完了卷,想必此生聰明過人,已有喜愛之意。為了進一步試其才華,考官指著考場門外的旗子,出句讓他當麵答對:
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飛虎旗”,指繪製有飛虎圖形的旗幟。此聯與馬員外家的上聯用了相同的頂針、複字手法。
王安石聽了,大喜過望,應聲以馬家的上聯應對考官。考官非常驚奇,想不到這考生文思如此敏捷。
考試結束,王安石又惦記著馬家擇婿的事,且已有了對句,便急匆匆趕到馬家鎮,原來馬員外擇婿之事仍然沒有著落。於是,王安石徑直走進馬家,說要應對。馬員外正在為此而焦急,聽到消息,急忙命家人:“筆硯伺候!”
王安石提起筆來,不假思索,一口氣將考官的出句寫了下來。事有湊巧:一寫“燈”,一寫“旗”;一含“馬”,一含“虎”;一個因“燈熄”而使紙“馬停步”,一個因“旗卷”而使繡“虎藏身”,簡直妙不可言。
馬員外見了,喜出望外,當場決定招王安石為女婿,擇定吉日,就在馬家成婚。
結婚那天,婚禮正在高潮時,聽到門外有人高聲來報:“王大人金榜已經高中,請明日進京赴瓊林宴!”
王安石心想:“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我都趕上了。自然喜上加喜,喜酒未飲已有幾分醉意。他揮筆在一張紅紙上寫了個大大的“囍”字,讓人貼在大門外。據說,這就是“囍”字的來曆。
秦觀聯求蘇小妹
傳說蘇東坡有個妹妹,叫蘇小妹,不但相貌端莊,而且才華出眾,由於正當青春妙齡,引得不少名門大家的公子紛紛前來求婚。
當時,有個江蘇高郵青年叫秦觀,字少遊,飽讀詩書,眼界又高,簡直目空一切,平生隻佩服蘇氏父子。但他不相信一個閨閣女子蘇小妹真有那麼高的才華,便想找機會試一試,如果像傳說的那樣,於自己也不失為一樁美好姻緣。
一次,秦少遊得知蘇小妹要到某廟中進香,就裝扮成一個遊方道人,在廟門前專等蘇小妹。
蘇小妹一下轎,秦少遊就急忙走上前,裝作向她化緣,機智地出聯:
小姐有福有壽,願發慈悲
蘇小妹見這個年輕道人來求布施,便想施舍給他幾個錢。但仔細聽其言、觀其行,總覺得有些可疑,於是改變了主意,一邊向廟裏走一邊應答: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少遊一聽,對得果然不錯,才女之稱名不虛傳。他緊追幾步,又出一聯:
願小姐身如藥樹,百病不生
蘇小妹討厭聽這類拍馬似的話,不屑於理他,為了打消其念頭,回了一句:
隨道人口吐蓮花,半文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