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妙聯趣事(2)(1 / 3)

這副挽聯,把康有為、譚嗣同兩人的姓名都嵌入聯內,形式比較奇特,也表達了康有為痛失知音的哀痛心情。

杜康造酒醉劉伶

劉伶是晉代“竹林七賢”之一,酒量之大,舉世無雙。

一次,劉伶來到洛陽南邊,走到杜康酒坊門前,見門上一副對聯,寫的是: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龍兩盞海底眠。

高處那橫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錢

劉伶一看這副對子,很不服氣,心想,誰不知我劉伶酒量大得驚人。

劉伶進酒館,杜康拿出酒來讓他喝。他負氣一連喝了三杯。

回到家中,劉伶醉倒了,向他妻子交待說:“我要死了,把我埋到酒池內,上邊埋上酒糟,把酒盅酒壺給我放在棺材裏。”說完,就死了。

不知不覺,過了三年。這一天,杜康來到村上找劉伶。劉伶的妻子問他有啥事?杜康說,劉伶三年前喝了他的酒,還沒給酒錢呢。劉伶妻子一聽,心中好惱,說:“你還來要酒錢哩,我還得找你要人哩!”杜康忙說:“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領我到埋他的地方看看去。”

他們來到埋葬劉伶的地方,挖開墳墓,打開棺材一看:劉伶穿戴整齊,跟生前一模一樣。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劉伶醒來,醒來。”劉伶果然打了個“哈欠”,伸伸胳膊,睜開眼睛,嘴裏連聲叫道:“杜康好酒,杜康好酒。”從那以後,“杜康美酒,一醉三年”就傳開了。

朱元璋給屠戶寫聯

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詔令一下,幾日間,“春風麗日增瑞氣,處處對聯相映紅”,增添了不少新春喜悅,呈現出一派天下升平的景象。

一天,朱元璋喬裝書生,穿街走巷,興致勃勃地欣賞那一副副爭奇鬥妍的春聯,心裏好不高興。誰知當他轉入一小巷時,忽然發現有戶人家,竟未遵旨寫聯。一詢問,原來這是一閹豬人家,沒有文人,又請不到人代筆。朱元璋便拿來紙筆,親自給這戶人家寫上一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斬斷是非根。

他以“萬惡淫為首”的觀點,針對“閹豬”這個行業特點,寫下這樣一副雙關的聯語,被傳為千古佳話。據說這閹豬人事後知道這是明太祖為他寫的春聯,便把它供在中堂焚香禮拜,朱元璋知道後,又贈銀嘉獎。從此閹豬人身價百倍。

紀曉嵐戲解招牌聯

一次,乾隆和紀曉嵐同遊到杭州。他們漫步街頭,見一家雜貨鋪門口掛著塊“黃楊木梳”的招牌。乾隆心血來潮,有意要難一難紀曉嵐。於是,他佯作不知地問道:“那掛著的是什麼?”紀曉嵐素知乾隆脾氣,猜透了他的用心。因此,也故意說:“這是對聯。”

“這可是天下奇事!對聯豈有成單之理!它的下聯呢?”乾隆乘機反詰。

“陛下也許還不熟悉這裏的風土人情。杭州乃文物之鄉,街頭巷尾,處處暗藏著各種佳聯巧對,有上聯就必有下聯,全靠留神觀察得知。”紀曉嵐煞有介事,說得頭頭是道。

乾隆不信,心想:看你到哪裏去找下聯!君臣兩個言來語去,不覺又走過幾家店門。紀曉嵐手指前麵笑道:“陛下請看,這就是下聯。”

乾隆一看,隻見那塊招牌上寫著“白蓮藕粉”四字,與“黃楊木梳”正好構成對聯,貼切工整,渾然天成,妙不可言。

李調元小食店書聯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李調元被調到南方,任廣東學政二年。

一次,他中進一個小食店吃茶。這是一對老夫婦開的店,生意不好。李調元請老伯拿出紙筆,要為小店寫副對聯招徠客人。

鋪好紙,蘸足墨,剛要下筆,老婆婆給他端來一碗荷包蛋,請他先趁熱吃了。李調元走了神,竟揮筆寫下五個大字:

兩個荷包蛋

寫完才省悟過來,哈哈大笑:“我怎麼寫了這個?再拿紙來吧!”老伯伯忙說:“我隻有一張萬年紅紙,裁成三條了。”李調元一想,索性取現成的話吧,又揮筆寫出:

一張萬年紅

老伯伯一看這是吉利話,讚揚道:“好!好!”李調元又把橫批寫上:好好

自小店貼出這副對聯和橫披以後,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爭看李調元的墨寶,門前熱鬧非凡。看過之後,還要進去打聽李調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兩個荷包蛋”。於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紅火。後來,小店改名為“好好店”了。

劉墉應對戲台聯

一次,乾隆帝與大臣看戲,見戲台上沒有條幅,又沒掛彩,便要同來看戲的群臣當場題寫一副對聯,貼於上麵。一大臣很快出一聯道:

按律呂,點破炎涼世態;

借衣冠,描盡古今人情。

乾隆聽了,覺得此聯太文雅,老百姓們難於看懂,因此,又讓大臣們重作。一連作了四五聯,乾隆皆不滿意,便隻好自己思索起來,少頃,他開口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