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3很多誤會都源自無中生有的猜疑(1 / 1)

猜疑伴隨敵意,猜疑的氣場會把朋友變成敵人,把你的人脈破壞得一團糟。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你與他人的氣場才能和諧互動;以信任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你才能贏得對方的信任,獲得良好人脈。

雖說人際關係都是在氣場互動中形成的,但有時候,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和別人沒有多大關係,而是你被自己的氣場欺騙了,猜疑的氣場就是自我欺騙型氣場的典型。

有個農夫找不到自己的斧頭,就懷疑起鄰居來。為了驗證猜測,他觀察了鄰居的言行舉止,覺得處處都很可疑,完全符合他的猜測。正當他準備去理論時,妻子在自家的一個角落裏發現了斧頭。第二天,他再看鄰居的言行舉止時,就覺得像個正派人了。

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是:從斧頭遺失到發現的整個過程中,鄰居明明什麼都沒有做,但在農夫看來,對方的氣場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其實,農夫自身的氣場欺騙了他。人們在交往中通過氣場來相互理解和影響,所謂對於他人的感覺其實是通過自身氣場的共振來接收對方氣場的能量信息的。在氣場互動過程中,因為沒有真正引發共振而把自身氣場的變化當成對方氣場的變化來解讀,就會產生誤解。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是被自身的猜疑氣場欺騙了。

如果沒有發現斧頭這一契機,及時解開誤會,那麼猜疑就導致矛盾衝突。試想你是那位鄰居,本來相安無事,卻無端被懷疑成小偷,就算最後真相大白,恐怕你也要考慮搬家了——和一個如此多疑的人為鄰,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可見,自身的猜疑氣場能無中生有,引發人脈危機。

由猜疑氣場引發的人脈危機就是信任危機。無論是自卑還是過於敏感,或是曾經因為輕信而受過傷害,都會讓人變得不容易相信他人。比如一個曾經很信任的人後來背叛了你,給你留下了極深的陰影,以後在與人交往時,你很可能會不相信有人會老老實實對你,總會猜疑對方的好意。不信任這一信息會通過你的氣場能量傳遞給對方,最後讓對方關閉心扉,甚至疏遠你。

要避免陷入這種惡性循環,就要從根本上尋找猜疑的起點——找到那把讓人脈出現危機的斧子。從氣場角度來看,沒有引發共振是猜疑和不信任的直接原因。其實猜疑者不僅沒有去引發氣場共振,甚至以一種主觀預設信息使共振無法被引發。簡單地說,就是猜疑者盲目地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對方並抱有過高的期待。例如,在準備求人之前,自以為對方會一口答應,可對方因為某些原因拒絕了你,這時,你就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進而產生猜疑。其實,這是對實際情況估計錯誤,期望太大而造成的。

彼克去拜訪一位多年不見的同學。這位同學已是商界的頂級人物,每天拜訪他的人很多,所以常常顯得十分疲勞。因此,對來拜訪的客人,隻要是一般關係的,一律以不失禮為準。

彼克去拜訪前以為自己會受到熱情款待,不料到那裏後,發現同學對他不冷不熱,心裏頓時有一種被怠慢的感覺,認為對方太不夠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離去。他憤憤然,決心再不與其交往。

後來彼克得知,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針,並非是針對某個人的。再一想,自己並未與其有過深交,自感冷落,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於是,他改變了心態和想法,主動與之交往,加深了了解,增進了友誼。

彼克一開始抱有這樣的期望:既然是同學就應該受到熱情接待。雖然對方並沒有針對他,彼克還是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如果彼克後來不能及時認清情況,無疑會失去這一人脈。

彼克的故事同樣給出了轉變猜疑氣場的辦法——用客觀事實來糾正主觀期待。隻要找到根源,就很容易將猜疑轉為信任。

任何人都可能犯錯,你不可能對每件事都有正確的判斷。隻要你對人與人的關係有基本正確的認識,並盡量客觀地處理關係,就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正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