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群眾性思想政治宣講活動。
自一九七九年宣傳四項基本原則開始,各地工會持續開展了思想政治宣講活動,湧現了一批深受職工歡迎的優秀宣講員。其中有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宮主講圖書評論場場聽眾滿座的福建省郵電器材公司計調員莊稼;宣講人生觀、道德情操問題吸引許多青年職工“跟蹤聽課”的哈爾濱市汽輪機廠工會幹部郝東升等。這些優秀宣講員,聯係職工生產、生活和思想中的實際問題,講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他們以古今中外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曆史事件和典故,領袖名人的事跡和格言警句,論證社會發展的規律,闡明思想修養問題,具有豐富的知識性;他們運用引人入勝的故事,藝術性的語言,形象化的表達技巧,具有生動的感染力。在各地開展群眾宣講活動的基礎上,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八二年九月舉辦了思想政治宣講員培訓班,組織宣講員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和有關業務知識,交流各種方式的宣講經驗,為各地培養了骨幹,進一步推進了群眾宣講活動的發展。
(六)製定和貫徹職工守則。
根據中共中央的要求和各地在“五講四美”活動中製定守則、公約的經驗,全國總工會製定了《全國職工守則》,經一九八二年四月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人物座談會討論後發出倡議,作為全國職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全國職工守則》的內容是:(1)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2)熱愛集體,勤儉節約,愛護公物,積極參加管理;(3)熱愛本職,學趕先進,提高質量,講究效率;(4)努力學習,提高政治、文化、技術、業務水平;(5)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嚴格執行規章製度;(6)關心同誌,尊師愛徒,和睦家庭,團結鄰裏;(7)文明禮貌,整潔衛生,講究社會公德;(8)扶植正氣,抵製歪風,拒腐蝕,永不沾。會後,許多基層工會發動群眾製定了貫徹守則的具體規劃,定期檢查貫徹執行情況,促進了職工隊伍建設。但也有不少單位,沒有認真組織群眾討論,也不檢查執行情況,使守則流於形式。
(七)開始注重職工的係統政治理論學習。
由於林彪、“四人幫”歪曲和篡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搞亂了思想、理論工作,許多職工對政治理論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多年來建立的工人業餘理論隊伍散掉不少。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總工會提出要在揭批“四人幫”、初步分清真假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認真組織職工的政治理論學習。對散掉的工人業餘理論隊伍要重新組織起來,從而使工人理論隊伍逐步恢複,職工政治理論學習逐步開展起來。一九八二年八月發表的關於工人階級狀況的《調查報告》,進一步推動了職工政治理論學習的開展。北京、天津、上海、沈陽、揚州等市的一些單位,都采取短期脫產輪訓的方式,組織職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沈陽市總工會舉辦的職工政治學校,從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一年為基層培養理論教育骨幹2000多人。這些骨幹回到基層帶動職工群眾組織起1040個政治理論學習小組,參加學習的職工達1萬多人。揚州紗廠的政治學校到一九八二年已培訓490多人,90%以上的學員在政治思想覺悟、工作責任心、勞動紀律等方麵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有的青年工人的家長稱讚政治學校“因材施教傳馬列,細雨無聲育新人”。
三、把職工文化技術教育擺在突出位置
為了貫徹工會九大提出的把職工科學技術教育擺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各級工會積極恢複和發展被“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的職工文化技術教育。全國總工會於一九七九年七月召開全國職工業餘教育座談會議提出,在三年調整時期,要以普及初中文化教育和初級技術教育為主,以一九六六年後進廠的青年工人為重點培養對象,切切實實地把職工教育開展起來。強調以廠礦企業辦學為主,並充分發揮各方麵的積極性,舉辦多種形式的職工學校。大中城市的地方工會要積極創造條件,自行舉辦或協同有關方麵舉辦業餘大學或業餘中等專業學校。一九八○年又召開地方工會舉辦的職工大學現場會,交流了哈爾濱、蘇州、旅大、青島等市工會舉辦職工大學的經驗,提出了“加強領導,積極發展,改善條件,提高質量,為本地中小企業培養更多更好的各種專業人才”的要求。到一九八○年底,僅地方工會舉辦的各類職工學校就有3669處(其中職工業餘大學49處),基層工會舉辦的各種形式的職工學校更多。全國參加文化技術學習的職工有1328.8萬人,約占當時全國職工總數的12.7%。
一九八一年二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決定》指出,職工教育是開發智力、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的可靠保證。它同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加強職工教育是實現調整措施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定要結合調整的逐步進行,有計劃地實行全員培訓,建立比較正規的職工教育製度。《決定》提出了職工教育的方針、任務、目標、政策和一係列重大措施。重大措施之一,是職工教育領導管理體製的改變。《決定》要求,要按照“加強領導,統一管理,分工負責,通力協作”的原則,改進領導管理體製。建立全國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指導全國職工教育工作的機關。國務院各部委主管本係統的職工教育工作。基層企事業單位,在黨委統一領導下,由行政負責主管職工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等有關方麵的作用。全國總工會負責綜合研究並指導辦好工會係統的職工學校,各級工會都要積極參與職工教育的管理工作,發揮監督作用,維護和保障職工的學習權利。這樣,職工教育工作的領導管理體製就由一九五九年以來實行的工會主辦轉變到各行業、各企業都由行政主管上來。
為認真貫徹中央的決定和一九八一年三月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職工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思想落實、計劃落實、組織落實、措施落實的精神,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八一年四月召開工會係統職工教育工作會議,就加強職工教育工作做出了具體安排:第一,各級工會領導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把職工教育放到工會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要在各級黨委和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的統一安排下,努力做好所承擔的工作。原來職工教育工作由工會為主辦理的地方和基層,在黨委和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沒有作出變動安排之前,工會組織應繼續積極抓好工作,防止消極等待,避免工作受到損失。決不能以為《決定》加重了行政方麵的責任,工會就可以放鬆工作。已有的教育工作幹部和機構都不要變動,原來工作比較薄弱的地方還應適當健全機構和充實力量。第二,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積極辦學。地方工會要著重鞏固提高自己已有的職工學校,堅持從地方建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建設需要出發設置專業和班級的辦學方向。對條件太差,雖經努力也達不到驗收標準的業餘大學要及早進行調整。基層工會根據企業不同情況,可以協助配合行政辦學,也可以在行政主管下承擔一部分辦學任務,或運用工會的陣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作為行政正規培訓的補充。基層工會經費中的業餘教育經費,仍由工會自行掌握使用於開展職工教育的各項活動。第三,在參與職工教育管理,發揮監督作用,維護和保障職工的學習權利方麵要做好6項工作:(1)參加同級的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參與製定和協助貫徹有關職工教育的政策、法規、規劃、措施。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要定期討論職工教育工作,對有關事項做出相應的決定。(2)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動員和組織職工參加學習。(3)協同有關部門及時總結、交流和推廣職工教育工作中湧現的先進集體、優秀教師和學員的先進事跡和先進經驗,建立評比、獎勵製度。(4)動員和組織職工群眾自己動手,勤儉辦學,並協助和督促有關部門和企業行政為職工創造學習條件,幫助職工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5)經常關心職工教育進行的情況,深入了解和傾聽職工的要求和建議,及時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反映,積極支持合理的意見和要求,督促有關部門幫助解決。(6)協助和監督有關部門和企業行政執行有關職工教育的各項政策和法令。對嚴重違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不良現象和無理阻撓、刁難打擊職工學習的錯誤做法,要敢於向黨政領導反映,協助有關部門嚴肅處理。
隨著中央決定的逐步貫徹落實,特別是青壯年職工文化技術補課的開展,工會在組織職工學習和參與職工教育的管理方麵都有了新的進展。到一九八二年底,全國參加文化技術學習的職工達到1738.2萬人,占當年職工總數的15.4%,比一九八○年增加了30.8%。基層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由一九八一年的15528處增加到16536處。地方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則比一九八○減少了一半。這是因為,在工會主辦職工教育時,基層單位就是工會、行政協同舉辦職工學校的。領導體製改變後,基層工會仍繼續參加辦學的領導和管理,並在工會陣地舉辦了新的班級。而地方工會在這一時期著重抓辦學質量的提高,對條件太差的職工學校進行了調整;也由於領導體製改變後,一些產業行政主管部門紛紛辦起本產業的地區職工學校,有些地方工會放鬆了辦學工作,致使地方工會的辦學數量相應減少。
四、豐富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
一九七八年以來,全國總工會先後召開職工文藝、體育和文化宮、俱樂部工作座談會,組織上海工人文化宮的話劇《於無聲處》及19個省市和鐵路職工曲藝調演,舉辦職工文學、戲劇、音樂創作講習班和職工短篇小說、獨幕劇創作評獎,支持各級工會收回被占用的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推進了職工文化、體育工作的發展。
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五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關心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指示》,明確指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除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需要,還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於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求各級黨委和有關部門重視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把它放在黨委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認真抓好,切實解決在這方麵存在著的可能解決的困難問題,引導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走上更加豐富、更加健康的軌道。各級黨委和有關部門以及工青婦各級群眾組織對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發展,要作出比較長遠的規劃。規定群眾文化工作的任務是:第一,通過各種文化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和社會主義覺悟,培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培養科學態度和實幹作風,發揚積極進取和勇於改革的革命精神,激勵人們熱愛祖國、為建設社會主義獻身奮鬥,造就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第二,使人民群眾在勞動、工作之餘能夠得到有益身心的文化娛樂,以利於消除疲勞恢複體力,陶冶性情,煥發精神。文化娛樂活動的內容,要以有益於人民身心健康為原則,寓教育於文化娛樂之中,既要防止迎合某種庸俗的低級趣味,以致在思想上腐蝕群眾的偏向,也要注意克服強求一切文化娛樂活動都要直接配合或表現當前某一具體政治內容的偏向。第三,積極創造條件,使人民群眾在業餘時間有可能自願地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從體力和智力兩個方麵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增進自己的知識、技能、智慧和健康。
結合職工和工會係統的實際情況,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八一年十月製定了貫徹中央指示的具體意見。強調各級工會要提高對關心群眾文化生活的認識,認真執行職工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全麵貫徹中央指示提出的3項任務,堅持業餘自願小型多樣的原則和勤儉辦事業的方針,改進管理,講求實效,切實為社會主義、為職工群眾及其家屬服務。明確指出職工文化體育事業是工會組織為職工群眾舉辦的文化福利事業,不能過分強調經濟收益,更不能當作純營業單位。要按照“加強領導,全麵規劃,因地製宜,量力而行,分期分批,穩步前進”的方針,積極而有步驟地發展職工文化體育場所建設,並努力爭取早日收回被占用的場所和設施,爭取在若幹年內使每個職工集中的城鎮都建設起職工文化體育活動陣地,逐步形成職工文化體育事業比較完整的體係。同時,加強職工文化體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加強與有關方麵的協作和配合。
各級工會認真貫徹了中央的指示和全國總工會的要求,在爭取各地政府和企業行政投資興建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歸還被占用場地的同時,縣以上各級工會也撥出專款,新建文化體育活動場地,並發動廣大職工參加興建活動場地的義務勞動。僅全國總工會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就撥出補助縣以上工會修建文化、體育、科技活動場所的專款5273萬元。到一九八二年底,全國各級工人文化宮、俱樂部達到24604處,比一九八○年增加9887處(其中縣以上文化宮、俱樂部增加1486處),比“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三年的16901處增加7703處。許多市以上工會開展了文化宮、俱樂部的評比檢查,總結交流開展活動、改進管理的經驗。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哈爾濱、重慶、廣州、杭州、太原、大連、青島、無錫等18個市、區文化宮、俱樂部,一九八二年就舉辦了政治、科技、文藝報告、講座2400多次,理論學習班1500多個,各種展覽403個,吸引職工236萬人次。各種文藝、體育、娛樂活動吸引的職工人數更多,各級工會建立的職工文藝團隊、文藝創作組、體育協會、體育運動隊逐年增加。一九八二年,全國有職工文藝團隊20183個,文藝創作組11129個,經常參加文藝表演和創作活動的職工有50多萬人;職工體育協會有18098個,各類球隊31萬多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職工達2000多萬人。但是,這個時期的職工文化體育場所設施,除新建者外,大多數比較簡陋陳舊,活動內容、方式也大多沿用五六十年代的套路模式,同眾多青年職工對文化生活興趣廣泛、要求越來越高的現實很不適應。在一些對外開放的城市,旅遊、攝影、交誼舞等活動已在青年職工中自發地開展起來。如何改善文化體育活動設施,豐富活動內容,改進活動方式,以更好地適應職工群眾的需要,是擺在各級工會麵前的新課題。
五、各級工會組織的恢複、建設和發展
中國工會九大以後,各級工會都加強了自身的整頓和建設。從一九七八年十月開始,全國總工會的專業工作部門陸續恢複和建立,並分別召開了專業工作會議,明確了各項專業工作在新時期的方針任務,恢複和修訂了有關的規章製度和工作條例。恢複了企業、事業、機關行政方麵向工會撥交工會經費、由工會自行管理經費的製度。17個全國產業工會的全國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先後恢複工作,並相應地恢複、建立了地方產業工會。全國總工會的機關報——《工人日報》於一九七八年十月複刊。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於一九七八年十一月複校開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和縣(旗)、市、地區(州、盟)工會的機構逐步健全,幹部力量逐步充實。在加強各級工會領導機關建設的同時,全國總工會強調工會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麵向基層,深入基層,服務基層,支持基層。經過幾年的恢複、整頓、建設,到一九八二年,全國已建立工會基層組織43.3萬個,工會小組547.4萬個,工會會員發展到7331.6萬人,占當年職工總數的85.3%。特別可喜的是,在工會活動的發展中,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工會基層組織、先進工會小組和先進工會工作者。江蘇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工會主席陳和尚,山西陽泉二礦工會代主席葛德林,四川古藺縣糧站工會主席鄒錫聰、山西渾源縣總工會主席元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這些先進單位和先進人物的共同特點是,都有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熱情,多年如一日,不分晝夜地為職工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被職工群眾親切地譽為“知心人”、“貼心人”。
為使工會工作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加強了工會幹部和積極分子的培訓。到一九八二年,縣以上工會已恢複和新建工會幹部學校49所,許多基層工會也舉辦了訓練班。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每年都培訓了200多萬工會幹部和積極分子。各級工會還按照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逐步對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和充實。
為了保障職工群眾和工會組織應有的地位和權益,全國總工會和地方工會、產業工會積極參與了各級政府和產業主管部門製訂有關法律、條例的工作。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八一年建立了法律顧問委員會,加強對職工群眾的法製教育,依法維護工會組織和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之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的法律工作機構也陸續建立起來。
為了根據工人運動的曆史經驗,探索工人運動的規律,為四化建設和當前的工會建設服務,全國總工會加強了工運史的研究工作。一九八○年十月,全國總工會召開工運史工作座談會,確定了工運史研究工作的具體任務和基本措施,推進了地方工會工運史研究機構的建立和幹部力量的配備,開始了《中國工人運動曆史簡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工人運動曆史大事記》、《建國以來工會工作大事記》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工運史文稿的編寫工作。
六、全國總工會機關的機構改革
為了從組織上保證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決定於一九八二年對中央黨政機關進行機構改革,解決機構臃腫、職責不清,許多人員不稱職、不負責,工作缺乏精力、知識和效率的問題,實現幹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鄧小平在一九八二年一月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央機構精簡問題會議上講話深刻指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不搞,不隻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於要涉及到亡黨亡國的問題。他還提出,工青婦現在趁這個機會搞一個精簡的方案,搞一個精簡的機構,造成一個好傳統。過去,工青婦的人也不多的,本來機構並不大,現在相當大。
根據中央的要求,全國總工會書記處製定了全總機關精簡機構的原則和具體精簡方案。強調工會作為群眾組織,在機構上要體現群眾組織群眾化,要精簡機構,以有利於密切聯係群眾,善於依靠廣大積極分子做好工會工作;要從有利於提高辦事效率出發,精兵簡政,減少領導層次,合並業務相近的部門;產業工會全國一級組織的設置,宜粗不宜細,不需要按國務院所屬的每個經濟部門各設一個產業工會,凡是業務相近的產業,可以合並設置產業工會;幹部要精幹,要堅持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向,領導副職要減少,幹部年齡一般不得超過60歲;對退出領導崗位的老同誌要安排好,並注意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