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曆史性轉變時期的工人階級和工會運動(3)(3 / 3)

一九八二年七月至八月,全國總工會召開九屆四次執委會議。會議批準了倪誌福所作的《關於全總機關機構改革工作的報告》,同意由主席倪誌福,副主席顧大椿、王崇倫、章瑞英,書記處書記王家寵、蔣毅、劉實,候補書記王申詳、王組成全國總工會新的領導班子。這樣,全國總工會的領導班子由26人減少到9人,平均年齡由60.2歲下降到55.6歲。產業工會的全國一級組織和全國總工會的工作部門適當合並,由原來的37個減為21個。

這次全國總工會機關的機構改革,對消除機構臃腫,提高工作效率,推進幹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有些產業工會和工作部門的合並,研究得不夠充分,合並得不盡合適,不利於工作的開展。其中的輕工、紡織、財貿、建築、農林5個產業工會聯合辦公,研究室並入辦公廳等做法,根據形勢的發展和工作需要,又做了重新調整。

為避免地方工會照搬全國總工會機關機構改革的模式,防止已經在企業整頓中以及在地方黨政機關醞釀機構改革中出現的把老弱病的幹部往工會安排,可能帶來削弱地方工會和基層工會工作的消極後果,全國總工會提出:機構改革的目的是改進和加強工會工作。地方各級工會組織進行機構改革時,應當按照中央的方針政策,在地方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從本地、本級工會的實際出發,製定自己的機構改革方案。地方各級工會的工作部門和產業工會的設置,不要求和全國總工會完全對口,各地方工會之間也沒有必要取得一致。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勳在全國總工會九屆四次執委會上講話強調,工會機構改革的關鍵是更好地實現群眾組織群眾化,使工會真正成為職工群眾自己的組織。工會組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嚴重破壞。目前有些地方工會和企業的工會工作還處於恢複階段,組織有待於健全,幹部有待於充實,許多地方工會的領導需要加強。當然,要本著精簡的精神去健全、充實和加強。各地黨委在進行工會機構改革時,要考慮到工會的這種曆史和現狀,區別不同情況,實事求是地確定工會機構改革的方案。

工人階級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貢獻

一、中共十二大對工人階級和工會提出的戰鬥任務

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開幕。鄧小平在開幕詞中強調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提出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是中共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工人階級和工會運動在整個新的曆史時期的指導思想。

胡耀邦在題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的報告中提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報告把繼續推進經濟建設作為全麵開創新局麵的首要任務,確定從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報告在提出經濟建設目標的同時,還提出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的民主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製的建設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化、法律化。這就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麵性要求,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胡耀邦在報告中還提出要加強黨在工人、知識分子和工會中的工作。他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必須注意依靠本階級的群眾。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構成,近年來發生了新老更替的很大變化。由於大批老工人黨員退休,大量青年進入工人階級隊伍,加上一些工人黨員不斷被抽調到管理部門,形成了生產第一線黨員減少,而且越是艱苦勞動的崗位黨員越少的嚴重情況。這削弱了黨同產業工人的直接聯係。從現在起,必須大大加強黨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作,動員符合條件的黨員到生產第一線,同時吸收具備黨員條件的優秀工人入黨。必須大大加強黨在工會中的工作,使工會成為聯結黨和工人群眾的強大紐帶。必須認真實行職工代表大會製度,使它和工會都能在思想教育、企業管理和工人生活的改善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特別重視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並針對他們的特點改善對他們的思想教育,注意在他們當中積極吸收具備入黨條件的人入黨。從報告提出的要求看,一九八二年上半年工人階級狀況係統調查反映的情況和問題已經引起中央的重視,提出的一些建議已被中央所采納。

中共十二大是黨的曆史上一次重要的代表大會。大會確定的新時期的指導思想、總任務、各方麵的戰鬥任務及其實現的途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偉大綱領。

這次大會閉幕的當天,全國總工會發出《關於學習宣傳黨的十二大文件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在今後一段時間裏,把搞好十二大文件的學習、宣傳工作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以鄧小平所致的開幕詞作為總的指導思想,幫助工會幹部和職工群眾全麵理解十二大提出的各項任務和主要精神,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各級工會在組織學習宣傳中,充分運用工會的各種宣傳、文化陣地,舉辦講座、報告、輔導、展覽以及文藝活動,把十二大各項決議精神宣傳到職工群眾中;各地的職工理論隊伍、宣傳隊伍,承擔起輔導職工學習的任務。剛剛在全國總工會思想政治宣講員培訓班學習結業的90多名優秀宣講員,成為各地工會宣講十二大文件精神的骨幹力量。各級工會幹部學校把十二大文件作為培訓工會幹部的主要內容,為在工會各項工作中貫徹落實十二大對工人階級和工會提出的戰鬥任務創造了條件。

二、工會工作如何開創新局麵的探討

一九八二年十月,全國總工會召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負責人座談會,根據中共十二大精神,討論研究如何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麵和做好工會十大準備工作的問題。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顧大椿對會議討論情況作了小結。會議認為,工會工作開創新局麵的問題,是檢驗我們是不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原理,深刻認識和學會運用中國工會工作規律的重大問題。要遵循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總目標、總任務、總政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充實和發展,逐漸形成新路子。

會議提出工會工作開創新局麵的主要標誌至少有兩條:第一,中共中央關於工會工作的方針、原則、政策,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對工會工作的重要指示,在工會的實際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貫徹執行,並取得更加明顯的效果。第二,廣大工會幹部,首先是各級工會領導幹部在政治上、思想上、業務上、作風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兩條主要標誌,最後集中反映在把絕大多數的職工群眾發動起來,自覺地、生氣勃勃地、創造性地為實現中共十二大製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綱領而積極奮鬥。工會密切聯係群眾、深入發動群眾的程度,要爭取一年一個變化,五年做到在成為聯結黨和工人群眾的強大紐帶方麵有個根本好轉,十年打下紮紮實實的同群眾密切聯係的堅實基礎,為爭取九十年代經濟振興創造有利條件。

關於怎樣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麵,會議歸納出3點意見:

第一,學好十二大文件,用十二大精神武裝全體工會幹部,做到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過學習,要求全體工會幹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人民創造曆史這兩條科學原理,加深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辯證地、全麵地、本質地理解十二大提出的各項任務和政策,提高執行中央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

第二,加強調查研究,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走出新路子,切切實實抓好當前黨和群眾要求工會做好的幾項工作:(1)繼續把認真推行和不斷完善職工代表大會製度作為工會工作的重點。(2)進一步把群眾性的學先進、趕先進立功競賽開展起來。(3)為開好全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做好準備工作,並在會後認真貫徹會議精神,總結和扶植新經驗,在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麵打開新局麵。(4)努力改善職工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教育群眾在努力發展生產,降低各種消耗,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爭取生活改善。對於那些不需要花很多錢甚至不花錢就能解決的群眾日常生活問題,要發動群眾協助有關方麵采取措施積極解決。

第三,在密切聯係群眾,發揮工會作為聯結黨和群眾的強大紐帶上狠下功夫。(1)工會幹部要重視學習黨的有關群眾路線的論述,把精通黨的群眾路線作為必修課,認真學習掌握好,貫徹執行好。(2)認真總結、宣傳和推廣工會幹部和工會積極分子密切聯係群眾、做群眾工作的先進經驗,培養成千上萬的先進典型。對23萬工會幹部和800萬工會積極分子作出規劃,有步驟地擴大會做群眾工作的先進麵。(3)要善於研究不同類型的職工的思想發展規律,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4)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同各方麵密切合作,建設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職工隊伍,使之成為從組織上保證實現兩個文明建設的群眾基礎。(5)結合整黨、整風,整頓工會組織。

會後,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和產業工會也結合本地區、本產業的實際,進行了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麵的探討。圍繞使工會成為聯結黨和工人群眾的強大紐帶的總要求,分別有所側重地對職工群眾特別是處於中間和後進狀態職工的思想特點、轉化的基本規律,基層工會和工會小組工作狀況及工會九大以來發展的基本規律,工會幹部和積極分子的思想、工作狀況,以及企業全麵整頓、實行經濟責任製給工會帶來的新問題、新要求等,開展了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工作。

三、參加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改和學習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至十二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並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的修改、討論工作,從一九八○年九月開始,陸續進行了兩年之久。特別是自一九八二年五月起將憲法修改草案公布,交付全民討論,集中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全國職工和各級工會都積極參加了修改憲法的討論,就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民主管理、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人物以及社會主義時期工會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

這部憲法繼承和發揚了一九五四年製定的第一部憲法的基本原則,深刻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豐富經驗,增加了適應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規定,充分體現了工人階級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誌和根本利益。

這部憲法明確規定了工人階級的地位、作用,擴大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它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規定“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關於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僅恢複了一九五四年憲法的內容,而且規定得更加切實和明確,還增加了新的內容。如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等內容。特別是第一次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國營企業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使職工代表大會製的推行,各級工會組織維護職工的民主權利和切身利益,有了國家根本大法作依據。

新憲法和中共十二大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各級工會結合中共十二大文件的學習,組織廣大職工開展了新憲法的宣傳學習活動,進行了一次群眾性的法製教育。在新憲法的宣傳學習中,強調了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憲法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法律效力,是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的根本活動準則;人人遵守憲法,維護憲法,並同一切違反憲法和破壞憲法的行為作鬥爭是憲法實施的根本保障,從而增強了職工群眾遵守憲法和維護憲法尊嚴的自覺性。

四、工人階級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貢獻

自一九七九年七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以來,國民經濟逐步走上了穩步健康發展的軌道。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全國工人階級發揚主人翁精神,奮發進取,在各行各業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工業生產在調整、整頓和改革中持續全麵增長。一九八二年全國工業總產值比一九七八年增長30%,其中輕工業產值比一九七八年增長53%,重工業產值比一九七八年增長13%。列入國家計劃的1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54種創造了曆史最好水平。在這期間,勝利地建成了一批重點工程,其中包括青海高原上第一條鐵路——青藏鐵路哈爾蓋至格爾木段,溝通華北和東北地區的第二條主要交通幹線京(北京)通(通遼)鐵路,黃河上最長的濟南黃河鐵路橋(全長5.7公裏),中國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斜拉橋——廣西紅水河大橋,河南南陽油田,遼寧遼河油田,長江上最大的油港——南京中轉油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絨分梳企業——內蒙古自治區東勝羊絨衫廠,當時全國最大的石油化纖聯合企業——遼寧遼陽石油化纖總公司,當時全國最大的維尼綸廠——四川維尼綸廠,第一個生產彩色顯像管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陝西彩色顯像管廠,首次自行設計施工的特大型礦井——山東興隆莊煤礦,當時最大的硼礦——遼寧營口硼礦,第一次在長江內河港口建造的深水碼頭——江蘇南通港的兩個萬噸級泊位,國內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應堆等。在工業交通建設的發展中,上千萬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突出的有先後試製成功40多種爆炸新工藝、新技術,使中國爆炸加工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的大連造船廠高級工程師陳火金;克服斷臂困難,先後實現109項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的鞍鋼工程師趙成順;研製成功28項新穎染整設備,使印染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上海紡織機械器材公司印染機械工程師譚芸;先後研製出80多種先進刀具,幫助150多家工廠解決300多項生產技術關鍵問題的哈爾濱製氧機廠工人工程師孫茂鬆;自覺做主人,先後進行77項技術革新,每年都超額幾倍完成工作量,被譽為“跑在時間前麵的人”的株洲湘江機械廠鑽工李臨莊;首創駕駛國產解放牌大轎車100萬公裏無大修全國最高紀錄的蘭州汽車運輸公司司機張金榜;堅持質量第一,創造130多個萬米無疵布成績的石家莊第二棉紡廠織布工人田益蘭等。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了市場供應的改善,商品貨源大於社會購買力。一九八二年,社會商品零售額比一九七八年增長64.8%。外貿連續兩年實現國際收支順差,國家外貿財力漸趨雄厚,外彙支付能力增強,到一九八二年底全部還清了一九七八年引進22項成套設備所負的51億美元的高利外債,解除了國家財政上的沉重負擔。3000萬商業、服務業職工,以文明經商、擴大購銷、搞活流通、優質服務的實際行動,促進了市場繁榮。北京市百貨大樓被譽為“一團火精神溫暖眾人心”的全國勞動模範張秉貴;湖南衡陽東方紅百貨商店不論份內份外,服務周到入微的全國勞動模範肖文淑;吉林市百貨公司第二商店不斷研究供求規律,時時考慮顧客需要,被讚為購物“好參謀”的全國勞動模範玄成淑(朝鮮族);四川古藺縣白沙區供銷社陳坪分社堅持二十多年肩負背簍送貨下鄉收購山貨的全國勞動模範何大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全國文教科學衛生體育戰線的職工也創出了優異的成績。1000多萬大、中、小學和幼兒園所的教師,發揚崇高的獻身精神,撫育青少年健康成長,為國家建設培育各級各類人才,湧現出李燕傑、侯伯宇、斯霞、梁啟聖、於漪、西繞生格(藏族)、努爾木哈買提(哈薩克族)、李雲林(納西族)、海力布(蒙族)等數以萬計的先進工作者。他們有的以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向青年進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催人奮進;有的刻苦鑽研業務,探索教育規律,嘔心瀝血地提高教學水平;有的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山區、農村和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矢誌不渝,被稱為“踏遍荒原的播種人”。全國的科技人員迅速增加,科研成果大量湧現。一九八二年,全民所有製單位自然科技人員已有626.4萬人,比一九七八年增長44%。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二年,全國取得的重大科學研究成果達13044項,經國家批準獎勵的發明有428項。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先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研究出一套秈型雜交水稻生產技術,使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雜交水稻推廣五年來,全國累計增產糧食260多億斤。一九七九年國務院授予袁隆平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一九八一年國家科委、國家農委向他頒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橡膠專家和國營農場的廣大植膠工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反複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栽培技術,使橡膠樹在中國北緯18度到24度地帶大麵積種植成功,突破了國外橡膠植樹權威把南緯10度、北緯15度以外地區視為“植膠禁區”的框框,為橡膠樹北移創造了比較完整的經驗,一九八二年國家科委授予全國橡膠科研協作組一等發明獎。上海、北京的科研工作者,在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的基礎上,又最先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標誌著中國在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方麵繼續居於世界先進地位,一九八二年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陳景潤、王元和山東大學潘承洞對“哥德巴赫猜想”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也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一九八○年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運載火箭獲得圓滿成功。一九八一年成功地用一枚大型運載火箭發射3顆衛星,成為繼蘇、美、法之後掌握“一箭多星”的第四個國家。一九八二年又成功地實現了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以上這些成就,標誌著中國在農業科學、生物科學、理論數學研究、計算科學技術、原子能技術、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等方麵,已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男女乒乓球隊一九八一年在世界乒壇創出了一個國家取得全部7項冠軍和5個單項亞軍的空前紀錄,中國女排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年兩次榮獲世界冠軍,都激起了廣大職工和全國人民奮勇拚搏,振興中華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