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試行工會勞動保護工作條例,進行安全生產檢查的同時,全國總工會積極參加了一九七九年通化礦務局鬆樹鎮煤礦瓦斯爆炸、天津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號鑽井船翻沉、吉林市煤氣公司液化球罐爆炸等3起惡性事故的調查。與國家勞動總局和天津市有關部門一起,衝破重重阻撓,查明了天津海洋石油勘探局把渤海2號鑽井船翻沉的重大責任事故慌報為“突遇大風,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的真相,堅持依法追究了違章失職人員的責任,使事故主要責任者受到應有的刑事處分和政紀處分。對鬆樹鎮煤礦瓦斯爆炸事故,則堅決支持死難職工家屬的合理要求,促使有關法院對事故責任者的重罪輕判問題重新審理,依法改判。全國總工會堅持原則維護職工利益的立場,受到廣大職工群眾的擁護。
為了切實搞好安全生產,保護職工的生命和健康,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八○年六月召開了全國工會第三次群眾勞動保護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三十年來勞動保護工作的經驗教訓,通過了切實加強工會群眾勞動保護工作的6項措施。這6項措施是:(1)加強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各級工會第一把手要抓群眾勞動保護工作。把省、市、基層工會的勞動保護工作機構建立與健全起來,充實力量,抓緊培訓勞動保護幹部和積極分子。(2)大力開展勞動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進行遵章守紀教育,搞好新工人和特殊工種的培訓工作。(3)發動職工群眾,協助行政不斷改善勞動條件。(4)做好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檢查工作。(5)運用法製武器預防和處理傷亡事故。(6)認真總結和推廣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的先進經驗,加強勞動保護的科學研究。萬裏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和工會采取得力措施,在國民經濟調整的幾年內,把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工作恢複到曆史最好水平。他強調,不重視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不僅是缺乏階級觀點,而且也缺乏革命的人道主義。各級黨委和行政領導要關心群眾的疾苦,不要當官做老爺。工會組織要理直氣壯地代表工人講話,廣泛發動群眾監督,維護工人的民主權利,保護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工會第一把手應該抓勞動保護。《工人日報》應該為工人講話,包括批評廠領導、部領導、國務院領導上的官僚主義,和錯誤傾向作鬥爭。不能掩蓋矛盾,不要怕得罪哪一級。
會後,各級工會積極貫徹會議精神,落實加強勞動保護工作的措施,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勞動保護工作機構,正式實行經過修改的《基層工會和車間工會勞動保護委員會工作條例》、《工會小組勞動保護檢查員工作條例》。同時,與有關部門協作,堅持進行安全生產的檢查、就鉛、苯、汞、有機磷和三硝甲苯5種毒物對職工健康的危害,組織了全國性普查,加強了矽肺職業病的防治工作,開展了安全生產經驗交流、“安全月”活動和評選安全生產、文明生產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活動,從而促進了安全生產狀況的逐年好轉。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二年,出現了連續三年因工死亡事故每年遞降10%以上的好形勢。
四、職工生活的改善和工會群眾生活工作的加強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在發展生產的同時,逐步改善城鄉人民的生活。從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的五年中,在城鎮安排了3800多萬人就業;全國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提高了30%,加上實行獎勵製度,一九八二年城市職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用於生活費的收入為500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比一九七八年增長38.3%。五年中新建城市職工住宅麵積35000萬平方米,相當於一九七七年以前十九年新建住宅麵積的總和。隨著企業提取福利基金的增加,勞動保險實施範圍的擴大,退休、退職和病假待遇的提高,職工上下班交通補貼統一製度的實行,冬季宿舍取暖補貼範圍的擴大,職工探親待遇和生活困難補助起點標準的提高等,職工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也有較大的發展。所有這些都表明,職工生活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
一九七八年以來,各級工會在協同行政部門貫徹執行黨和政府關於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和決定的同時,發動和依靠職工群眾,開展起大量的群眾生活工作,取得了改善職工生活的良好效果。
(一)協同有關部門進行職工生活檢查。
一九八○年十月,全國總工會根據安徽省總工會的經驗,要求各級工會會同有關部門,對職工生活狀況進行檢查,對可能解決的問題邊發現邊解決,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檢查中發現和解決的問題都有幾萬件,受到廣大職工的歡迎。為此,全國總工會提出,進行職工生活檢查,是關心職工生活,改進工會群眾生活工作的好方法,應作為一項製度每年堅持下去。以後又介紹了長春市各級工會在新年、春節期間開展職工家訪活動的經驗,推動各級工會把職工生活檢查與新年、春節期間的家訪活動結合起來。
(二)開展生活後勤部門的競賽。
一九七八年,一些地方和企業首先開展了職工食堂的廠際競賽。一九七九年,全國總工會在全國工會職工生活工作經驗交流會議上,要求把生活後勤部門的競賽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起來。之後,各級工會協同行政部門,逐步開展起包括食堂、托幼園所、集體宿舍、醫務室、浴室等各個後勤部門的全麵競賽。通過競賽,加強了生活後勤工作的管理,提高了後勤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技術、業務水平,為滿足職工群眾在吃飯、托兒、看病、洗澡等生活方麵的需要,做出了很好的成績,湧現了許多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三)整頓和加強勞動保險工作,辦好職工療養休養事業。
工會九大以後,各級工會陸續恢複了對勞動保險工作的管理和領導。為了切實改變由於林彪、“四人幫”幹擾破壞造成的勞動保險工作機構不健全、規章製度混亂等狀況,全國總工會協同國家勞動總局,從一九八○年三月起,對勞動保險工作進行整頓。到一九八一年七月,整頓進度較快的省市,已有70%—80%的基層單位達到職責範圍明確、工作機構健全、執行政策統一的要求,開展了勞動保險的群眾工作,對保護職工健康,解決和減輕職工遇到生、老、病、死、傷、殘時的困難,鼓舞職工生產積極性起了很好的作用。之後,對部分企業在改革試點中任意降低職工病假待遇等問題,全國總工會又會同國家勞動總局及時作了糾正,維護了職工的利益。在這期間,各級工會經過多方努力,到一九八二年收回、開辦了縣以上職工療養、休養院所185處,床位3萬多張,接待了40萬患病職工和勞動模範、先進生產(工作)者。同時,全國總工會倡導和推動各產業部、局、公司和廠礦企業采取多種方式,舉辦療養、休養院所,就近解決職工療養、休養問題,給職工以方便。一九八二年全國基層單位舉辦的職工療養、休養院所由一九七九年的408處增加到593處。
(四)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生活互助互濟活動。
全國總工會在一九七九年倡導大力開展這項活動,依靠群眾力量,解決職工生活中的困難問題。要求做到疾病生育有人探望,搬家修房有人相幫,婚慶喪事有人關心,矛盾糾紛有人調解,工會幹部和積極分子要成為群眾生活互助互濟活動的組織者和帶頭人。從此,全國各地的群眾生活互助互濟活動普遍開展起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互助互濟的範圍日益廣闊,內容不斷豐富,不僅幫助生活困難較大的職工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且適應職工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開拓互助互濟的新領域,方便和改善群眾生活。如廣泛開展各種修理和服務活動,關心和解決職工的戀愛、婚姻、家庭問題,幫助職工解決修房、建房、購房和購置高檔生活用品的資金,等等。在活動方式上也更加多種多樣。許多單位做到了以班組為基礎的生活互助與建立木工組、瓦工組、日用家電修理組、裁剪縫紉組等專業性服務組織相結合,臨時互助與對鰥寡孤獨傷殘病老職工的長期包戶服務相結合,生活互助互濟和學雷鋒、樹新風相結合,把黨的溫暖送到職工的心坎裏。群眾讚頌這種互助是“治病的藥,燒飯的火,雨天的傘,唱戲的鑼”。這種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關係,使廣大職工感受到黨的關懷、集體的溫暖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提高了思想政治覺悟,激發了建設四化的積極性。通過生活互助還促進了後進職工的轉化。遼寧省丹東市415個單位就有1067名後進職工通過生活互助有了明顯轉變,占這些單位後進職工總數的37.2%,其中有306人還曾在工作中立功或被評為先進生產者。
(五)協同有關部門和企業行政,努力解決職工住房緊張問題。
住房緊張是廣大職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生活問題之一。一九七八年以來,各級工會為盡快解決職工住房緊張問題,積極協同有關部門和企業行政,組織職工采取“民建公助”、“公建民助”、“互助自建”、“自籌自建”等多種形式建房。到一九八○年底,全國已有111個城市個人建房332萬平方米。一些小城市和縣鎮的個人建房麵積超過了公家建房麵積。郵電係統經過在吉林、福建、山西等地進行“自建公助”建造住房的試點,取得了花錢少、造價低、工期短、見效快的經驗,已在全係統推廣。上海、沈陽、西安一些城市還開展了職工“建、購房儲蓄”的試點,為職工建房、購房創造條件。在抓緊職工新建職工住房的同時,各地還組織職工互助,翻修、改善現有住房。上海市一機、紡織、輕工業、手工業等4個局,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一年八月,就通過互助活動,幫助14000戶職工翻修危房、搭閣樓、隔間、蓋披廈,擴大了住房麵積,改善了住房狀況。公平合理地分配住房是解決職工住房問題的重要方麵。針對一些地方和單位住房分配不走群眾路線,不經民主評議,少數領導人說了算和以權謀私的弊端,全國總工會和國家城建總局於一九八一年二月發出《關於做好廠礦企業職工住房分配工作的通知》,強調職工住房的分配和調整,一定要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在廠礦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監督下進行,反對由少數人包辦或領導人批條子的做法。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的分房方案,任何人不得擅自改變。男女職工享有同等住房權利,改變分配住房以男職工為主的辦法。各級工會為貫徹這個通知做了很大努力,同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風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使職工住房分配工作不斷有所改進。但在相當多的基層單位,全國總工會和城建總局的通知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六)協助勞動部門和企業行政,積極安排職工子女就業。
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幹擾破壞,全國的經濟事業和各項事業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緩慢,使需要就業的人員超過了國家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一九七九年,全國急待安排就業的人員就達800萬人。解決勞動就業問題成為當時城市工作的突出問題,直接關係到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解決勞動就業問題十分關心。一九七九年六月提出要廣開門路,積極發展各種服務事業,使待業人員逐步得到適當安置。一九八○年八月召開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提出“要打破勞動力全部由國家包下來的老框框,實行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針”。一九八一年十月,作出《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決定》,強調“必須著重開辟在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中就業的渠道”。各級工會組織自工會九大以後,一直把解決職工子女就業問題作為職工生活工作的重點之一,積極貫徹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決定,協助各地勞動部門和企業行政,做了許多具體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主要是:(1)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教育,幫助職工克服輕視集體經濟,鄙視商業、服務行業和個體經濟等舊觀念,鼓勵自己的子女從事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從事商業、飲食業和服務行業的工作。(2)主動協助企業行政,創辦服務公司、生產合作社等,安排本單位職工子女就業。(3)配合企業行政加強對組織起來的集體經濟職工的技術培訓和待業青年就業前的培訓工作。(4)加強集體所有製企事業的工會組織建設,及時總結交流把城鎮待業青年組織起來和辦好集體經濟的經驗。(5)積極支持個體經濟的發展,關心個體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全國總工會明確規定,凡是參加個體勞動者協會或聯合會的會員,可憑證件參加工會舉辦的文化宮、俱樂部、體育場所和技術交流站組織的活動。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視,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勞動就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自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五年中,共安排了3800多萬人就業。一九八一年底,已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一九八○年以前積累下來的待業人員安置就業,有20多個城市基本上解決了當地勞動就業問題。職工滿意地說:“安置了孩子,安定了老子,增加了票子,高興了一家子。”
(七)協助企業行政搞好農副業生產。
發動和組織職工搞好農副業生產,改善職工生活,安置職工家屬、子女就業,是解決職工生活困難的一條重要措施。一九七八年召開工會九大時,全國總工會要求各級工會,要像大慶那樣,組織職工和家屬搞好農副業生產。一九七九年,又介紹了河北省一些廠礦企業搞好農副業生產的經驗,促進了這項工作的發展。農副業生產搞得較普遍的是石油、林業、煤炭、鐵路係統和縣屬企業。一九八○年,全國統配煤礦企業已有耕地68萬畝,年產糧1.2億斤,蔬菜4億斤,肉730萬斤,還生產了大量蛋、魚、奶、水果,安置家屬25萬人,解決了18830戶農村家庭戶64710人的吃糧問題。河北省張家口地區31個地、縣屬廠礦企業,利用山坡河灘荒地和廠礦閑散土地進行農副業生產,總收入達22.9萬元,安置了300多名職工家屬和子女。鐵路係統沿線小站、工區,因地製宜地辦起農副業生產點4949個,種地37997畝,職工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各地搞好農副業生產的基本經驗是:(1)堅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養殖則養殖的原則;(2)發展多種經營,實行獨立經濟核算,改善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果;(3)建立專業隊伍和組織職工輪流參加一些農副業生產勞動相結合,實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八)開展職工物價監督檢查活動。
物價問題與職工生活關係密切,是職工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一九八○年十一月,長春市總工會和市物價委員會首創了建立職工物價監督站,組織職工擔任義務物價監督員,監督和製止亂漲價、變相漲價現象,幫助商店改善經營管理、端正經營作風的經驗。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全國總工會轉發了長春市的經驗,並要求各地工會抓緊總結當地組織群眾性監督檢查物價的有效做法和經驗。到一九八二年底,職工物價監督檢查組織已在全國各地城市普遍建立起來,對製止亂漲價和變相漲價現象,維護職工利益,起了很好的作用。
(九)加強對離休退休職工的管理服務。
一九七八年以來,隨著新老職工的自然更替,退休職工日益增多。到一九八二年,全國離退休職工已達1000萬人。做好退休職工的管理服務工作,關心他們的生活,繼續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已成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也是各級工會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一些地方工會和許多基層工會,根據一九八○年三月全國總工會和國家勞動總局在《關於整頓與加強勞動保險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有關要求,協同有關方麵和企業行政,加強了對退休退職職工的管理服務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一九八二年,全國總工會介紹了上海市、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總工會建立退休職工管理服務組織,依靠退休職工自己管理自己;搞好退休職工政治、物質和文化生活;發揮退休職工技術業務專長,開展技術服務活動和組織退休職工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經驗,推進了全國各地離退休職工管理服務組織的建立和各項服務活動的開展。
全國各地的離退休職工管理服務組織建立起來以後,為離退休職工做了大量好事、實事,如對孤寡、高齡、病殘退休職工送工資上門,對需要護理的孤老建立“包護組”,舉辦“老工人樂園”、“離退休職工公寓”、“老年服務所”,開辟“離退休職工活動室”,興辦以離退休職工為主體的經濟實體,成立離退休職工技術服務部,創辦離退休職工大學,組織離退休職工文體隊伍,開展各種適合離退休職工參加的文體活動以及組織離退休職工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對幫助離退休職工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使離退休職工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