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曆史性轉變時期的工人階級和工會運動(2)(2 / 3)

為了保證增產節約目標的實現,各級工會組織職工開展了許多有效的群眾生產活動。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

各級工會協同企業行政部門,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組織職工開展勞動競賽。主要的有:(1)小指標百分賽。這種競賽是把國家下達給企業的經濟技術指標分解為中指標、小指標,分別落實到車間、科室、班組、機台和個人,使國家計劃落到實處,明確責任。同時采取百分計獎的辦法,按照職工在勞動競賽中貢獻的大小分配獎金。這樣體現了經濟責任、經濟效果、經濟利益的統一,做到了國家、企業、個人利益的三結合。(2)短程的、單項指標的競賽,如煤礦的“百日紅”賽、紡織的“萬米無疵布”賽、工業鍋爐的“節能”賽等。這種競賽是為了在一定時限內解決某項生產上的關鍵問題,也為促進企業生產的全麵發展創造條件。(3)同行業、同產品、同工種廠際競賽。這種競賽可比性強,便於互幫互學,交流經驗,推進趕超本行業、全國和國際先進水平;也有利於廣泛吸引工人、技術人員和企業領導幹部參加競賽,加強職工的集體主義精神,樹立整體觀念。如全國46家電視機廠開展競賽後,由一九七九年虧損1000萬元轉為一九八○年盈利4000萬元。在一九七八年北京、天津、唐山3市創全優工程競賽的推動下,全國施工企業普遍開展了這項競賽。一九八○年上半年,河北、上海、遼寧、湖南、雲南等18個省市就創出全優工程1793個,麵積339萬多平方米,超過了一九七九年全國所創全優工程麵積的總和。(4)為四化立功競賽。這種競賽的政治動員力大,方式靈活,適應性強,便於全體職工在各個崗位、各項工作中開展,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據統計,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的勞動競賽中,共湧現先進生產、工作者4111萬人次,先進集體480.4萬個次。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全國職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議432.9萬件,實施262.3萬件。

(二)廣泛開展技術協作和技術表演交流活動。

為提高職工的技術操作水平,解決生產技術關鍵問題,各級工會積極組織職工開展了技術協作和技術表演活動。“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的職工技協組織迅速恢複和發展,到一九八二年,全國已建立各級職工技協組織17000個,團結吸引著數百萬職工開展技術協作活動。據一九八二年的不完全統計,各地技協組織就推廣先進技術經驗5485項,攻克較大的技術關鍵7677項。在群眾性技術協作發展的基礎上,一九八二年成立了中華全國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技術表演活動是一九七八年以後在全國開展起來的活動,對推廣先進經驗,促進各行業職工趕超全國先進水平起了積極作用。在各地開展活動的基礎上,全國總工會與中國科協、第一機械工業部、農業機械部於一九七九年九月在上海聯合召開了全國機械工業部分省市技術表演會,表演交流了309項經濟效果顯著、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先進技術。在技術表演交流中,各地代表都主動把自己的絕招、高招獻出來,發揚了共產主義風格。

(三)開展“質量月”活動和群眾性質量管理小組活動。

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各級工會協同企業行政響應國家經委的號召,於每年九月在全國開展“質量月”活動,宣傳“質量第一”的方針,發動群眾對產品、工程、服務等方麵的質量管理工作進行一次全麵的檢查、總結、評比,表彰先進單位,獎勵優質產品,提高職工的質量意識,推動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水平的提高。從一九七九年起,還開展了群眾性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到一九八二年底,共有1035種工業產品獲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章或銀質獎章,70項建築工程獲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或銀質獎。質量管理小組達16萬多個,參加小組活動的職工近400萬人。有502個小組被命名為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

(四)加強班組建設,開展創建先進班組活動。

全國總工會九屆二次執委擴大會議在提出進一步開展增產節約勞動競賽的同時,要求加強班組建設,並以宣傳推廣馬恒昌小組的先進經驗作為加強班組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二機床廠的馬恒昌小組,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年年被評為先進集體,一直是全國機械工業戰線上的一麵紅旗。一九七八年八月,全國機械工業學大慶會議授予馬恒昌小組“三大革命鬥爭的英雄集體”的光榮稱號。為了紮紮實實地推廣他們的經驗,全國總工會與第一機械工業部於一九七九年一月,聯合製定和頒發了《馬恒昌式班組標準》和《關於先進班組的稱號和驗收命名等具體問題的意見》,在全國機械工業係統和各地工會參照試行。一九七九年底,全國就湧現先進班組92.1萬個。到一九八二年底,四年累計共評選出先進班組358.8萬個次。

為了動員廣大職工把精力集中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麵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增產節約運動,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計劃,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步伐,國務院於一九七九年九月十八日表彰嘉獎了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各行業的118個全國先進企業、222名全國勞動模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表彰嘉獎了農業、財貿、教育、衛生、科研戰線的351個全國先進單位、340名全國勞動模範。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在兩次授獎大會上講話,要求各條戰線的勞動模範,明確認識工人階級在新時期的偉大曆史使命,充分發揮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曆史先驅作用,為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各級工會在兩次表彰會前做了大量的評選組織工作,表彰會後積極貫徹會議精神,協同行政部門推廣全國先進企業、先進單位和全國勞動模範的先進思想和經驗,促進了各行各業增產節約運動的發展。

二、把推進企業職工民主管理作為工會工作的重點

中國工會九大以後,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就把建立和健全職工代表大會製度,推進企業的民主管理,作為自己的一項主要工作。一九七九年三月,全國總工會發出《關於建立健全職工代表大會的意見》,積極倡導,不斷總結交流經驗,並組織力量,擬定職工代表大會條例(草案)。到一九八○年底,全國企、事業單位建立職工代表大會製的有36208個,實行民主選舉廠長、經理的有965個,選舉車間主任的有11186個,選舉工段長、班組長的有33325個。12個省市的170多所大中小學還進行了教工代表大會或教工大會製的試點。四川省總工會在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中,抵製了“擴權隻能是擴給廠長、經理”的主張,堅持“擴權的實質要真正體現職工是國家、企業的主人”的觀點;否定了經濟部門有些人要“工會與職工代表大會脫鉤,職工代表大會另行組織常設機構或工作機構”的主張,確立了基層工會為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許多基層工會認真擔負起職工代表大會的具體組織工作,豐富了工會工作的內容,擴大了工會在企業和群眾中的影響。但是,也有些單位的黨政領導片麵地認為抓職工代表大會製是工會的事,形成工會唱獨角戲的現象,使職工代表大會製的建立進展不快,已經建立起來的,多數效果也不夠理想。

為推進企業民主管理的發展,全國總工會和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經委於一九八一年五月至六月,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企業民主管理座談會。會議交流了各地實行民主管理的經驗,討論通過了由全國總工會起草的《國營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宋任窮、萬裏先後到座談會講話。萬裏指出,這次會議通過的職工代表大會條例是工廠企業的一個大法,屬於企業根本大法性質。社會主義企業的工人,應當有責、有權、有利,工廠的權一定要給工人。各級領導都應積極支持職工代表大會,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去教育、動員和組織職工群眾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完成黨提出的各項任務。

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和討論了座談會的彙報,指出:(1)中國社會主義企業的根本製度是黨委集體領導,職工民主管理,廠長行政指揮。職工代表大會是職工群眾在黨委領導下對企業進行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建立職工代表大會的目的就是實現職工民主管理企業。工人群眾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企業同資本主義企業根本區別之一。黨委領導不能代替廠長負責製和職工代表大會製。(2)建立職工代表大會,也是中共在企業中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一種形式。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要相信和依靠群眾,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所有企業都應該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吸收他們一切正確的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建議。隻要真正走了群眾路線,搞好了職工代表大會,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某些企業的黨委沒有把工人群眾當主人,企業的重大事情不同職工商量,獨斷專行,害怕群眾,這不是共產黨人應有的作風。(3)要盡快推廣建立職工代表大會的製度,要給職工代表大會或由職工代表大會賦予廠長對管理人員和工人實行選擇、提升、獎勵、降薪以至開除的權力。要積極創造條件,民主選舉廠長。

一九八一年七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以(1981)24號文件轉發了《國營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條例》規定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參加決策和管理、監督幹部的權力機構;具體規定了職工代表大會的職權和組織製度,職工代表的權利、義務;明確基層工會委員會承擔職工代表大會工作機構的任務,負責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組織工作,辦理大會或主席團交辦的事項。中央在轉發這個條例時指出,推廣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製,關鍵在於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各地區、各部門的黨委(黨組)要統一部署,組織各方麵的力量,通力合作,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指導和督促所屬企業貫徹實施《國營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並且不斷總結和創造經驗,使職工代表大會製度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各級工會要把搞好職工代表大會製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為了使企業基層工會能很好地承擔起職工代表大會工作機構的任務,要選調相當於企業黨委副書記、副廠長一級的幹部擔任企業基層工會的主席。

為了切實貫徹中央24號文件,一九八一年十一月舉行的全國總工會九屆三次執委擴大會議要求各級工會協助黨委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把推廣和健全職工代表大會製落到實處,克服形式主義;逐步地把全廠的、車間的、班組的民主管理配套成龍,建立起必要的民主製度和民主程序;搞好職工代表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職工代表的作用。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特別是各城市的局工會,要積極協助企業主管機關有計劃有步驟地部署所屬企業實行民主選舉。科研、教育、文化等事業單位,也要結合各自的實際,製定各自的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實行民主管理。

各地區、各產業部門黨委、行政和工會協同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1981)24號文件和全國企業民主管理座談會精神,推進了企業民主管理的迅速發展。許多單位製訂了職工代表大會製實施細則,明確企業黨委、行政、工會的具體職責和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程序,提高職工代表大會的水平。到一九八一年底,全國企業、事業單位建立職工代表大會製的達到101130個,比上年增長1.79倍;民主選舉廠長、經理的單位達到8993個,比上年增長8.32倍;選舉車間主任的達到14834個,比上年增長32.6%。但是,由於許多企業黨政領導幹部缺乏民主管理的經驗,習慣於領導說了算,有些工會幹部的素質也與民主管理的要求不夠適應,相當多數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式主義。比較能按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辦事,效果較好的隻占五分之一左右。

為了完善企業內部的領導製度和管理製度,中共中央、國務院於一九八二年一月頒發了《國營工廠廠長工作暫行條例》;中共中央於一九八二年六月頒發了工業企業、財貿企業基層黨組織工作兩個暫行條例。連同《國營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一並貫徹實施。這幾個暫行條例,緊密銜接,互相配套,使推行職工代表大會製,成為企業黨委、行政、工會共同的任務,改變了工會唱獨角戲的局麵。到一九八二年底,全國建立職工代表大會製的企事業單位發展到191693個,比一九八一年增加了89.65%。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全國總工會和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經委又聯合召開全國健全企業領導製度經驗交流會,總結交流了各地貫徹幾個條例的經驗,研究了如何進一步貫徹實施的問題和辦法,確定要加強領導,把幾個條例的貫徹納入企業的全麵整頓工作中,統一規劃,統一部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一九八三年二月八日轉發了這次會議紀要,推進了健全企業領導製度工作的開展。

在發展企業民主管理的過程中,在企業內部和經濟界都遇到過阻力。阻力有舊的習慣傳統影響,也有認識問題。舊的習慣傳統影響主要是有些企業行政領導習慣於個人說了算,缺乏民主作風,把實行民主管理和群眾監督看作束縛手腳。認識問題,一是有少數比較負責的幹部不承認國營企業的職工是企業的主人。他們的理由是國營企業屬於10億人民所有,隻能由廠長代表國家來管理,不能由本企業的職工民主管理。他們把廠長的行政指揮與職工的民主管理截然對立起來,堅持企業隻能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而不能同時實行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製,否則就是“二元論”。二是有的在經濟界有影響的人士,不考慮中國的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是在遵守國家計劃的前提下,在企業的自主權範圍內實行民主管理的事實,而斷言如果讓本企業職工參加管理企業,就會把全民所有製企業變成集體所有製企業。他們也不考慮民主選舉產生的企業領導人必須報請企業主管機關審查批準和任命的實際,而斷言如果民主選舉領導人就會發展本位主義。三是有些幹部不相信群眾,把群眾視為隻能是廠長領導下的勞動者,說工人一不看中央文件,二不了解全局,三不懂管理,把企業決策和管理這樣的職能強加到生產工人身上,其結果必然流於形式。由於國營工廠廠長工作暫行條例、工業和財貿企業基層黨組織工作暫行條例都把推行職工代表大會製作為重要內容,特別是把國有企業推行職工代表大會製納入憲法,對職工代表大會製的認識才逐步達到統一。忽視民主管理、缺乏民主作風的舊的習慣傳統影響雖也有一定程度的克服,但在相當數量的企業行政領導人身上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要根本克服這種舊的習慣傳統影響,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長期的艱苦工作。

三、加強勞動保護工作,維護職工生產安全

一九七八年十月,中共中央為迅速扭轉由於林彪、“四人幫”嚴重破壞職工勞動保護工作,造成全國傷亡事故、職業病和環境汙染十分突出的問題,發出《關於認真做好勞動保護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強勞動保護工作,搞好安全生產,保護職工的安全和健康,是對工人群眾有沒有階級感情的大問題。為迅速扭轉傷亡事故和職業病增多的狀況,《通知》提出了5項要求:(1)各工業交通部門,各級黨組織,要立即對安全生產情況進行一次大檢查,發現問題,製定改善勞動條件,杜絕傷亡事故的有效措施;(2)迅速地把各級的安全生產責任製度建立、健全起來;(3)今後,凡是新建、改建、擴建的工礦企業和革新、挖潛的工程項目,都必須有保證安全生產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質的設施;(4)各級工會要加強群眾勞動保護工作,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協助行政貫徹勞動保護的各項規定;(5)要抓緊勞動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

全國總工會積極貫徹中共中央的通知,於一九七九年一月提出了各級工會加強勞動保護工作的具體措施,重新頒發了一九六一年製定的《基層工會和車間工會勞動保護工作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工會小組勞動保護檢查員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在全國繼續試行。從一九七九年九月開始,又與國家勞動總局等部門配合,對傷亡事故最突出的煤礦係統進行安全大檢查。經過四十多天的大檢查,共發現36900多個有關安全生產的問題,解決了27800個問題,使煤炭係統安全生產狀況有所好轉。同時,還組織各級工會對全國女職工的勞動保護情況進行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