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工人階級和工會運動(3)(3 / 3)

這次執委會議上,增選康永和、顧大椿為全總副主席,增選王誌傑、王家揚、栗樹彬、陳宇為全總書記處書記,增選邵井蛙、李春明為全總書記處候補書記。

(二)試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製度。

一九六一年九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討論和試行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的指示》。條例草案中規定,“企業各級的職工代表大會和職工大會,必須按期由工會召開”,“職工代表大會在閉會期間,日常工作由工會主持”。各級工會在加強基層工會工作中,都重視開好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並總結交流了一些開得比較好的經驗。

一九六五年七月,全國總工會召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主席座談會,著重討論了做好群眾工作,發揮群眾監督作用的問題。會議對整頓和健全職工代表大會提出了具體意見。主要意見有:職工代表大會是職工群眾參加企業管理、監督幹部、監督企業工作、實行三大民主的權力機關。職工代表要經過群眾充分醞釀,民主選舉產生,工人代表應占代表總數的五分之四左右。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會員代表大會是一套,基層工會委員會,是基層工會的領導機關,也是職工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工會委員會要組織好經常性的群眾監督工作,等等。

各地都重視利用職工代表大會解決企業的監督機構問題。多數單位把基層工會作為職工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也有些試點單位采取另設職代會常務委員會或主席團、監察委員會等,作為常設機構。這一時期推行職工代表大會製度與五十年代相比有新的發展。主要是:代表實行常任製,職工代表大會閉幕後代表仍然發揮作用;擴大了職工代表大會的權力,由原來的谘詢和監督性質的組織,變為職工群眾參加管理企業,監督行政領導的權力機關;職工代表大會的組織製度和工作製度也較為健全。它為以後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製度提供了重要經驗。

(三)改進工作作風,提出工會要更加革命化、群眾化。

在加強基層工會工作中,全國總工會多次強調要改進工會幹部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全總八屆五次執委會議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主席會議,討論了如何學習解放軍和大慶油田的經驗,使工會進一步革命化、群眾化的問題。會議提出,工會的革命化,關鍵在於幹部思想的革命化。還提出了切實改進工會領導機關的思想作風、克服“衙門”化的要求。強調工會幹部要堅持參加生產勞動,通過參加生產勞動深入實際,聯係群眾;工會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經常走出辦公室,下決心放下架子,到基層去,親自蹲點,抓典型,解剖麻雀,了解群眾的思想、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堅決克服那種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依靠會議、文件進行領導的作風;各級工會領導幹部要謹慎謙虛,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平等待人,等等。

各級工會在貫徹這次會議精神的同時,都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工會革命化、群眾化的具體要求,並開始取得效果。一些工會幹部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積極性進一步發揚,作風有所改進。有些省、市工會,由主要領導幹部帶隊到基層、到生產第一線蹲點。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抽調下廠的幹部一般占機關全體幹部的60%,多的達80%。但是,也有的地方工會由於對革命化、群眾化的確切含義和目的的認識、理解不一致,製訂的規劃和提出的要求,麵麵俱到,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因而改進工作不顯著。

從一九六四年第四季度開始,全國總工會和各地方工會都抽調大批幹部參加農村“四清”和城市“五反”運動。推進工會群眾化的工作沒有再繼續強調。但是,應當肯定,工會作為群眾組織,提出進一步群眾化,確是工會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今後改進和加強工會工作,是有重要啟示的。

(四)進行工會業務改革的試點。

一九六五年七月全國總工會召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主席座談會,討論了中共中央負責人關於工會要加強群眾工作,組織群眾監督,克服官僚主義的指示。會議認為,為適應工作發展的需要,必須對工會的某些業務範圍和工作製度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擺脫不必要的行政事務工作,以便集中力量做好群眾工作,組織群眾監督。但在討論中對調整和改革什麼,如何具體執行,提出的意見不盡相同。會議最後提出,對工會業務範圍的調整和改革,應當積極穩妥,區別情況,分別對待。本來可以由行政去做的事務工作,可交行政部門管理,其中有些可以比較快地交(如分發票證、開具證明信、分配房子等)。關於勞動保險、工會經費和業餘文化教育交行政管理問題,因情況複雜,牽涉上下左右,關係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目前除積極進行試點,深入調查研究外,一律不忙動。中共中央在批轉全總關於這次會議的情況報告的批示中指出,“關於工會業務範圍的調整和財務製度的改革問題,目前先積極進行試驗,並希中央和地方各有關部門提出意見(直接告全總)。今後究竟如何辦好,待經過一段典型試驗和調查研究後,再作正式決定。”

一九六六年二月,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陳少敏率工作組到青島國棉八廠蹲點調查研究,進行工會業務和勞動保險待遇改革的試點。三月,全國總工會又派全總書記處書記王家揚率工作組到甘肅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蹲點調查研究,進行同樣的試點。這兩個工作組在經過一段調查研究之後,與所在廠的職工一起研究,擬訂出了關於工會業務改革的試行方案和改革幾項勞動保險待遇的試行辦法。後因“文化大革命”開始,這項試點未繼續進行。

三、加強縣工會工作

自一九五九年中央發出工業支援農業、加速實現農業技術改造的號召之後,各地開展了工業支援農業的群眾運動。為適應這一工作的需要,不少地方逐步恢複和加強了縣工會的工作。一九六一年初,根據全國必須集中力量加強農業戰線的要求,全國總工會把發動組織職工大力支援農業,作為一九六一年全國工會的主要任務。在各地工會支援農業的活動中,有些縣工會發動和組織全縣職工開展了以支援農業為中心的勞動競賽,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例如,有的縣工會發動拖拉機站和機電排灌站的職工,開展以提高工作質量、降低成本、改進服務態度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更好地為農業服務。有的縣工會根據農事活動季節性和突擊性的特點,抓住春種夏種、秋收秋種、冬耕冬種等不同季節和不同情況來組織各行各業職工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競賽,做好為農業服務的工作。這些做法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說明,縣工會工作對支援農業是能發揮較好作用的。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全國總工會八屆四次執委會議,繼續把大力支援農業確定為一九六三年工會的中心任務之一,並提出了加強縣工會工作的意見。隨後,全國總工會派工作組到江西、湖南、山東等省,對縣工會工作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於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召開了縣工會工作座談會。會上交流了縣工會工作的情況和問題,擬訂了《縣工會工作條例(草案)》。會後,全國總工會向中共中央報送了《關於加強縣工會工作的報告》。《報告》提出,一九六二年底,在全國的兩千多個縣中,有1700多個縣有縣工會組織。但縣工會工作的發展狀況很不平衡。工作做得比較好的縣工會,約占20%到30%;大多數縣工會的工作,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報告》提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應該進一步加強對縣工會的領導,定期討論、解決縣工會工作中的問題,並注意總結這方麵的經驗;縣工會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以支援農業為中心任務,全麵開展職工群眾工作;縣工會應該健全組織,切實加強對基層的領導,充分發揮積極分子的作用;縣工會應該在縣委的領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工作,同時,希望縣委進一步加強對縣工會的領導,定期檢查和討論縣工會的工作,縣工會主席一般應該配備縣委委員一級的幹部擔任,並盡可能不要長期抽調他們做其他工作。中共中央於一九六四年一月批轉了這個報告,並同意由全總將《縣工會工作條例(草案)》發各地試行。

適應加強縣工會工作的需要,一九六四年五月,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舉辦了兩期縣工會主席訓練班,研究縣工會工作的特點,交流做好職工群眾工作的經驗。

此後,各地都重視並加強了縣工會工作,總結交流了一批縣工會工作經驗,使縣工會工作有了比較明顯的改進和加強。主要反映在:縣工會的各項工作已轉變為以支援農業為中心任務。許多縣工會,按農時季節、地區耕作習慣,組織開展各行各業支援農業的競賽。許多縣工會針對幹部編製小、所屬基層單位多、職工人數少而分散且大部分布在農村的特點,采取抓重點,運用各種辦法依靠積極分子進行工作,有的按產業或行政單位組織工作委員會、或者以大基層單位工會聯係小單位的方法,也有的建立聯合基層,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許多縣工會在抓生產工作的同時也注意抓職工的生活和教育工作。特別是對在鄉職工家屬進行思想教育方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工會工作出現的波折

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四年,在工交企業建立政治部、在農村和城市基層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過程中,工會工作又出現了一些波折。

(一)在工交企業建立政治部過程中,工會工作出現的波折。

一九六三年底到一九六四年初,在全國學解放軍、工交企業建立政治部過程中,有些地方的有些企業在建立政治部後,將工會並入政治部,成為政治部的一個部門。有的廠將工會變成政治部的群眾工作部,管群眾生產、生活;將工會原來管的宣傳、俱樂部、文藝、體育等工作劃歸政治部的宣傳科領導。有的廠把工會改為政治部的職工工作部,工會搬到政治部辦公。工會並入政治部後,大量減少了工會幹部,有的減少一半和一半以上。這一情況,使工會幹部的思想波動很大。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六四年三月將這一情況向中央分管工會的楊尚昆反映並提出了意見。楊尚昆將此材料批轉給當時正在召開的全國工業交通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會議當即要求各省市查一查,如有這種情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糾正。並指出,在中央沒有做出新決定之前,工會的領導體製、組織設置等都按中央過去的規定執行。成立了各級政治部的應當在黨委領導下,協助工會,積極發揮工會的作用,而絕不應當取消或者削弱工會的工作,更不應當隨便變動工會的組織機構和調動他們的幹部。此後,這一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

(二)城鄉“四清”運動,對工會的影響。

一九六三年,中共中央決定在部分農村和城市基層開展社會主義教育,在農村進行“四清”運動試點,在城市開展“五反”運動(一九六五年一月,農村和城市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一律簡稱“四清”運動,“四清”的內容定為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一九六四年五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討論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問題。會議提出,農村、城市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要搞四五年,不要急急忙忙,城市的“五反”要增加劃階級的內容。同年九月,中共中央規定整個運動都由工作隊領導。要求地委書記、縣委書記以及其他的負責幹部,除有病的以外,都要在五年內分期分批地去蹲點,搞兩個大隊的“四清”,兩個工廠的“五反”,直到“四清”、“五反”運動搞完。

根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從一九六四年九月起,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都先後派出大量幹部分期分批參加農村和城市的“四清”、“五反”工作隊。由於大量幹部參加“四清”、“五反”運動,工會各項業務活動的開展,受到了一定影響。

一九六五年初,在開展“四清”運動試點的工礦企業中,有的在整頓工會組織時,誇大了工會幹部不純的情況,撇開原來的工會組織,另成立了“革命工人委員會”或“革命工人協會”來代替工會組織。這在工會幹部的思想上又產生了波動。一九六五年二月全國總工會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主席會議上,對此進行了討論。會議認為,這種做法屬於試驗性質,麵上和其他試點單位,工會仍應整頓和加強。中共中央批轉了全總關於這次會議的報告。九月,中央又批轉了全總報送的《整頓基層工會若幹意見(草案)》。這類問題得到了解決。在“四清”試點單位進行整頓工會會員隊伍時,不少地方又試行了預備會員的辦法。後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指出:工會是群眾組織,它不同於黨、團;實行預備會員,又多了一層,下邊很難掌握界限,可能搞亂。因此,今後以不再實行預備會員的辦法為好。各地很快停止了這種做法。

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勝利完成

中國工人階級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勝利完成了國民經濟的調整任務,國民經濟得到全麵恢複和發展。在這一曆史時期的十年中,雖然主要由於“大躍進”、反右傾的錯誤,經曆了嚴重曲折,但是總起來看,國民經濟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績。這十年,中國工業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工業產品產量成倍增加,工業經濟效益和技術經濟指標有很大改善,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領域,解決了大量生產建設中科學技術上的難題,發展了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噴氣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填補了中國科學技術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空白。中國的綜合國力大有增強。這是廣大職工和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祖國作出的重大貢獻。

一九六六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327億元,比一九五六年增長近一倍,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39.8%。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間,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938億元,建成了531個大中型項目,新建、擴建了大批重要企業,如武鋼、包鋼等十大鋼鐵廠,一批重要有色金屬冶煉廠、煤礦、發電廠、化工廠,以及大慶油田等。特別是經過調整,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一九六五年生鐵合格率達到99.85%,鋼材合格率達到98.5%,棉布一等品率達到97.4%,機械工業有些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曆史最高水平,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在一九六五年前後創造的。

在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方麵,一九六六年,鋼產量達到1532萬噸,比一九五六年增長2.4倍;成品鋼材產量1035萬噸,比一九五六年增長2.3倍。到一九六四年,鋼的品種已達900個,鋼材的品種達9000個,均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一倍多。過去中國不能煉製的高溫合金鋼、精密合金鋼、高純金屬、有色稀有金屬,已都能煉製。鋼材自給率已由一九五七年的85%提高到95%。一九六六年的發電量達825億度,比一九五六年增長3.9倍,電力工業已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聯結成網。一九六六年原煤產量2.52億噸,比一九五六年增長1.3倍,煤炭工業已逐步向現代化發展。一九六六年原油產量達1454萬噸,比一九五六年增長11.5倍。煉油工業也有很大發展。到一九六五年,工農業和國防建設所需要的石油產品,無論數量上還是品種上都實現了全部自給。機械工業經過這十年的建設,已逐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機械製造體係。一九六四年,中國主要機械設備自給率已由一九五七年的60%提高到90%多一些。生產的紡織機械,不僅能滿足國內需要,而且還向不少國家和地區出口成套設備。一九六二年,國內自己設計、製造的12000噸水壓機,在上海安裝並試用,為製造大型設備創造了條件。許多過去依賴外國進口的設備已能自己製造。特別是在這期間某些國家禁止向中國出口急需的原材料和設備,經過工人階級的發奮努力,有不少已經能夠自己製造。例如,火車使用的車輪和輪箍一直依賴國外進口。一九六二年,某些外國停止向中國出口。在這樣情況下,經過8個部、21個省市、162個機械製造廠廣大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通力協作,以自力更生、為祖國爭氣的英雄氣概,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於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建成了馬鞍山車輪輪箍廠。當月即試軋成功第一個國產輪箍,又於一九六四年七月試軋成功第一個國產整體車輪,結束了自一八七六年以來一直依靠進口車輪和輪箍裝配鐵路車輛的曆史。化纖工業有極大的發展。一九六六年的化纖產量已達7.58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增長378倍。新興的核工業、航天工業、電子工業等也是在這期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全國廣大職工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技術經濟都還很落後、各方麵條件都較困難的情況下,依靠黨的領導,依靠社會主義的大協作,以堅強的信心和毅力,突破了一個個理論上技術上的難題,製造了一台台設備,建立了中國自己的核工業和航天工業。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五年先後爆炸成功兩顆原子彈,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大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電子工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到一九六五年,已能生產電子計算機、雷達、廣播和電視發射設備、無線電通訊設備、電視機、半導體收音機、電話交換機、大型電子顯微鏡、原子射線儀、各種氣象儀、水聲設備等等,為中國電子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五年期間,全國新增鐵路通車裏程7200公裏,有12條幹線建成和部分建成。其中,在西北地區新建的包(頭)蘭(州)線、蘭(州)青(海)線、蘭(州)新(疆)線已全線通車。在西南地區新建的成昆、川黔、滇黔等幹線,已部分建成通車。中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通了火車。公路通車裏程增長1倍多,各種載貨汽車增加了1.6倍,全國大部分縣鎮通了汽車。內河航運駁船增加了1.9倍。沿海港口新建了10幾個萬噸深水泊位。一九六一年,建立了中國遠洋輪船運輸公司,遠洋船隻增加了50多艘,載重量增加50萬噸,並開辟了東南亞、歐洲和非洲的3條航線。民航事業也有相當發展。郵電通訊也大有發展,郵路總長度增加57%,電報電路總數增加41%,通信網絡已延伸到廣大農村,94%以上的鄉通了電話。

農業的水利條件和技術條件都得到較大的改善,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的八年間,全國水利投資136億元,大中型施工項目290多項,建成的有150多項。其中如丹江口、劉家峽、青銅峽等水利樞紐工程都是這一時期建設的。一九六五年全國灌溉麵積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572萬公頃。在農業的技術條件方麵,一九六五年與一九五七年比較,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了8倍,農業排灌動力機械增加15.2倍,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混合台數)增加4倍,施用化肥量增加4.2倍,農藥增加2.6倍,農用電力增加25.5倍。

文教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一九六六年,全國高等院校已有434所。比一九五六年增加91.2%,在校學生達53.4萬人,增加32.5%。這十年高等院校的畢業生為前七年的4.9倍。一九六六年全國醫院床位數達到85.5萬張,比一九五六年增長2.3倍。在農村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具有世界水平的斷肢再植手術成功。

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的:“我國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麵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