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工人階級和工會運動(2)(3 / 3)

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調整工作取得明顯效果。國民經濟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全麵恢複和發展,一九六四年全麵好轉。一九六五年勝利完成了經濟調整任務,從一九六六年起,開始實行第三個五年計劃。

在調整過程中,中國工人階級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根據黨的部署和要求,以“為國爭光、為中華民族爭氣”的英勇氣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揚“一厘錢”精神,勤儉建國,克服了種種困難,為經濟的恢複和全麵好轉,作出了重大貢獻。各級工會組織在這一時期,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任務和要求,在幫助職工克服困難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對完成國民經濟的調整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協助政府精簡職工隊伍

在“大躍進”期間,廠礦企業、事業單位增加人員過多,全國全民所有製單位職工人數,從一九五七年的2451萬人,增加到一九六○年的5044萬人,增加了一倍多。全國城鎮人口至一九六○年達到1.29億人,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3000多萬人。職工人數和城鎮人口的過快增長,加上農業連續遭受嚴重災害,至一九六○年秋後,糧食供求發生尖銳矛盾,不少城市出現了糧食脫銷危險。為加強農業第一線,減少城市供應壓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一九六○年八月,提出應大量精簡企、事業單位中非生產人員以及一部分生產人員,充實加強農業戰線。十一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妥善安排精簡下來的職工的通知》,提出了精簡職工的幾種處理辦法。即:(1)一部分新吸收的職工不再由國家開支工資,到農村去參加農業生產。(2)壓縮縣以上企業、事業的一部分職工到縣辦、社辦企業頂替出一部分不熟練的勞動力參加農業生產。(3)一部分較老的職工可以到國營農場參加生產。(4)一部分較老的職工可以仿照幹部下放的辦法,保留原工資,組織起來到農村人民公社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必要時經省(市、自治區)批準再調回來。

一九六一年五月,中共中央製定了《關於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的九條辦法》。同年六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精減職工工作若幹問題的通知》。《通知》中規定,精減職工的主要對象,是一九五八年一月以來參加工作的來自農村的新職工。要動員他們回到各自的家鄉,參加農業生產。一九五七年底以前參加工作的來自農村的職工,確是自願要求回鄉的,也可以準許離職回鄉。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職工,不論新老,一般的都不精減,確屬自願回家,回家之後生活又有保障的,也可以準許離職回家;某些一九五七年以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如其因為年老體弱,自願退休或退職的,也可以準許退休或退職。《通知》還對被精減人員的待遇、回鄉後的工作安置等問題作了規定。

在此前後,中共中央指示工會要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精減職工的工作。一九六一年七月全國總工會召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主席會議,對這項工作進行了討論研究。會議認為,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是貫徹執行國民經濟發展按農輕重次序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方針,支援農業生產,戰勝暫時困難的積極措施。它對進一步鞏固工農聯盟,調整城鄉關係,調整工業和農業比例,具有深遠的意義。強調這是一項複雜而又緊迫的工作,涉及千百萬人的勞動和生活,必然會有不少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工會要把這項工作作為突出的任務,本著認真安排、負責到底、自始至終、切實做好的精神,協助企業行政做好這項工作。會議之後,全國總工會成立了精減職工工作辦公室。各級工會組織配合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和組織動員工作,盡力幫助被精減人員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至一九六一年底,全國共精減職工872萬人,減少城鎮人口1000萬人左右。

由於一九六一年農業繼續減產,國民經濟仍然十分困難,中共中央於一九六二年二月發出《關於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繼續減少城鎮人口700萬人的決定》。五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關於進一步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決定》要求全國職工人數在一九六一年末的4170萬人的基礎上,再減少1056—1072萬人。其中工業減少500萬人,基本建設減少230萬人,交通運輸郵電減少40萬人,農林減少50萬人,財貿減少80萬人,文教衛生減少60萬人,城市公用事業減少2萬人,國家機關和黨派團體減少94—110萬人。全國城鎮人口在一九六一年年末1.2億人的基礎上再減少2000萬人(包括從城鎮減到農村去的職工在內),同時相應地減少吃商品糧的人口。要求精減職工的任務,力爭在一九六一年內或者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大部完成。

各級工會組織,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和企業行政進行調查摸底、宣傳動員,特別是在幫助被精減職工解決實際困難方麵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幫助確有困難的被精減職工償還所欠債款,主動對有困難的職工給予補助;幫助有困難的職工解決缺少衣服、炊事用具、雨具和回鄉生產所需的小型農具;與有關部門聯係,提前或多發一些煙票、糖票、點心票等票證;與公社事先掛鉤,安排好回鄉職工的生產勞動、住宿問題;有的還派專人將回鄉職工送到所去縣、公社以至家裏,盡量使之得到妥善安置,等等。各級工會還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精減工作做得比較好的經驗,以及精減中有些單位發生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在精減對象和發給還鄉待遇等方麵未按政策辦事等問題,以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采取措施予以糾正。全國總工會編印了《精簡職工情況》,作為向中央和有關部門反映各地精減職工工作情況的不定期刊物。

由於廣大職工識大局,顧整體,體諒國家的困難,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及各方麵的共同努力,使這項艱巨的任務得以基本完成。從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六月的兩年半時間裏,全國共減少職工1887萬人,基本完成了中央規定的精減任務。全國城鎮人口共減少2600萬人。由於大量地減少了職工和城鎮人口,加強了農業戰線,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緩和了城市糧食、副食品等商品的供應緊張狀況,對於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起了很大作用。

二、側重抓好職工生活,幫助職工渡過困難

從一九五九年開始,特別是到了一九六○年下半年,由於農業生產連續下降,城市居民和職工的糧食、食油定量降低,市場副食品供應緊張,物價上漲,職工生活困難問題已相當突出。中央對此十分重視。在一九六○年下半年,先後製定並發出了關於管好糧食、辦好食堂、發展副食品生產、大規模采集和製造代食品、生產渡荒、節約渡荒、勞逸結合等方針和指示。各個地區、各個部門都著力抓好職工生活工作。

一九六一年初,中共中央先後幾次指示工會:在目前,工會要側重關心工人生活,抓好生活工作。為落實中央指示,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六一年三月在北京召開了職工生活座談會。會議討論了職工生活工作的情況,交流了以食堂為中心全麵關心職工生活的經驗。並提出,工會要成為黨組織安排職工生活的得力助手,要著重抓好職工食堂、副食品和代食品生產,搞好職工困難補助,抓緊對浮腫病、婦女閉經等病的防治,加強職工宿舍工作和職工家屬工作等。同年五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總工會《關於改進工會基層工作的報告》。《報告》提出:當前基層工會的主要任務是,在企業黨委領導下,配合企業行政,從關心群眾、關心群眾生活福利著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之後,各級工會協同企業行政和有關部門在搞好職工生活,幫助職工渡過困難方麵作了很大努力。

(一)抓好食堂和副食品生產工作。為加強食堂管理工作,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六一年五月提出了辦好職工食堂的主要標誌是:有健全的民主管理組織和製度;主食按定量吃夠,熱飯熱菜熱湯,幹淨衛生;便利群眾,排隊時間短;定期公布帳目。各級工會組織在總結交流食堂管理工作經驗,組織開展食堂工作競賽,調動食堂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推廣粗糧細做、瓜菜代糧、糧菜混吃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對辦好職工食堂起了較好的作用。

各地廠礦企業工會組織協同行政,先後發展了以養豬、種菜為中心的副食品生產。有的大型廠礦企業抽調職工建立了農場或副食品生產基地,生產糧食,種植蔬菜和飼養豬、羊、家禽等,以供職工的需要。多數廠礦企業事業單位發動職工群眾利用單位內外的空閑土地或場所發展養豬種菜等副食品生產。搞得好的單位,做到了肉菜自給或半自給。如江西盤古山鎢礦,一九六一年已建立綜合農場3個,共種菜1011畝,養豬1022頭,家禽12000多隻,還飼養牛、羊等家畜,全礦職工每人每天能吃到自種菜1.5斤,每月吃到肉食1斤多。大慶油田,從一九六○年起創建了職工農場和家屬農場,以自己生產的糧食、蔬菜、家禽、家畜等,解決了大慶會戰最困難時期職工和家屬的生活困難,為大慶油田會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黑龍江省慶華工具廠工會,利用廠區和集中家屬住宅區的可耕零星土地,從一九六○年冬開始,組織職工和家屬種植各種蔬菜。至一九六一年秋,平均每戶分到蔬菜310多斤,既改善了職工的生活,也節約了職工的開支。在發展副食品生產的同時,各地廠礦企業事業單位還積極推廣了培植小球藻、製造人造肉精、葉蛋白、澱粉等等代食品,努力使職工增加營養,吃飽吃好。

鑒於從一九六○年冬起,在職工中因營養不良而發生的浮腫病、婦女閉經等疾病不斷增加,許多基層工會協同行政對患浮腫病等職工采取加強營養和休息的辦法進行防治。有的單位舉辦營養食堂或發給一定的營養食品,有的單位實行脫產或業餘療養,在基本康複後在一定時期內仍發給營養補助和安排休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加強對職工的困難補助工作。一九六一年初,據各地工會對職工生活狀況的調查,職工中的困難戶一般由5%上升到了15%至20%。各地方工會和基層工會都重視並加強了職工的困難補助工作,同時還加強和健全了群眾性的互助儲金會。不少地方工會拿出一部分工會結餘經費補助基層工會困難補助金的不足。由於精減職工和動員來自農村的家屬回鄉等原因,廠礦企業的職工家屬居住在農村的比重增加。據一九六二年春調查,有的市占60%左右,有的占70—80%,特別是礦區,比重更大。在鄉職工家屬中的困難戶約占30%到50%。對此,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六二年六月向中共中央寫了報告,並要求各地工會切實做好在鄉職工家屬的工作,對生活困難的給予適當補助。不少省市工會撥出專款,幫助在鄉職工家屬渡過困難,對安定職工思想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九六二年十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當前城市工作若幹問題的指示》中,要求各地重視和加強職工的困難補助工作,並提出了生活費用不同的城市和縣鎮職工的困難補助標準。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全國總工會、勞動部、財政部於十月下旬聯合發出《關於做好當前職工生活困難補助工作的通知》。《通知》對職工生活困難補助的對象、補助標準、經費來源等有關事項作了原則規定。這次補助,基層單位從福利費、企業獎金和工會會費中共提取2.6億元,財政部和全國總工會又撥給各地補助經費2.2685億元。在這次補助中,工會共拿出結餘經費2億元。得到補助的職工達650萬人。在這期間,各地工會為解決部分職工缺少過冬棉衣的困難,協同政府調撥了相當數量的棉布、絮棉、針織品等物資,對有困難的職工進行補助。經過這次困難補助後,生活困難職工基本上可以買齊定量供應的主要必需品,達到年節可過去,過冬有衣穿,孩子能上學,絕大多數職工感到滿意。一九六三年,國家決定給40%的職工增加工資,同時,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國民經濟全麵好轉,全國物價有所下降,職工生活困難狀況逐漸改變,困難麵逐漸縮小。

(三)注意勞逸結合,加強勞動保護工作。一九六○年上半年在掀起新的“大躍進”高潮中,不少廠礦、商店、學校、機關,對於群眾的勞逸結合問題很不注意,加班加點過多,工作和學習時間過長,經常通宵突擊,公休、假日不得休息。個別工廠甚至擅自把勞動時間改為12小時,使群眾疲勞不堪。為此,中共中央於一九六○年五月發出《關於切實注意勞逸結合,保證持續大躍進的指示》,要求必須根據勞逸結合原則,對群眾的生產、工作、學習和生活進行統一安排,必須保證群眾每天睡眠八小時和必要的自由支配時間,公休、假日應盡可能讓群眾自由支配。全國總工會於六月上旬,召開部分城市和縣的工會幹部座談會,座談了貫徹中央關於注意勞逸結合的指示的情況。據當時8個市縣對293個單位的調查,勞逸結合好的占27.6%;生產任務完成好,勞逸結合不夠好的占46.6%;生產時好時壞,勞逸結合不好的占25.8%。會後,全國總工會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都派出工作組進行調查,至同年九月,據全國總工會和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的調查材料統計,各地貫徹中央指示後,加班加點現象逐步減少,但忽視勞逸結合的單位仍占20%左右。全國總工會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職工勞逸結合情況的報告。

勞逸結合不好的根本原因是高指標、瞎指揮等問題所造成的。因而“大躍進”期間雖多次強調要勞逸結合,但難以切實貫徹。直至一九六一年進入調整時期,特別是一九六二年對國民經濟進行大幅度調整和整頓、健全企業管理工作後,這一問題才逐步得到解決。

在“大躍進”期間,工礦企業忽視安全生產,事故頻繁,特別是人身傷亡事故嚴重。針對這一情況,從一九五九年上半年起,全國總工會會同國家經委、勞動部等有關部門多次發出關於做好安全生產、加強勞動保護工作的聯合通知,並多次單獨或聯合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勞動保護工作問題。中共中央多次批轉國家經委、勞動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有關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工作的專題報告。一九六○年三季度,國家經委、勞動部、公安部、衛生部、全國總工會和煤炭、冶金、鐵路、交通、建工等12個產業部,抽調幹部202人,組成安全生產聯合檢查組分赴東北三省、華北三省一市和上海、山東、河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等地,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領導下,又組織地方幹部1600多人參加,重點檢查了1280個企業單位的安全工作情況。這次較大規模的安全檢查,對促進各地和企業重視安全生產、加強勞動保護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在進入調整時期後,各級工會組織進一步加強了職工的勞動保護工作。一九六一年,鑒於煤炭工業係統的傷亡事故嚴重,全國總工會和煤礦工會對煤礦的安全生產狀況作了調查研究,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改善煤炭工業安全狀況的報告》。《報告》反映了煤炭工業在三年“大躍進”中事故逐年增加的嚴重情況,提出了改進工作的意見。《報告》指出:一九五七年以來,煤礦係統自上而下的和群眾性的安全檢查督促工作都削弱了。工會的勞動保護工作委員會大都流於形式。全總對此已作檢查,並責成黨組一位成員管安全工作。要求結合整風運動,整頓和健全各級工會的勞動保護組織,加強群眾性的安全督促工作。同時,建議煤炭工業係統恢複與健全自上而下的安全檢查監督機構,配備得力幹部,切實把行政的安全檢查監督工作搞起來。中共中央於七月十五日批轉了全國總工會的這個報告。同年十二月,全國總工會發出了《關於試行修改後的“工會基層(車間)委員會勞動保護工作委員會組織條例”和“工會小組勞動保護檢查員工作條例”的通知》。一九六三年,據遼寧、山東、河北、江西4省的不完全統計,已有693個基層工會建立了群眾勞動保護組織,有勞動保護積極分子5萬多人。工會的群眾性勞動保護工作有所加強。一九六三年,全國總工會還協同勞動部、衛生部、冶金部、煤炭部召開了全國防止矽塵危害工作會議。會後,國務院批轉了這次會議的聯合報告。報告中除規定改善矽塵工人作業條件外,著重解決了患矽肺病職工的安置和生活待遇問題。在整個調整時期,隨著企業的整頓和各項管理工作的逐步加強,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狀況有較大改善。

(四)努力改善職工的住房條件。在調整時期,全國總工會先後兩次撥出部分工會結餘經費修建職工宿舍。一九六一年五月,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座談會提出,關於職工宿舍問題,首先解決礦山工人的住宅,要求全國總工會會同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加以具體安排。隨後,全國總工會會同煤炭、冶金、建築、化學等4個工業部研究了全國煤礦、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礦山的職工宿舍建設規劃問題,提出了建設方案。確定一九六一年4個部共建築礦山宿舍269.4萬平方米,投資11471萬元。全國總工會決定從工會結餘經費中撥出4000萬元,其中撥給煤炭部3000萬元,冶金部1000萬元,作為建設職工宿舍之用。

一九六五年四月,全國總工會又決定將各級工會結存經費的一半,約2億元,用於修建職工宿舍,首先解決一部分離廠太遠、影響休息或居住過分擁擠的職工的宿舍問題。撥款分三年使用。一九六五年撥款5000萬元,分配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安排使用,其中最多的省450萬元,最少的50萬元,一般的100萬到250萬元。之後,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計劃未再實施。

(五)加強職工家屬工作。做好職工家屬工作是全麵做好職工生活工作的重要方麵。因此,各級工會在著重抓好職工生活工作的同時,大力加強了職工家屬工作。不少地方和基層工會結合當前形勢和中心工作,加強了對職工家屬的形勢教育、勤儉建國和勤儉持家方針的宣傳教育,發動與組織職工家屬開展競賽。有的地方和基層在家屬中開展了以政治思想好、勤儉持家好、生活安排好、團結互助好、教養子女好為內容的“五好”競賽;有的開展了以保證工人吃得好、休息好、出勤好、家庭團結好、撫育子女好為內容的競賽;還開展了評比五好家屬、五好夫妻、五好家屬小組等活動。許多基層發動家屬以勤儉持家、計劃用糧為中心安排好家庭生活,組織家屬開展群眾性修理服務工作,組織家屬之間的生活互助,等等。一九六二年三月,全國總工會召開了工會女工、家屬工作會議,總結交流了女工、家屬工作經驗。會議要求各級工會建立與健全女工、家屬工作機構,並提出了工作意見和要求。各地工會還注意了總結交流和宣傳職工家屬工作的經驗和職工家屬中的先進典型。應當說,在困難時期,職工家屬的努力和支持對職工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克服困難,搞好生產,渡過災荒,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總之,在調整時期,特別是在國民經濟困難的幾年,工會著重抓好職工生活工作,不僅幫助職工解決了大量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渡過了困難,而且提高了職工的思想覺悟,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使職工及其家屬更加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同時也密切了工會與職工群眾的關係,使廣大職工深感工會是自己的組織。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各級工會都十分重視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在一九六三年全國開展學習解放軍和學習雷鋒活動後,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加強。這對增強廣大職工克服困難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振奮革命精神,勝利完成國民經濟的調整任務,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