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板的多數摳門,生意人多少要算計。給員工工資福利多一些成本就會加大,當然"吃虧",給生意夥伴多幾個點的扣率利潤就會薄些,當然"吃虧"。可你讓員工得到了實惠,你有肉吃他有湯喝,你得一分他獲五厘,即使他不是全心全意為你,他隻是為了他自己該得的那一份,他得到的同時你不是也收獲了嗎?如果你的生意夥伴知道。同你微生意一定會比同別人做得到的多些,而且不是一次,麗是每次,他就沒有心生旁意舍你求他的道理。如果每一位和、你做生意的夥伴都舍不得離開你,你的生意就沒有做不大的道理,是為吃小虧占大便宜。
有人主張一點虧不吃。這種想法是否聰明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點虧都不吃理論上可行,實際上不可能。小販們賣東西常缺斤短兩,錢是賺了些,可虧心;欠了人家錢賴著不還,還轉移財產,錢財是落下了,理虧;仗著有點錢有些權,做很多不公道的事,無權無錢的人敢怒不敢言,歪風行其道,公理靠邊站,這種人的權勢也許越來越大,可他們虧了德行。
能想明白吃虧就是占便宜,而且能夠身體力行,是一種做人的境界。
讓我們盡量去理解別人
理解別人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做人品德,嬰兒很少注意到別人是否舒適和便利,他想要什麼就要什麼。但是,他在成長時,終會逐漸認識到還有別的人活著,自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顧及到他們的存在,將心比心,替別人想一想。
自私是人的共同特點,你不例外,我不例外。自私不是好的品質,我們每個人隻有通過成長,才能逐漸減少自私。當我們長大到足以了解自私是一種不良品行時,如果我們隻顧及個人利益,就會感到一陣內疚的刺痛。這是好的,因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或當我們能在使自己愉快和使別人愉快之間進行選擇時,內疚能使我們思考兩次。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蓋茨堡戰役拉開帷幕,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大敗。林肯高興極了,他意識到隻要打敗李將軍的軍隊,戰爭很快就可以結束了。於是,他滿懷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給前線的米地將軍,要他立刻出擊。但是,米地違背林肯的命令,他用盡了各種藉口,拒絕攻打李將軍。最後,李將軍和軍隊越過波多絡河,順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極端失望之餘,他坐下來給米地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他內心的極端不滿。林肯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
"親愛的將軍,我不相信你對李將軍逃走一事會深感不幸。他就在我們伸手可及之處,而且,隻要他被俘虜,加上我們最近獲得的勝利,戰爭即可結束。現在,戰爭勢必延續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抓住李將軍,如今他逃到波多絡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證成功呢?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並不期盼你現在會做得更好。良機一去不複返,我實在深感遺憾。"
信寫完了,但林肯沒有急於寄出去,他望著窗外,心裏思緒萬千,"慢著,也許我不該這麼性急。坐在安靜的白宮裏發號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蓋茨堡,像米地一樣每天看見許多人流血,聽到許多傷兵哀嚎,也許就不會急著要攻打敵人了,如果我的個性像米地一樣畏縮,大概也會傲同樣的決定吧!無論如何,現在木已成舟,把這封信寄出,除了讓我一時覺得痛快以外,沒有別的用處。米地會為自己辯解,會反過來攻擊我,這隻會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損及他的前途,或逼他離開軍隊而已。"
於是,林肯把信擱到一邊,慘痛的經驗告訴他: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等於零。相反,努力去理解對方的用意,結局會好一些。
記住,別人也許全錯了,但他本人並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不要去責備他,那樣做太愚蠢了。應該試著去了解別人,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人。
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個隱藏著的原因,那你就擁有了解釋他行為或者個性的鑰匙。試試看,真誠地使自己置身於別人的處境裏。如果你總能對自己說:"我要是處在他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感覺?會有什麼反應?"那你就能節約不少時間,免去許多苦惱。因為"若對原因感興趣,我們就不大會討厭結果"。而除此以外,你還將大大增加做人的資本。
積極主動地適應對方
你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環境也會時常發生變化,如果不會適應環境的變化或者適應新環境,你就隻能歸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