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淺顯的例子。假如你想去東北開個菜館,你可以不全賣東北菜,但最起碼的東北四大燉菜你要保留,並且一定要請當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麼徽菜或粵菜以及川菜在東北站穩腳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為東北人最愛吃的就是燉菜,哪怕是東北亂燉也比你那精工細做更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東北人燉菜實惠,而南方菜係講究味道,分量較少,自然難以被東北人接受。再比如,因為東北人豪爽、講義氣,所以你隻要服務態度好,他下次肯定還會光顧你的菜館,而假若你態度太差,即使給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來,因為他會認為你不夠義氣。
同樣道理,你要想在四川開菜館,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話,你一定會虧得血本無歸。由此可見,適應環境和適應別人多麼重要。
所以,無論在家裏還是在社會上,我們不能隻關注自己而忽視對方。很多時候,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適應對方。
一對小夫妻常為吃梨子發生爭吵。妻子怕皮上沾了農藥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丈夫則認為果皮有營養,把皮削掉太可惜。因為他們常吃梨子所以也就常爭吵。
有一次,這對小夫妻爭吵時,被他們的老師趕上了。老師了解實際情況後,對那位妻子說:"你先生這麼多年都吃未削皮的梨子,身體還很健康,你擔心什麼?"老師又對那位丈夫說:"你太太不吃皮,你嫌她浪費,那你就把她削的果皮拿去吃了,不就沒有事了?!"
夫妻二人聽著聽著低下了頭。
老師接著說:"由於不同的家庭環境以及不同成長過程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會有所不同。因此,你們不要勉強對方來認同自己的習慣,同時你們也要體諒和適應對方的習慣。"
聽了這幾句話,夫妻二人頓然大悟。
他們悟到了什麼?自然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體諒和適應。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從矛盾到和諧的過程,痛苦過後,你會獲得進步。
必要的修養是做人所必須擁有的資本。舉例來說,如你為了讓別人能夠聽到你的聲音,刻意提高說話的音調;這時候為了避免對方的誤會,以為你在生他們的氣,你可以先簡單地說明這麼大聲吼的原因,並為此事先道歉。人們可能因為你不道應的舉止而遷怒於你,但會因為你彬彬有禮的態度而原諒你。
先天的缺陷,可以在後天通過自我修養找補回來。隻要你願意改變自己,你就一定做得到。
以下是將心比心的經驗之談:
(1)不要太執著,執著於一點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遠、放開,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2)做人要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太自滿、太傲慢,讓人看不起,謙虛的人才會受尊敬。
(3)不能隻為自己而活,不要處處隻為自己著想。常想想別人,才能為人所接納。
(4)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充塞太多的憂鬱、傷感。要把歡樂、喜悅長駐心頭,並且影響他人。
給別人保留麵子
聰明人在為人、處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從不把話說完,把事做絕,以致讓自己毫無退路。例如"我永遠不會辦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誰像你那麼不開竅,要我幾分鍾就做完了。""你跟××一樣缺心眼兒,看他那巴結相。"人人都愛惜自己的麵子,而這些話無論是誰聽了都不會痛快。這樣絕對的斷言,顯然會大大損害別人的麵子。
《聖經·馬太福音》中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這句話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將心比心,它被多數西方人視為待人接物的"黃金準則"。
真正有遠見的人不僅在一點一滴的日常交往中為自己積累最大限度的"人緣兒",同時也會給對方留有相當大的回旋餘地。給別人留麵子,實際也就是給自己掙麵子。
卓別林準備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者。正當他要上場時,一位實習生提醒他說:"老師,您的草鞋帶子鬆了。"
卓別林回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係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別人看不到的舞台入口時,卻又蹲下,把剛才係緊的帶子鬆開了。顯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帶子都已鬆垮,試圖表達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勞狀態。演戲能細膩到這樣,確實說明卓別林具有許多影視明星不具有的素質。
當他解鬆鞋帶時,正巧一位記者到後台采訪,親眼看見了這一幕。戲演完後,記者問卓別林:"您該當場教那位弟子,他還不懂演戲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