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道歉一定要真心實意。有時候,簡單說一聲"對不起"不能解決問題、消除誤會,此時就要求你一定要發自內心的真誠道歉,請求別人原諒。隻有發自心底的道歉,才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
我們除了要敢於承認錯誤,敢於說"對不起"外,還要注意真心實意地改正錯誤。不能剛說完"對不起",馬上又犯同樣的錯誤,久而久之,即使你一再道歉,別人也不會相信你了。
有些時候,除了口頭上的道歉外,還應該采取具體行動,加以補救。
在一架即將起飛的飛機上,乘客都在忙自己的事。一位老先生無事可做,坐著閉目養神。盡管空姐不厭其煩地提醒各位乘客不要打開行李架,以免行李滑落傷人。但是仍然有一名乘客不聽勸告,打開了頭頂上的行李架,結果行李包內的一個酒瓶滑下,不偏不倚,正好打在那位老先生的頭上。
老先生雙手抱頭,表情痛苦。"肇事"的乘客趕緊不停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旁邊一位乘客說:"對不起有什麼用?還不趕快幫老先生揉一揉!"
這位乘客趕緊幫老人按摩搓揉,老先生也不好生氣,說:"幸好沒打破頭,否則揉也沒用。"
有些人辦起事來非常莽撞,毛手毛腳,不是打翻別人的茶杯,就是碰到別人的工具,這時候光說對不起恐怕難以消減別人的氣憤,應該付諸行動。比如盡快拿來抹布擦拭灑出來的茶水,趕緊扶起被撞倒的工具等。
有些道歉的方式讓人覺得不習慣,例如低聲下氣、點頭哈腰的道歉。道歉並不是丟人的事,堂堂正正的道歉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和諒解。如果對方不能接受你真心實意的道歉,那就說明他不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道歉還要注意時間,應該在發生錯誤之後及時道歉,拖得越久就越難以啟齒,矛盾也就無法解決,甚至還會加深。要記住,真正的道歉不隻是認錯,同時意味著承認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傷害,也意味著你對彼此之間的關係很重視,希望可以化解衝突,重歸於好。
誠懇的歉意不僅能彌補彼此之問的裂痕,還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所以,如果你犯了過失,就應該大方地表示歉意,誠懇地說一句"對不起"。
總之,學會道歉,多說對不起,才能化解人際交往中的各種矛盾,使人際關係趨於和諧。
禮輕情義重
中國是禮儀之邦,曆來講究禮節。雖然現代人已經沒有了古人的繁文縟節,但是必要的禮儀還是應該講究的。
美國著名作家羅伯特·哈夫,寫了一本書叫《如何在這個瘋狂世界裏找一份好工作》,書出版後在美國非常暢銷。在書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際交往主要建立在’饋贈關係‘之上,有來就要有往。"用中國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
雖然"禮"很重要,但是送什麼"禮"更關鍵。很多人認為,在這個"瘋狂的物質世界"裏,要想往上爬,就得咬著牙,不惜血本地"真情大派送",給上司、同事送"禮",而且是越多越好,越貴重越好。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送"禮"並不一定要送物質上的東西。
雖然有句"推陳出新"的俗語叫"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但是,如果人際關係純粹依靠"禮"來維持,依靠物質利益來維係,那麼這種關係也是不穩定的,一旦沒有了利益的需求,這種關係也就破裂了。
其實在工作中,給上司、同事送禮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送和送什麼的問題。
如何送禮是交際禮儀的必修學問。做人的學問中,送禮也是必修的基礎課。給同事送禮,是八小時之外聯絡感情、促進關係的最堅實的橋梁。同事幫了你的忙,事後認真地選一份禮物登門拜謝,既還了人情,又讓對方高興;同事有婚嫁喜事,根據關係的親疏厚薄送上一份賀禮,既添了喜慶,也是一種情感投資;同事身體不適,及時前去探望,送些鮮花、果籃、營養品等,既安撫了病人,又表達了關切……
諸如此類私人饋贈,作為聯絡感情的必要應酬,當然未嚐不可,但要注意輕重之分,一般不宜買太貴重的禮物,免得讓對方感到你別有用心,認為你是不是有求於他,或是想"拉他下水"。
給上司送禮,可視為一種禮貌,表達感謝照顧之意。"吃人一口,報人一鬥",曆來就是維係人際關係和諧的秘訣。上司在公事上給予不少指點,對工作該如何進行,也幫了不少忙。將自己感謝之意變成具體的禮物,顯得更實際,更有意義。
有時候,送禮並沒有實際意義,隻是一種敷衍而已。許多人給上司送禮,並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所求,隻是篤信"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論調--領導收下了自己的禮物,尤其是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事時送上的禮。工作中自然就會不好意思過分責難、批評送禮者,即使批評,口吻也會柔和一些。
送禮的時機要恰當,毫無理由的饋贈說不定會壞了你的大事。老祖先創造了"禮節"一詞,恐怕也正是暗示"逢節送禮",而不是毫無由頭地亂送。在你剛到新崗位,剛出成績,剛被提升的時候,是送禮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