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造發明概說(2)(2 / 3)

生命的價值在於在時間線上串了多少新思想、新觀念,產生了多少新產品、新財富。生活節律是時間心理存在的條件,而鍾表、台曆、日出、日落等僅僅是一種參照。

“度日如年”、“一日三秋”,都傳神地表現了時間心理狀況。後者是在急切的期待中,對即將發生的事情作種種設想,並按自己所希望的模型進行,又不時參照客觀時間而形成時間心理的一種趨前感。前者是在一大段客觀時間之內所發生的行為變化太少,使人感到單調乏味,比如重複簡單的機械操作等。疲倦中也使人感覺過的很慢。寂寞者對自身行為特別注意,也覺得時間特別慢,確實是“壯士歎日短,愁人嫌夜長”。在鬆懈的環境中注意時間,也會感覺時間很慢。時間心理就是通過客觀參照和主觀感覺而形成的時間體驗。

創造活動與時間節律頗有關係。作為腦力勞動者的知識分子,是失眠病人中比例較大的人群,有的人晚上想法很多,但思路不清晰,缺乏統攝或出現表達障礙;錯誤的判斷經常發生,易引起失眠與思慮之間的惡性循環,失去睡好的信心,頭暈目眩,精力渙散,心不在焉,其創造能力便隨之削減了。

抑鬱質的人因常沉浸於內心回憶,行為遲緩,時間感覺較慢,節奏緩慢一些,習慣於獨處,這種人思維深沉,但又易“聚合”,或聚而不散。應在一定情況下加快節奏,形成時間強迫感,促進想法運動,產生“飛躍”、“爆炸”,這樣有利於主體創造性思維的聚散運動。

終日處在高度緊張的注意中,似乎有一種緊迫感,這是一種時間感超前的人,如A型性格的人。應放鬆節律,或一個階段鬆弛,實行“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才有利於創造,改“聚”為“散”,容易導致創造,這種例子不少。緊張勞動時會產生疲勞、倦怠,甚至積勞成疾,而不能進行常規的創造或工作,這是一種損失。然而某些時候卻偶爾閃現出創造火花。如愛因斯坦說他有關時間空間的深奧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時間節律變化之間,情緒緊張與鬆弛之間,生活節律改變之時,也易導致思維質變——靈感的產生。

當然,人的個體是有差異的,有的人白天時間利用率高,或稱充裕感強,有的人則夜晚時間充裕感強。前者如達爾文,後者如馬克思。有人白天黑夜時間充裕感均強,如司馬光、周恩來。有的人熱烈場麵通過參照判斷時間感準確,有的人安靜場麵通過內省判斷時間感準確。激情勃發狀態的人則往往處於這種狀態:對時間的意識模糊,而一旦被提醒時,才感到時間太短了,如戀人的約會之末道“再見”時,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許多人都有這種感覺。

對失眠的時間感有一種情況是:回憶、想象、衝動的念頭都爭相出籠,並沒有過多少時間,自己卻認為時間過得很久,把時間的感覺減慢了。同時“我想了一夜都沒有睡”,“我一夜都在做夢”,在判斷上錯誤誇大自我的體驗,以為自己失眠厲害,特別是寂靜的環境,更易產生這樣時間錯覺。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時間段的心理狀態是不同的。比如,上午10點鍾,性格內向的人,其專心程度和記憶新事物的能力達到高峰,工作效率最高;外向性格的人達高峰則遲些。下午2時,幾乎人人都感到精力不濟,這與內分泌變化關係較大。下午3時,外向性格的人,其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最旺盛並將持續幾個小時;內向性格的人,其高峰時間則已經過去。至下午5時,由於內分泌變化,幾乎人人又都有點脾氣煩躁,容易突然發怒,血壓達到高峰,情緒最不穩定,不適宜做麻煩的精細的工作。當然這種性格分類雖然過分簡單,但也為我們根據不同性格製定工作日程提供了一個參考指標。作為已形成創造人格的人,都有一套適合於自己的時間運籌辦法。

三、創造的空間心理

人總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生活。空間心理可以從主觀上理解為知覺心理的感覺世界,它包括相關的表象與想象。空間心理具有時代特征性、個性隨意性、情景隨意性。

創造活動中,人們往往擺脫自然空間的局限,這是想象的自由性所定的。創造者常常弄不清楚自己所處的客觀空間。作家在鬥室裏遨遊天地,超越現實時空;牛頓的心理空間是一個“鍾表”模型,而忽略自然的形態;而愛因斯坦則在光線上生活,隨著相對論的理論遠馳星空;陶潛在桃花源裏散步,時間縮短,“源”中不覺久,世上竟然已曆漢魏晉數代;杜甫多時候在草堂自然的空間中感歎古今,憂國憂民;吳承恩則上天下地,無所不能;伽利略則不過是乘坐在地球這顆行星上,遊蕩於茫茫太空而已。

由於創造活動產生與現實空間不盡一致的心理空間,這些人的行為就有其怪癖之處,如愛因斯坦不知道生活多年的紐約城最常走的路線;陳景潤在思考的時候撞在電線杆上等,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人們多願意相信,甚至完全可以令人折服。

在創造活動中,不同氣質的人常有不同的心理空間。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形象地延展了時間空間;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有一種淩駕和把握空間心理的延伸。古人登高遠眺,發思古之幽情,常常有空間心理的超越感。而莊子對空間隻能依附和順應適從,感到空間無限博大,自己不過是滄海一粟。注意空間心理的訓練,將有利於開拓想象。培養創造的優秀心理品質。

四、創造心境:創造角色自我體驗

創造心境是進入創造角色的一種自我體驗,它貫穿於創造活動的始終,是從創造人格自我假定到創造活動結束,籠罩在人們心裏的一種生氣勃勃的進取心境。創造心境是在一定條件下,客觀環境作用於主體的產物,有一種主客觀交融的和諧美,是一種最佳的心境狀態。這個狀態能有效地作用於客觀現實,保證主體的創造實踐的有效進行。

從主觀因素來看,創造心境的形成包括創造需要和創造動機的產生,創造衝動的出現,創造心理情景的出現,瞬時寧靜感的到來,靈感的爆發,創造活動的實踐、完成和創造成果的驗證或鑒賞,以及由於對創造美的欣賞而產生的創造心理頂峰感、超越感的體驗等。

從客觀因素來看,創造心境的形成還包括自然地理環境適宜,基本物質生活有保障,周圍人們的支持與理解,社會生活的推動與激勵,研究領域人數的確定,粗略的進展預測,原則的初步製定,設備及資料的準備,可靠的情報來源等,這些都是影響創造活動的有利條件或順境。然而,創造者往往遇到的更多是逆境,這時就得奮力拚搏,產生昂揚的鬥誌,激動的心情,飽滿的熱情,去築成一道抵抗逆境的創造城堡;通過廢寢忘食地努力,目標專注地奮鬥,而充滿著對創造的美好未來的向往並伴隨著對創造成功的信心。

創造衝動是對於創造活動的向往而產生不可遏止的激情,是躍躍欲試,甚至非幹不可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形成創造心境的第一步。而且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創造衝動從產生到消失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沒有恒定性。這種衝動的產生固然是可貴的開端,但創造衝動和創造實現畢竟隔著相當的距離,隻有創造衝動的激情轉化為創造心境,持續下去,才能產生創造。

創造激情是創造活動真正開始的征兆,它使創造者完全沉入自己所要解決的那個問題,像一個強磁場那樣猛烈地吸引著創造者。

創造激情的衝激出現創造情景,創造情景很容易和創造心境混淆。創造情景是具體創造活動進行過程中的激情充盈,是創造有眉目時的短暫過程,在靈感的出現前後產生。創造情景是創造心境特殊階段的狀態,比較而言,創造心境是一種持續的心境,而創造情景則是短暫的激情維持狀態。

創造活動總是受到一定的製約,並不是像一匹野馬那樣在真理的大草原任意奔馳。這個製約創造活動的力量就是“創造定勢”。

創造定勢是在過去創造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影響下一步創造活動的心理準備狀態,它具有以下幾種性質:①一種經驗慣性現象;②意味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平衡;③對新衝擊的減震;④不易自我感覺;⑤促進新知識產生;⑥阻礙“非分之想”;⑦對行為的潛在控製;⑧是心理準備狀態;⑨進行真理的假設。

創造定勢當然不盡是一幅恐怖陰森的麵孔,它一方麵固然使作家寫文章不能自我突破,在一種題材、一種寫法之中徘徊,運動員越不過曾經越過的欄杆,也就是說難於自我突破。但另一方麵,每個博學的聰明者、活躍的創造者也都存在著心理定勢,它擔負著思維的向導和看守,使創造者的主攻目標免受不良幹擾。

五、創造的需要與動機

創造需要是自我實現其理想的需要。有創造需要的人,不僅具備強烈而深刻的實現其創造的意識,而且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體係,他充分地認識到他必須采取“創造”這種方式,而且堅信能夠運用這種方式。當然,就創造衝動而言,它是一種探索精神的激蕩,是對未知世界、對理想世界的探求欲望。

當人們有了創造需要,但還沒有找到具體的創造對象和滿足創造需要的具體方式時,滿腦子充滿混沌的幻想,充滿迷茫、眩暈、苦惱和焦慮,從而改變著人的心理節律。

創造需要一旦出現,就會成為一種支配行為去尋求滿足的力量,推動人們去從事各種創造活動。緊張、苦惱、焦慮,很可能就是這種力量同其它因素,如理智的約束,缺少現實的條件等所造成的阻力之間的矛盾的表現。

已經形成的創造需要一般不會立刻消失,然而它常常因為條件的變化,而呈現出時而活躍,時而潛伏的狀態。因此,為了鞏固和發展創造需要,就應該經常通過創造實踐不斷認識創造的必要性,創造的意義,創造的有利條件,以便堅定創造的信心,提高創造的勇氣,增強創造的力量,穩定創造情緒。

心理學認為,需要引起動機。上麵我們談了創造需要,下麵我們看看這些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基本相應的創造需要,引起的創造動機。

基本生存需要所引起的創造動機,主要指為維持生命延續和種族繁衍之類生理需要所起的創造,如避寒、果腹、居處、性欲、睡眠、健康等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創造動機。猿人受到動物攻擊要想辦法反擊,為了生活還必須獵取食物,簡單的石器在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中都不謀而合地發明了。當瘟疫大流行時,醫學家便應運而生,曆史上有漢末建安年間的張仲景,明代崇禎年間的吳有性,清嘉慶年間的吳鞠通等人,都是立足於社會,為了維持人們生存而進行創造活動的人物。

社會的需要是最現實的動力,這種原動力是動態的,常常間接地化為個人的需要。人一旦意識到社會的需要,並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為己任,那麼,他就會產生持久的創造動機。這種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的的創造動機是高尚的創造動機。這種創造動機會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會使人百折不撓,使人心胸開闊、高瞻遠矚,會把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加速創造人格的形成和穩定。一時的情緒衝動也可能成為創造動機,但未必能持久,未必能經受住各種困難的考驗,未必不在患得患失中猶豫不決,半途而廢。

第四節 學生小發明創造的技法

一、怎樣尋找小發明課題

小發明,難就難在尋找發明課題。小發明課題找到了,小發明就成功了一半。許多中小學生,也想搞小發明。但他們經常失望地說:能發明的,別人早就想到了,沒什麼可以發明的了。其實,要找小發明課題並不難,現在介紹幾種方法:

1、缺點即課題

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缺點。找到了它們的缺點,你去加以創造和改進,就是一個很好的發明。

比如,世界上有一部分人是色盲,他們有的分不清紅色與綠色,有的分不清黃色與藍色。色盲的人,騎車過馬路就比較麻煩,因為他們分不清紅燈與綠燈。闖紅燈出了交通事故可怎麼辦呢?有人發現了這一問題,提出了改進的方法,即紅綠黃三色燈各用一個幾何圖形表示,如紅色用“○”,黃色用“□”,綠色用“△”。色盲的人不辨顏色,但是形狀還是分得清的,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又如,執筆姿勢對寫字的好壞有很大關係。小學一年級是寫字的起步階段,掌握正確的執筆姿勢很重要。可是,一年級學生開始學得還蠻像樣的,時間一長,執筆姿勢就走樣了——三個手指亂套了。怎麼辦呢?有個學生發明了“學生握筆器”。該握筆器是個橡膠製品,器上有三個手指穴,將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放入,恰到好處,執筆姿式也就不難掌握了。

2、需求即課題

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娛樂中,經常會產生一些有益的想法和需求。這些想法與需求往往就是發明的課題。例如,目前我國城市人均住房麵積普遍不大,衛生間更小,很多衛生間裏有了浴缸後就放不開洗衣機了。於是,有人突發奇想:希望洗衣機可兼作浴缸。後來,有人圍繞這個想法,發明了浴缸式洗衣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少年朋友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會有種種需求,把它們記下來吧,它們也許就是你們的小發明課題。

3、奇怪的現象即課題

小發明的課題,有時是冥思苦想才找到的,有的卻是被某一突發性的奇怪現象而引發的。例如,有個日本人到海邊遊泳,不小心把一塊紅布失落在海裏。紅布隨波漂蕩,幾條小金槍魚遊來咬住布邊。這個日本人感到很驚奇,他想:“魚愛咬漂動的色彩鮮豔東西,這樣,不用食物誘餌也可以釣魚了。”由此,他研製成塑料模擬誘餌。這種誘餌能閃光,會發出聲音。因為他發現,魚對光亮和音響很敏感,某些小魚的魚鱗閃閃發光,大魚從遠處看見了,遊過來就想吞食它;有些魚聽到響聲也會遊過來。因此他的模擬誘餌便做成小魚狀,並在上麵安上魚鉤,用船拖引,愚蠢的魚兒紛紛上當。這種誘餌,現在很受漁民歡迎。

又如17世紀初,荷蘭有個製造眼鏡的工人,名叫裏海斯哈。一天,當他把凹透鏡和凸透鏡放在一起去看空中時,忽然叫出聲來:“咦,怎麼回事?教堂就在眼前啦!”於是他不斷調節前後兩個鏡片的距離,發現兩片透鏡確實能把遠物拉近,使之清晰可見。這一發現激發了他的創造熱情,在1608年秋天,他用凹、凸透鏡製成人類第一架望遠鏡。

少年朋友們,在生活中你們的身邊也許會有某些令人驚訝不已的現象發生,你們可不要讓它們輕易溜掉,應多問幾個為什麼,它們也許能把你們引到發明的軌道上來。

二、幾種常用的小發明方法

創造發明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項活動,世界各國對此都十分重視。據說,日本每月平均受理發明專利申請多達4萬件,它們對日本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創造發明作為一門學問,從1936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先開設《創造工程課程》開始算起,至今隻有62年的曆史。但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和實踐它。經過62年的實踐,人們逐漸使這一學科更加完善,同時也研究出許多創造發明的方法。

這兒,簡單介紹幾種較適合中小學生使用的創造發明方法。

1、組合發明法

組合發明法是青少年發明活動中常用的創造發明方法。使用組合法進行創造發明的例子,最典型的莫過於“橡皮頭鉛筆”的故事了。

一百多年以前,美國有個叫利普曼的畫家,他用鉛筆修改自己的畫稿,對不滿意的地方,就用橡皮把它擦去。可是,他竟常常找不到橡皮。或者利普曼光找到橡皮,鉛筆卻不知放哪裏了。這迫使他想出了一個笨方法,即用細繩把橡皮綁在鉛筆杆上。但這樣使用起來,鉛筆搖搖晃晃,很不舒服。怎麼辦呢?畫家不斷進行研究,後來就用小薄鐵皮套在鉛筆的一端,做成了今天的橡皮頭鉛筆。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知道了“組合發明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現有物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進行適當的組合,設計出新產品的發明方法。由於組合發明法是利用現有產品中的技術,進行新的切割組合,所以比較易於被中小學生掌握。

在現實生活中,用組合發明法發明的東西很多,如哨子和水壺的組合——叫壺,電子表和圓珠筆的組合——電子表筆,項鏈和電子表的組合——項鏈掛表,指甲鉗與儲藏盒的組合——帶儲藏盒的指甲鉗,奶瓶跟溫度計的組合——帶溫度顯示的奶瓶,鑰匙和聲響器的組合——防丟鑰匙等。

組合發明法很容易掌握,但你在使用時要注意:組合發明必須以方便為原則,不能不顧及實用性胡拚亂湊,強行發明。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為了更經濟地滿足人類需要而找出已知裝備的新的組合的人,就是發明家。”

特別是在今天,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過去那種依靠發現新的科學原理而實現的獨立技術發明,已日漸減少,它們逐步讓位於“組合型”的科技發明。美國“阿波羅”號登月火箭是舉世聞名的發明,可是它的總設計師韋伯卻說:“我們所用的技術,都是已有的,現成的,關鍵在於綜合。”

組合發明法是一種很實用、很容易掌握的發明方法,希望少年朋友們能理解掌握。

2、移植發明法

有一位發明家曾經說過:“移植是科學研究中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也是應用研究中動用最多的方法。”“重要的科研成果有時來自於移植。”

所謂移植,在農業上是指從苗床上挖出秧苗,移至大田或別處栽種,也叫移栽。移植可使秧苗有較大的營養麵積,有利於生長,並能促進側根發育。在醫學上,將身體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器官,移到自己或他人的特定部位去,也叫移植。

而“移植發明法”則是指將某一領域的原理、方法、結構、材料等,移植到另一個領域去,從而發明出一種新的產品。常見的移植發明法有以下四種類型:

①方法的移植。例如,麵團經過發酵,進入烘箱後,麵團內部產生大量氣體,使體積膨脹,變成鬆軟可口的麵包。這種發酵方法,可使物體體積增大,重量減輕。移植到塑料生產中,便發明了價廉物美的泡沫塑料。這種塑料質地輕,防震性能好,可以作為易碎或貴重物品的包裝材料,也可用來製作救生衣等。發酵方法也可用在金屬材料上。德國製造的泡沫金屬,可以充填工藝構件中的洞隙,並可以懸浮在水上,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②材料的移植。例如,利用玻璃製作茶具、酒具、花瓶等,這是我們已經知道的。現在保加利亞的科學家竟然用玻璃來造橋。有的國家,還研製出玻璃製作的小提琴,大小黑管及小號等樂器,據說,其音質優美,外觀晶瑩華貴。

③原理移植去。例如,人們研究蝙蝠覓食的行動後,發現蝙蝠是用喉頭發出一種“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後折回,然後被耳朵接收,從而確定物體的方位和捕捉目標的。人們利用蝙蝠回聲定位原理,在醫學上用超聲波來查證疾病,在漁船上用超聲波來發現魚群,在遠洋輪上應用超聲波探尋海麵下有無暗礁等障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