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反向思維法
1、技法的概要和特點
反向思維法是茅野健先生介紹的一種目的在於獲得創造性設想的思維法。人們要發揮創造性,就得研究有關法則,熟練地掌握它們,這是走上創造道路的捷徑。而反向思維法就是其中之一。它有以下七種方式,倘能做到運用自如,那麼創造性必然提高。
2、思考方法
①擁進反麵法——當人們在思索某一個創造設想的過程中,有時看來是朝著與目標相反的方向走,可是再前進一步時,眼前卻展現出新的途徑。所謂索尼公司的世界性發明江崎氏隧道二極管,可以說就是這種思考方法的產物。
②美好前景法——“他人走的背麵有路,通向美好的前景”——這個發想法就是說現在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方法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應當再從其他地方去仔細探索……這樣一種反向思維法。
③反手法——對於一般認為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事情也敢於反對一下看看,就是這種形式的反向思維法。盡管社會在發生著變化,而當你對這種變化似乎無所察覺時,這種方法才有效果。
④形式上的反向思維法——想主意的時候總是用形式上的反麵思考,容易產生靈感。
⑤“之”字路法——比如自來水筆,從重的到輕的,從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從粗的到細的……像這樣一麵反轉、倒退,一麵展開自由設想,從而得到啟示的方法。
⑥現場驗證法——當你碰到問題不管怎麼努力也無法突破的時候,你就再退回來,檢驗一下問題本身,就會發現出乎意外和絕好的主意。
⑦翻轉法——當你試圖推翻對某種事物的評價時,比如把原來認為是最大缺陷的東西,從它的反麵深入地去想,這往往成為一個優秀發明的開端。
以上這些都是由於改變了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而能夠發現意想不到的創造性設想。——這就是所謂反向思維法的要點。
十一、仿生法
概要
從前人們看見鳥,就希望像鳥那樣在空中自由飛翔。經過反複失敗之後,不久創造了飛機。蝙蝠為什麼能在黑暗中飛行而不被撞著,最早懷著這個疑問的人就開始進行了研究,經過一百年之後,這個研究的結果產生了雷達。
人類長時間以來,就一直這樣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從自然界得到的啟示應用於人工製造的原理。自然界對我們來說,是一本最好的手冊。
可是我們對自然界的原理,對生物的身體係統和它們的行動,幾乎還不能夠解釋清楚,甚至連人類本身的問題也不完全理解。應當說向生物界學習一定會對人類有所幫助,而自然界今後將仍然是我們前進的向導。下麵我們把仿生學這門新科學根據《仿生學》(杜拉爾端著)、《延長生命的設計》(巴柏涅庫著)的內容簡要地作一介紹。
仿生學是從生物學這個詞彙中派生出來的一門新的科學。從它的命名也可以理解,它是從生物界獲得啟示而為人工製造服務這個觀點出發的。然而它並不僅僅是把應用當作問題的。按照發明人斯蒂爾少校當初的定義是:
仿生學是一門係統的科學。這個係統是:
1、以生命係統作為基礎
2、具有生命係統的特征
3、與生命係統相似
這個定義,使生物係統的研究在前進過程中目的更加明確起來。現在仿生學已被看作是“運用生物係統知識解決技術問題的一門學問”。
當然在仿生學這門新科學誕生以前,就存在著現在的科學細分化、專業化的問題。對於仿生學的研究者來說,具備生物學、動物形態學、特別是植物學等方麵的知識,當然是必要的。為了使仿生學發展下去,仿生學的研究者和理解這一研究目的並表示興趣的生物學者,他們之間的合作已成為重要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仿生學這一新的學科是真正的“邊緣科學”。《仿生學》的著者杜拉爾端由於仿生學的邊緣性把它稱之為“交叉科學”,交叉科學”被認為正是20世紀後半期的科學基礎。
誕生的背景
如上所述,人類長期以來,就一直試圖接近仿生學的定義。例如萊昂納多·達芬奇在1505年就依據蝙蝠翅畫了飛機的素描圖。此後又經過400年,克萊蒙·馬迭爾才製造了飛機。這樣的例子,作為在仿生學誕生以前的應用,是很值得注意的。可是現在仿生學已經是係統的研究與應用,遠不止於這些方麵了。
給仿生學下定義和命名的是美國空軍宇宙航空局的傑克·斯蒂爾少校。他於1960年在俄亥俄州邀集生物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等700人,召開了關於仿生學的正式會議。這就是仿生學的開始。但是在這以前,生物學與工程學作為聯合科學而產生了“控製論”。由於控製論的誕生,仿生學也可以說是必然的產物。
特點
通過控製論與仿生學的相互比較,進一步說明一下仿生學的特點。
控製論是194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諾巴特·威納興起的。他曾經出版一本書,叫做《控製論——在動物與機械中的控製和通信》。威納得到控製論這一新科學的啟迪,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關於高射炮自動瞄準的研究。這個裝置使用雷達捕捉飛機的位置和速度,並能計算追蹤彈道,具有將一部分輸出納入輸入的閉合電路。威納在研究過程中,察覺到生物也具有把輸出的一部分返還輸入的那種結構,即反饋功能。從此以後,威納就努力探索生物與機械在結構上的共同點。
生物將來自周圍的感覺不斷地作為情報傳入腦中,經過處理,產生感覺的體驗。接著,由腦決定適當的動作,向各感覺器官發出信息,其結果產生動作。用這種生命係統與機械係統的類比進行研究,就是控製論。格雷·沃爾塔把控製論和仿生學的關係比喻為“一枚貨幣的正麵和反麵”。控製論是“把生命係統同它與機械係統的類比進行研究”,仿生學是“把機械係統與生命係統的相似點作為基礎進行研究”,兩者是這樣的關係。這正如杜拉爾端所說的“交叉科學”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不能在兩者之間劃一道界線。
無論控製學或仿生學,都不是以積累各種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構成各種事實相互關係的概念為目的的新科學。
如圖1-1所示,由於專業化的發展,專業科學領域變為狹窄(a′→a″→),而“交叉科學”卻與此相反,A→B擴大其領域。在邊緣學術組織所進行的研究中,美國的宇宙計劃等很著名,它清楚地展示出今後科學的發展方向。
十二、缺點列舉法
1、技法的概要和特點
問題有各種各樣,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對各種事實現狀進行分析,才能考慮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一種最正統的解決方法。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分析事實現狀時,把其中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挑選出來,特別地加以列舉,這就是缺點列舉法。也就是把所有的毛病都找出來看一看。通常這種作法都是用智力激勵法進行的。
這個技法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子公司霍特波因特公司研究提出的。
2、技法的進行方法
步驟
具體的實施順序如下:
1、決定課題。
2、列舉該課題所存在的缺點。
(1)寫在模造紙上編上序號
(2)盡可能把缺點寫得具體
3、從列舉的缺點中選出主要缺點。
4、研究對主要缺點的改進辦法。
方法
這個技法由一個人或幾個人進行都可以。最好不超過10人,以6人為最理想。
所需時間,一般每次1小時左右,最長不超過2小時。如需超過2小時以上的課題,可以把內容分成幾個小題目,分幾次進行。
實例
(列舉圓珠筆的缺點)
(1)寫的字不能擦掉。
(2)有時出墨水太多。
(3)擱一段不用就不出水。
(4)墨水很難全部寫完。
(5)筆帽容易丟失。
(6)筆帽容易從筆杆上脫落。
(7)衣服沾上墨水很難洗掉。
(8)競爭企業多,難以產生出有特色的產品。
(9)競爭公司多,利潤率不高。
(10)寫字時必須取下筆帽,打電話就很不方便。
(11)顏色隻有紅、黑、藍,缺乏多樣化。
(12)不能又寫粗字,又寫細字。
(13)如不墊墊板,下麵的紙上也會印出字。
(14)與鉛筆相比,價格比較貴。
(15)不易按原樣印刷。
(16)乘飛機時可能在高空漏墨水。
(17)已經標準化了,尺寸不好縮小。
(18)與自來水筆相比有一種便宜貨的形象。
(19)用砂質橡皮擦掉字跡後,紙麵不潔淨。
(20)筆尖上積聚墨水和紙渣,容易髒。
第三節 創造發明心理
一、創造潛能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這樣認為,隻有科學家創立新理論,發明家製造出先進機械,專家學者著書立說,文學家吟詩作賦,音樂家譜寫出新的樂章,美術家繪畫雕刻,這些為人類增添巨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才算創造,似乎創造隻是偉人們的專有權利。這就給“創造”二字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固然,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藝術家的創造是偉大的、令人景仰的;然而,他們畢竟是人,創造發明並不是他們與生俱有的專利。當著你走進創造心理學這個自主王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創造乃是人之為人的標誌,一切神智健全的人都毫不例外地存在著創造潛力,關鍵就看你善不善於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了。其實,任何人隻要稍稍審視一下自己就會發現,你在某一方麵“獨出心裁”,或者同別人的觀點、看法不盡一致,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或者把某件事情幹得非常出色,而他人則可能在這點上遠不如你。這些正是你的創造才能的表現。
創造才能並不神秘,它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屬性之一;對於未形成穩定的創造人格的人來說,它隻不過還處於一種潛在狀態罷了。如果你能懂得創造的奧秘,善於掌握科學的方法,你那潛在的創造才能就會顯示出來,你就一定能創造出人間奇跡來!
對於想進行創造活動的人來說,第一步應該懂得自我注意、自我觀察。因為在生活中,最熟悉了解自己者是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學會弄清楚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誌和人格的特點,隻要講究方法,合理地發揮我們的特長,爭取從優發展,就可以在某個領域有所作為,有所創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產生一種對自己來說是新穎的、前所未有的認識和體驗,這盡管對他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麼新奇,但對我們自己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使我們感到喜悅、自信和滿意;使我們的某項工作進展順利而迅速,超出了我們的既有經驗和當時的期望。這種認識和體驗有人稱之為“類創造”,或“前創造”,或“創造潛力的顯示”。如兒童做數學練習中解決了自己從前做不對的某一個習題,這可以認為是創造活動的嚐試,顯示了他的創造潛力。人們應當自覺開發這種創造潛力,使之發展成“真創造”、“特殊創造才能”,即能為社會提供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創造成果的能力。
人的創造潛力在各種場合以多種形式向我們悄悄表明它的存在,但人們常常熟視無睹,不以為然,把它輕易忽略了。因此,我們對自己潛在的創造力知道得太少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所說,我們所知道的隻是“我們頭腦和身體資源中極小一部分”。我們的創造潛力婉如沉浮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我們隻看到了它露出水麵的那隱隱約約的極小部分,而它的絕大部分卻被我們忽視,被我們自卑的海水所淹沒。如果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會對自己的創造潛力充滿信心,就會喚醒蜇伏中的創造意識,促使我們由普通人格向創造人格轉化。
我們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創造潛力,應當重新重視存在於我們身上的寶貴的創造資源。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當把創造作為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來看待。這裏所說的創造就是指人所表現出的一種探索精神,一種積極更新既往的方法,不斷以新的方式處理日常事物、職業活動的行為。我們應當不斷追求那種能夠提供新穎的有價值的社會成果的行為活動和創造精神。日本的教育界、科技界就呼籲他們的國民,要改變自己民族隻知道接受外國成果的形象,要自己來創造。這個口號很響亮,也表現出日本民族的自信心。近幾年來,我國也很重視,搞了無數次創造發明成果評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我們的科學技術、體育藝術等方麵還獲得了一些著名的國際獎。
有的人也相信自己擁有創造潛力,但是在實踐活動中,由於不能正確判斷自己創造潛力的優勢在哪個方麵,而失去充分發揮他的創造潛力的機會。雖然創造潛力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然而又是千差萬別的,人的心理品質是不同的。一個很有聲樂潛力的人,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而未必適於枯燥的實驗操作;如果一定要去搞物理研究,雖然花了很大的精力,其他至耗盡畢生的心血,恐怕也難以有所成就。
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人隻有在創造文化的行動中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人的本質體現於人不斷創造文化的辛勤勞動之中。因此人性是人自我塑造的一個過程: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無限的創造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創造又是人的本質屬性。無論從個體的發展,還是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都可以得到這一結論。隻有在創造活動的嚐試中,才能進一步認識和證明自己的創造潛力及其特殊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主張研究目前占人類1%的精英人物。在對他們和一般人的對比研究中發現,凡人和偉人之間,普通人和創造之間,在創造潛力上並沒有本質上差異,隻是後者的自我開發進行得更好一些,關鍵在於前者沒有認識到自己,後者比較充分地認識到了:前者隻是偶爾為之,後者持之以恒;前者沒有自己去嚐試,後者卻總是大膽實踐。
有一些人把“創造”弄得神秘、抽象而又玄妙不堪,以為那是聖賢們的事,高不可攀,深不可測,自己恐怕不行,或者周圍人恐怕也都不行。那些成功者的事跡傳到他們耳裏,如聽天方夜譚。在人生道路上抱著這種態度,永遠隻有踮起腳跟爭睹別人風采的份兒。其實,如果我們能夠認識自己,合理的發展自己,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有足夠的準備和毅力,有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抱負,加之有足夠的激情和獻身精神,那麼,我們同樣也會成為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和發明家。
創造是人為偉大之所在。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物質財富的豐富,社會文明的發達,無一不是創造的結果,創造是人類心理發展的最高成就,是精神的最高標誌。它在人類活動中,是最有力量、最有希望、最有價值的思維活動。成為創造性的人才,無疑是當今有識之士所向往的目標。
人與動物區別的標誌,考古學家認為是使用工具,哲學家認為是勞動,文學家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生理學家認為是大腦,心理學家認為是智能。這些固然都不錯,但我們認為人之為人的標誌是“創造”,工具是人創造的,人的勞動是創造性表現的具體形式,語言文化是創造的結果,智能的最高層次是創造力。人類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如工具的製作,結束了人和動物混存於原始森林的生活,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走了出來。當然“勞動”和“創造”這些概念和形式,都是不斷進化的,由初級向高級發展著的。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有機物高於無機物在於它有生命;動物異於植物是能“動”;腔腸動物、水母等高於低等單細胞生物在於它有感覺,對信號刺激有穩定的反應。隨著中樞神經係統的產生和發展,特別是腦的形成和進化,出現了魚、鳥類。它們之所以高於水母之類,在它有知覺,對於各種刺激有綜合反應的能力;靈長類的猿猴高於魚類,在於它有能對複雜刺激物作整體方向反映,有初步的分析綜合能力,有簡單的思維,而人類超乎一切動物則在於其進化過程中產生了高級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由此他徹底脫離動物界而上升為人。人是進化形態上的最高形式,而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則是宇宙進化最高成就的標誌。若將整個宇宙的進化曆程喻之為金字塔,創造則是金字塔的頂端。
就個體而言,創造也屬於人生金字塔的頂端。人之所以成為地球的主人,根本在於人類思維的發達。以軀體而論,比不過龐大於人上百倍的鯨魚,以力氣而論,人遠不如大象;以靈敏而論,人遜於猴;以奔弛而論,人會輸於馬。魚可暢遊水中,鷹可搏擊藍天。但是人之為人,是通過自己的創造,延長其腿足,擴展其視聽,遠勝於諸動物之上,成為世界的主宰,成為萬物之靈、“世界之最”。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的需要層次,處於人生金字塔的頂端,鋪墊這個金字塔第一層的是生理上的需要(饑、飽、冷、暖、住、行、性欲);第二層是安全需要(和平、平安)和對於生命存在的保障企求;第三層是愛的和歸屬的需要(社交、愛情、夥伴、集團、居住);第四層是受到尊重的需要(承認、重視、獨立自主、勝任工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第一、二層次的匱乏性需要,較容易得到滿足而愈來愈趨向於高層次的需要,即追求完滿,實現自我。這裏的“自我”不隻是指個人的獨特思想、價值觀念、知覺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更主要是指自我的創造及人格臻於完善。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今西方崛起的心理學流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由於它以人為中心,研究心理動力、動機理論,提出上述需要層次,講究人的心理健康,尤其強調個人創造潛能的發掘、識別和施展,去實現理想社會,在這方麵展示了可喜的前景,對近現代傳統心理學中的生物還原論和機械論是一個有力的挑戰,在企業管理、教育改革、人才培養、心理治療等方麵贏得了世界聲譽。
人類雖然能夠登上月球,遨遊太空,對自身卻不甚了了。人類如果能審視自己,那麼,就會發現在平常自卑的大洋下麵,還淹沒著一座巨大的創造潛力的冰山,假如把這座冰山的能量發掘出來,它就可以衝破一切硬殼,讓創造的果實解放出來。
二、創造的時間心理
時間感可以認為是具體的時間心理,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時間的主觀感覺。一切心理活動總是在時間心理軸上,以點連成線的方式延續發展著。
具體時間心理與一個人的氣質、當時的情緒、季節有關,而且直接關係到一個人對客觀時間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