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造發明概說(1)(3 / 3)

七、智力激勵法

智力激勵的原意是“突然精神混亂”的意思。這個技法的發明人奧斯本(美國大宗貿易廣告公司創辦人之一),在他的著作中關於技法的命名寫過這樣一段話:

“1939年,我在當時擔任經理的公司裏初次采用了有組織的提出創造設想的方法。最初的參加者們把這取名為智力激勵會議。這個名字很確切,因為在這種場合所說的智力激勵是為了突擊一個獨創性的問題而開動腦筋的意思。那就是說每個人都像敢死隊那樣勇敢地朝著同一目標進行突擊的。”

這樣,智力激勵法(以下簡稱BS)本來是由於集體智力會議而產生的,可是當後來人們懂得了按照同樣的原則和規定進行獨自設想也有很好的效果時,BS這個通稱,在集體設想以外的場合也開始被應用了。奧斯本退出廣告界後,在紐約州的布法羅成立了創造教育財團,擔任財團理事長而獻身於創造性教育事業。BS作為創造性教育體係的綱領部分而占有其位置,它的創造技法本身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研究。奧斯本逝世後,布法羅大學教授帕內斯繼承他的研究和實踐,對BS作了如下的闡述。他說:

“為了避免語言含義的混亂,我想提到關於保留判斷(即推遲判斷,在探索解決問題辦法的階段,必須暫緩作出判斷)這項基本原則。當集體遵循這項原則時,可以認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智力激勵法。”

兩項基本原則

假如不是把BS當作方法論的框架而是作為基本原則來對待,那麼在BS中有兩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推遲判斷

在提出創造設想的階段,隻要求專心致力地提出設想,對所提的設想概不加以評論。

(2)量中求質

根據奧斯本本人在說明這項原則時所引用的調查結果,在同一時間內提出兩倍設想的人,產生好的設想超過兩倍,在同一會議上,在後半段產生好的設想達78%之多。這表明實行這項原則,不是單純的概率論,而是在量變多的情況下所產生質的變化問題。

四項基本規定

一般的說,有效地運用上述兩項基本原則的集體智力會議叫做BS。但在進行時還需要遵循四項基本規定。這四項基本規定是基本原則的具體化,不同於其他附帶規則可以視情況而變通。正因為四項規定是原則的具體化,所以如果違反了它們那就不能叫做BS,而且也不能得到BS的效果。

(1)一概不得評論好壞

因為一個人當自己的意見被別人提出疑問時,往往寧可堅持己見而不願再去思考更好的意見。

(2)提倡思想自由奔放

采取這種作法,既可以為通向獨特的創造性設想開辟道路,同時也避免那種耽心講錯話而過分拘束、浪費時間的現象。

(3)提出的設想多多益善

就是按照基本原則那樣地應用。

(4)鼓勵結合或改進他人意見

已經提出的設想,經過別人的配合或修正補充,往往會導致最佳的創造性設想。

BS的特點

這個技法經過奧斯本的著作廣為介紹,又通過演講、培訓等逐漸傳播揚名,並取得了各界的廣泛承認。其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廣泛的支持,是由於有以下五點理由,而這五點也就是BS的特點。

(1)禁止批評的規定取消了以往妨礙自由設想的種種限製。這點在四項基本規定的(1)、(2)兩項中受到雙重保障。

(2)以往從各種不同的專業角度參加會議的成員,現在帶著共同的目的以同樣水平的觀點來參加。這是按照基本規定的(3)、(4)兩項實行的。

(3)會上增添了一種遊戲性的趣味。

(4)由於允許在會上結合和修正他人的設想,這種安排就容易產生出組合起來的創造性設想。

(5)如果理解了規定(排除心理上的障礙),在技術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BS的普及情況,在美國雖然還沒有數字資料,但被認為是一種最常用的創造技法。在西德,根據巴特爾研究所1970年進行的企業實行創造技法情況調查,其普及率最高,超過了綜攝法。在日本,1972年產業能率短期大學創造力開發班作過調查,據任意抽樣結果表明,其應用於教育方麵的情況僅次於KJ法(占75%),居第二位(占71%)。

八、檢核表法

當思考某一問題時,為了不漏掉要點便於逐項檢查核對而作成的表,就是檢核表。例如出外長期旅行時,事先準備一個攜帶物品明細表,臨出發前進行一番檢查核對。大概誰都有過這樣使用檢核表的經驗。但是以開發創造設想和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檢核表卻不一定限於這種“防守型”的(防備漏記的)明細表,而是為了取得最佳成果的所謂“進攻型”的(為獲得新的創造設想)明細表。

關於檢核表最早的發明人是誰,這一問題現在已經無法作出正確回答。因為當作出是某某人發明的結論時,很快就會發現比它更早的檢核表。然而在開發創造性設想的曆史上曾經有過幾個很著名的表。這些至少在使檢核表實用化的問題上,應當肯定它們的功績。現在讓我們來介紹一下。

字母表法

吉列特是一個賣酒瓶軟木塞的售貨員。他和其他售貨員不同的是,他經常想出一些新竅門、新辦法。他使用一種自己命名的“字母表法”,那就是按照字母表順序一個一個地把物品名稱寫出來。然後再把可能影響這些物品使用的某種要求和注意事項,也按字母表順序列舉出來。他就這樣無數次地重複了這一過程。

以後他獲得了很多專利。可是最後使他成名並且給他帶來億萬財富的,卻是那個一次性使用的保險剃胡刀。他的字母表法對他產生這個創造性設想,究竟作了何等程度的貢獻,我們不甚清楚,然而這個簡單的檢核表法,對於吉列特走上成功之路所起的作用,那是完全可以評價的。

特性列舉表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教授克拉福德提倡的特性列舉法,也是運用檢核表法的一個著名技法。因為下一篇就要講到,這裏不作詳細敘述。它是把作為研究對象的事物特性列成表,按表進行檢核的方法。因為它效果好而且容易運用,我們也經常使用這一技法。

波利亞檢核表

斯坦福德大學的波利亞在他的著作《如何解答》一書中介紹過解答隻有一個答案的數學題的檢核表法。他采用下麵的項目作檢核表。這一方法因簡要實用而著名。

(1)必須理解問題。

(2)要發現給與的數據和未知數之間的關聯。

(3)實施方案。

(4)檢查得出的答案。

奧斯本檢核表

迄今為止所有的檢核表中最著名而又一直深受許多智囊人物愛好的,還是奧斯本最早使用的方法,即“奧斯本檢核表”。奧斯本在他的著作《發揮創造力》一書中介紹了為數眾多的設想方法,並附有詳細說明。M、L、T創造工程實驗室從這本書中選擇9個項目作為聖誕卡,從此,卡片式的短文便著名起來了。它的標題是“用作新的創造性設想的檢核表”。這9個項目是:

(1)有無其它用途?

按原有現狀有無新的用途?改革後有無其它用途?

(2)能否應用?

有無與此相似的其它東西?能否啟發出其它創造設想?有無與過去相似的東西?能否仿效什麼?能否模仿某人?

(3)能否修改?

有什麼新主意?意義、顏色、活動、音響、香味、式樣、形狀等能否改變?能否作其它改變?

(4)能否擴大?

能否增加什麼?時間、頻度、強度、高度、長度、厚度、附加價值、材料等能否增加?能否複製?擴張?

(5)能否縮小?

能否減少什麼?再小點?濃縮?微型化?再低些?再短些?再輕些?省略?改流線型?能否分割化小?能否采取內裝?

(6)能否代用?

誰能代?什麼能夠代用?其它材料?其它原料?其它製造工序?其它動力?其它場所?其它方法?其它音色?

(7)能否重新調整?

可否改換元件?用其他的型號?用其他設計方案?用其它順序?可否倒置因果?能否改變速度?能否改變程序?

(8)能否顛倒過來?

可否變換正負?顛倒會怎樣?使它向後?上下翻轉?反向的作用?更換瓦形塊?轉動工作台?同其他的相向?

(9)能否組合?

混成品、合金、成套東西、是否統一協調?單位、部分能否組合?目的能否綜合?主張能否綜合?創造設想能否綜合?

以上幾個著名的表,看來形式上雖然是同樣的檢核表,但在功能上卻有不同的性質。

表示工作程序的表(例如波利亞表)

畫出問題的整體像的表(例如特性表)

擴大設想範圍的表(例如奧斯本表)

九、特性列舉法

這個技法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克拉福德教授所提倡的捕捉問題的分析方法。

簡單說來,它就是把“問題愈縮小愈容易產生創造性設想”,以及各種物件(產品部件)中都有它自己的特性,這兩個觀點加以組合而研究出來的創造技法。

比如你想要革新一輛汽車時,光是籠統地尋求革新汽車的設想,即使舉行智力激勵會議,恐怕十有八九也不會得出什麼好的設想來。

所以,就要把汽車分成各種部件,發動機怎樣?底盤怎樣?輪胎怎樣?車身怎樣?設計怎樣?速度怎樣?這樣把問題中心盡量地集中到很小的一點上,然後再去分別逐個地研究改進辦法,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考方法。

但這並不是說不管什麼問題隻要縮小就好。正如克拉福德教授所講的,“所謂創造就是要抓住研究對象物體的特性,以及與其他物體的替換”。注意到物體的特性。是這個技法產生優越性的所在。

那麼物體的特性怎樣才能找到呢?產業能率大學的創始人上野陽一是按以下各點劃分特性的,他的這種作法已經成為日本人容易理解的特性列舉法。

①名詞特性——整體、部分、材料、製造方法

②形容詞特性——性質

③動詞特性——功能

光是這樣羅列,恐怕還不易理解。所以特借用上野一郎著作《經營的智慧》中關於水壺的例子,稍加整理介紹如下。

(1)名詞特性——用名詞表現的特性

整體……水壺。

部分……壺把、提手、壺蓋、蒸氣孔、提把卡子、壺體、壺嘴、壺底。

材料……耐酸鋁、鐵。

製造方法……衝壓,焊接。

(2)形容詞特性——用形容詞表現的特性

性質……輕、重。

狀態……圓的、髒的。

(3)動詞特性——用動詞表現的特性,就是作用。

功能……燒水、裝水。

像水壺這樣簡單的產品把它按特性分類,也能夠舉出這麼多的特性來。再針對這些特性分別提出創造性設想,這就是特性列舉法。

比如拿水壺這個例子來說,對於改進蒸氣孔有沒有什麼好主意,壺身容易發生汙垢這一點能否改進,焊接可否省略,用這種方法去進行思考,那比籠統地去想水壺能否改進,當然容易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設想。

我們再舉一個“鉛筆”的例子。

功能——用筆芯寫字

(動詞)把外麵的木頭削去後露出筆芯→自動鉛筆

物質——筆芯是黑鉛,外邊是木材→圓珠筆

(名詞)廣告文字→新型商品

但是,在這裏希望注意的是,上述分類畢竟是比較方便的分法,不一定這樣就掌握了一切物體的特性。重要的是要盡量多多列舉特性,然後找出最佳的來更換。

再一點應當注意的是,這個技法畢竟是智力激勵法的改進,所以對提出的設想,不管是空想的也好,不現實的也好,在沒有把設想全部講完之前,絕對不要進行評論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