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的創業者
過去,創業英雄多是指社會上那些白手起家的大富豪,如香港的李嘉誠、霍英東。而現在,創業英雄也出現在校園裏,二十幾歲的百萬富豪,年紀輕輕靠高科技致富,已不再是神話,而是世紀之交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創業不分校園內外
在校生做推銷、當家教已被視做小兒科,接手幾千上萬元項目的事情也並不稀奇,畢業後開公司,自己做老板不給別人打高級工。在中國高校中,尤其是在清華,沒畢業就當老板正成為一種潮流。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沒出校園,就已經開始創業,他們不再僅僅將“自己當老板”作為終極目標,對他們來說,“I AM to bE A boss”遠不如“I AM to bE A lEADEr”更重要,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做老板的獨立意識與實幹精神,更包括對產業、科學與經濟社會的深層思考,開拓新領域,開發新產業的大勇氣與大智慧。
1999年10月30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報告大廳,意氣風發的清華大學學子們組成的“經理人”,將自己的作品——一個個公司,向在座的嘉賓們展示,台下來自企業、投資界、學術界的評委們組成了裁判團。他們中有國際著名谘詢公司,電腦公司,最多的是投資公司的老板們。國內外數十家知名投資公司老板親臨現場,既為評判也不失為找項目的好機會,台上侃侃而談,從市場、銷售到資金回報。台下咄咄逼問:市場多大?資金需求是不是小了些?如何做到技術保密? 提問最積極的莫過於投資公司的老板們。這是來自清華大學第二屆創業計劃大賽的比賽現場的寫真。
從1998年清華成功舉辦第一屆創業計劃大賽以來,清華園內掀起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潮。本屆比賽收到的參賽作品56份,最後進入決賽的前五名都引起了評委們的廣泛興趣。這五個項目中有已被媒體廣泛報道的視美樂的大屏幕投影儀,網貝小組的商務模型,慧聲小組的便攜式聽力診斷儀,邁齊小組的微醫係統和博創小組的生物醫療成型儀。其中四個參賽隊伍都已落戶清華創業園,成為中國第一批創業公司的優秀代表。據了解,視美樂公司將分期獲得上海一百集團提供的5250萬元投資。
清華大學教務長吳敏生介紹,清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發揮高校人才和技術優勢對首都經濟建設特別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推動作用,繼1998年以來,清華出台了一係列倡導創業精神鼓勵學生創業的政策,如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1999年8月,清華創業園開園,為學生創業公司提供從物業管理到引資谘詢等各種支持。
此次眾投資公司老總們對項目的“熱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出這些項目的商業價值。中國國際經濟谘詢公司的高級谘詢員張鐵民告訴記者,相對於已具有一些知名度的視美樂而言,此次進入決賽的微醫係統、慧聲聽力診斷係統更具有競爭力,這兩項產品在國內外均為獨一無二的產品,具有極廣闊的市場,不用再到國際上搶分市場。對於這些投資人來講,資金不成問題,最重要的莫過於市場,有了市場,一切都好解決。
網貝公司以其全新的概念獲得了此次大賽的最佳創意獎和整個大賽的金獎,但出於保密的需要,他們介紹的內容並不詳細,比賽結束後的酒會上,成為投資者們與學子們詳細交流的極好機會。一個個風險投資家們紛紛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小組,細談合作。除了參賽項目引起投資者們的廣泛關注外,一些“聰明”的投資人,還在賽場下進行了一些“私下交易”,上海聯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張斐專程從上海飛到北京,在賽場下尋求合作夥伴。來自科技部的領導熱心地向學生們推薦下屬的創業基金及申請要求,還要介紹管理基金的同誌到清華來做專題講座。
毫無疑問,良好的創業氛圍,正令一批學生富豪在校園內悄悄崛起。此次參賽的數家公司已落戶清華園,盡管一些公司的發起資金並不多,隨著社會、企業關注程度的加大,一些公司學生老板資本已從幾十萬迅速升值。正像來自美國NASDAQ的中國首席代表黃華國先生所說:矽穀之所以騰飛靠的是斯坦福的學生,我們清華的學生並不比他們差。有了好的項目,有了優秀的人才,我們會有更多的創業者,更多的富豪。
顯然清華的學生們看的並不是眼前的一點小利,就像一位清華創業者自信地說,我們的前麵有學長張朝陽,有斯坦福的學生們做榜樣,我們還要做得更好。
與這些年輕的大學生老板交流,你會發覺你的思維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了,各種想法也更新得很快。你會發現他們不再像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也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好比是中國的比爾·蓋茨。他們到底是誰?他們究竟創下了什麼業績?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創業?
創業計劃又名商業計劃(BUsinEss PlAn),是高科技與風險投資浪潮興起的產物,是一無所有的創業者就某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向風險投資家遊說,以取得風險投資。
商業計劃競賽在美國高校由來已久。美國已有35所高校舉辦過該事賽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斯坦福大學(STANFORD)、哈佛大學(HARRAND)等。其中以MIT最為成功,從1990年至今已舉辦了9屆,1990年僅有一份獲獎的計劃贏得了風險投資,但1997年的競賽結束後,當年就有7家學生公司從中誕生。據MIT的一家谘詢公司統計,在這個高技術公司雲集的地方,表現最優秀的50家公司中有48%就出自MIT的創業競賽。這些由創業計劃直接孵化出的企業中,有的短短半年內就成長為營業額達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的創業者在比賽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風險投資家們蜂擁而入校園,尋找未來的技術領袖。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的商業計劃競賽已經成為新經濟時代美國經濟的直接驅動力之一。
中國的第一個創業計劃大賽是1998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由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發起,曆時5個多月,共收到100多份參賽作品。麥肯錫等國內外大公司總裁對此予以高度評價。
第二屆清華創業計劃大賽於1999年3月份開始,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認可,清華校方也推出了一係列有利於學生創業的新舉措和政策。這次大賽誕生了像視美樂這樣的一大批學生公司,清華大學為此專門開辟清華創業園供學生公司入駐。此後上海交大、浙江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及重慶等地高校紛紛舉辦創業大賽。
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新中心主任聶風華說,休學創業的啟動有兩個前提,一是自1991年開始的有關教學思想的大討論,開闊了清華人的思路,教育觀念大大轉變。二是創業計劃競賽,又稱“商業計劃”,是缺乏資金的創業者就某一項目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概念提出的商業可行性報告,目的是爭取風險投資家提供創業初期的投資。創業計劃大賽的開展,發掘和調動了同學們的創業性,營造了一種商業氣氛,鍛煉了同學們的交際與協作能力,使清華不僅僅是政治家、工程師的搖籃,而且也將成為創業者的搖籃。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黨委書記關偉很欣賞清華的“休學創業”舉措。他說,首先這是中國高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改革序曲。以前高校實行的都是不完全學分製,學生無法提前或推遲學習。清華此舉可以說是對學分製的完善。其次,這是培養人才的時代要求。現在更需要培養能在市場經濟第一線衝鋒陷陣的人才,因此必須有產生這種人才的機製。以前科技轉化為生產的能力低,其主要原因是體製問題。休學創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弊端,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得到很大的發揮。再次,學生這一創業實踐比起畢業後再培訓上崗,有很大的年齡優勢,20~30歲是創新能力最強的時期。一旦高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個人獲得經濟效益,國家發展,科技進步,同時又為社會提供無數個就業機會,這是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