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的崛起(1 / 3)

職業經理人的崛起

除了創業當老板可以成為百萬富豪外,在當代中國,充當職業經理人,也有可能獲得巨額報酬,職業經理人是企業經營人才市場化的表現,隨著我國企業經理人年薪製的推行,職業經理人成為百萬富豪正在形成。而我國一大批企業,包括聯想、方正、海信、海爾、長虹等國營大公司在內,它們要上規模,要換血,要與國際接軌,就好比“飛機高速飛行,要換所有的引擎”一樣,就需要大批熟悉本地和國際市場、有實戰經驗和先進經營管理思想的專業經理人。在台灣,人們把這群職業經理人比作“空降部隊”。

1.職業經理人的崛起

張驥,31歲,MiCron公司北京首席代表,做了一年多的首席代表。讓張驥感觸最深的是:中國需要一批訓練有素的職業經理人。中國的體製改革持續發展下去,各行各業將可能出現像韓國三星、日本索尼這樣的超級大公司。80年代中後期,台灣電子工業的崛起得益於一批有國際大公司工作經驗和有世界眼光的本地人。他們曾留學美國,並在矽穀創業,或者加入過IBM、INTEL等國際大公司,然後帶著生意、資金、技術、本領,橫渡太平洋回到台灣。如曾做到IBM全球副總裁的劉英武,1989年回台灣為宏基帶入全新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並帶出了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使宏基公司邁入國際化公司行列,為宏基躋身世界PC10強奠定了基礎。

應該注意到,在計算機產業,1995年以前,大陸外企的高層管理者都是清一色的港台人。而現在情況明顯不同,位居外企要職的35歲以下的本地總經理和首席代表已經不是一個兩個的概念——從第一個本地首席代表惠智的崔建平到NOVELL公司的王焰、LOTUS公司的劉洪、微軟的吳士宏、ADOBE公司的皮卓丁、APC公司的陳曉丹以及MICRON公司的張驥等。人們把他們戲稱為“六八式幹部”,即60年代出生,80年代受高等教育。他們精力充沛、頭腦機敏、善於學習,能很快接受最新的觀念,在商戰中練就了具有攻擊力的競爭意識和冒險精神,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具有國際交往能力、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他們將是我們的裝備精良的“空降部隊”,推動中國民族的企業走向世界。如果民族企業創造出良好正規的環境,領著企業從中國出發向世界進軍,將是他們最傾注情感最願意迎接的挑戰,張驥設想未來時,認為這是最理想的選擇。

2.職業經理中的百萬富豪楊元慶:聯想集團的少帥

1989年,一個書生正忙著出國。為了在出國前找一個“跳板”,他決定先在中關村找一個單位。一家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名氣的公司接納了他,於是他一麵在中關村大街上騎著一輛破自行車跑客戶,一麵聯係出國的事兒。公司發展速度超過了他個人發展的速度,書生陰差陽錯地被公司領導推到了前台,就像伯樂選中的千裏馬。書生定定神,開始了他一係列後來改變了中國PC業務格局的行動。10年後,這家公司成為中國電子行業的“頭牌”,就是大名鼎鼎的聯想。

不消說,這個“改天換地”的書生就是楊元慶,傳媒稱他為聯想“少帥”。

人生關鍵的地方常常就那麼幾步。

1996年2月,楊元慶做了一個決定。在使用奔騰第一代芯片的最新產品上市的時候,徑直將價格降到了他們原打算一年之後才采用的水平——聯想的奔騰機隻賣9999元,而此時美國的同類產品最高標價16000元。

出人意料的大降價。一步到位,石破天驚。

這是一個改變中國PC業遊戲規則的決定。在此之前,中國市場跟在美國人屁股後麵走,而且總是慢半拍。從386、486到奔騰一代,美國芯片商每推出功能更強大的新產品,原來的主流機型就大幅降價,中國市場就成為國外品牌清理庫存的地方。也就是說,當國外在用486的時候,中國一定在用386,而且價格比國外的486還要貴。中國人似乎永遠也用不上國際最主流的機器。

聯想要改變這一切。1996年奔騰第一代產品剛剛在大洋彼岸發布,聯想在北京的生產線就出了奔騰機,做到了“與世界同步”,但楊元慶又向前跨了一步,拋棄了新產品上市賺第一輪“暴利”的習慣,狠狠地降到了萬元以內。

這個決定讓楊元慶的神經整整一個月都處在緊繃繃的狀態。這個決定讓聯想事實上成為領跑者。國外品牌開頭以為這隻是偶然現象,但情況越來越不妙,他們最後發現,隻有跟上新的潮流,否則出局。

1999年6月《AsiAwEEk》將楊元慶選入“千禧年行業領袖”,稱“在楊的努力下,聯想PC粉碎了國際對手的威脅,去年在中國市場上出售的PC機比他們加起來都要多。”另外,這個成績在亞太排第三位。

這一仗打得漂亮極了。準備打這一仗已經攢了整整三年時間。回溯到1993年,洋電腦大舉進入,整個中關村“地震”。聯想自成立以來第一次沒有完成預定的任務,總裁柳傳誌說“打了敗仗”,隨後病倒住院三個月。在醫院的病房裏,柳傳誌找到楊元慶,告訴他聯想將有重大的改變,希望他以公司為重,放棄出國念頭。楊元慶回憶說,“這次談話,我第一次感到民族這兩個字的分量,是從柳總焦慮的意識深處傳遞出來,和自己的血脈接通。”

楊元慶臨危受命,成為聯想微機事業部的負責人,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後來有人問柳傳誌為何敢在最困難的時候啟用剛過而立之年的楊元慶,柳傳誌說,當時楊元慶已經久經沙場,“我已經研究他很久了。楊元慶的潛能與經驗獲得了釋放。他花了兩個月時間,將20多個部門中有關電腦的所有職能分離出來,集中在電腦事業部,300多人削減到125人。在銷售渠道上,楊元慶決定壯士斷腕,砍掉直銷,隻做代理,將原來100多人的銷售部隊精簡到18個人。對代理商一視同仁,待遇差別由銷售前挪到銷售後,既拉住了大代理商,又遏製了價格大戰。

在楊元慶大展身手之時,柳傳誌用人不疑,頂住了公司內外多重壓力,楊元慶果然不負眾望。

“少帥”的名字不脛而走,對於不可知的變數,聯想的未來,這位年輕的副總裁有更強的使命感。

“後PC時代”的嘈雜聲音之中,楊元慶的思維就如水晶一般清晰,他說,IntErnEt不是PC工業的掘墓人,而是PC工業鳳凰涅的火種,在互聯網時代,PC機的功能和應用將定位於“互聯網時代的功能電腦”,可以看作是更加集成化,更易於操作,另一種形態的網絡門戶。

這種電腦將有三個層次:低端的是麵對普及型用戶的“居室電腦”(信息家電),中端是包含了互聯網信息與服務的商業辦公電腦與家用多功能電腦(可以叫“書房電腦”);高端是專門麵向大型計算與尖端技術用途的計算。

互聯網迅速改變著這個星球上的生存方式,楊元慶努力使聯想再次站在領跑者的位置,2000年,聯想開始了全方位轉向互聯網的戰略,滿世界地叫賣“網上新生活”。

2001年,聯想公司更名為聯想集團有限公司,意氣風發的楊元慶當選為新任總裁。新世紀,新起點。他接連為公司推出“三大取向原則”、“六大業務群組”、“七大戰略路線”等經營戰略。在楊少帥的引領下,新的聯想正在日益走向新的輝煌。

葉龍:年輕的實達艦長

1984年,讀計算機專業的葉龍從上海交大畢業,順理成章地分配到福建計算機研究所。然而,當他到所裏報到後,所裏安排他到銷售部去。他認認真真幹起了計算機設備的買賣。到1988年,他周圍的許多人坐不住了,他也坐不住了。

既然他碰上了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年代,他就做出了下海的選擇。

這年的6月22日,福建計算機公司和光學研究所的16位“同誌”走到了一起,他們在福州溫泉大飯店M3會議室宣布成立了一家名叫“實達”的公司。他們約定,辦好這家公司,一要嚐試一種體製,使知識分子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合理的報酬;二要創造一個機製,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商品;三要樹一個品牌與國際競爭,賺外國人的錢。這種“約法三章”的情境,總令人聯想起在此10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那群大隊社員蓋血手印的悲壯場麵。他們所約定的內容,在10年後的今天,看起來是那樣的平淡無奇,但當我們回首中國知識分子辦企業的坎坷道路時,就會發現,他們的“約法三章”是具有時代標誌的,厲以寧教授稱它為嚐試。到了企業深層次改革時刻,今天四通、聯想的股權改造就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