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的創業者(2 / 3)

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先生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普遍的缺少一種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一直推崇中庸之道。中國缺少“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魯迅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鼓勵中國人“吃螃蟹”,但現在“敢於吃螃蟹的人”還是很少。人類隻有不斷地向大自然進行新的挑戰,向權威挑戰,向極限挑戰,向新的領域挑戰,高科技才能真正得到快速的發展。中國缺少創業者,缺少新型的企業家。中國缺少創業者,缺少新型的企業家,缺少真正的風險投資家,中國太需要這樣的人才了。

2.校園裏的創業學子

王科、邱虹雲吹響第一聲號角

1999年4月底,清華大學在校生楊錦方、慕岩、王科和邱虹雲共同注冊了視美樂公司。後來楊、慕兩人由於準備出國退出視美樂,同時該校96級MBA學生徐中和另一位非清華學籍的在讀生李益斌加入視美樂組成新的創業團隊。7月29日,視美樂爆出新聞:四學子以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這一高科技產品,引來了上海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高達5250萬元的風險投資。目前該公司已搬到清華科技園,正式投入中試運營階段。

視美樂是我國第一家由在校大學生創立的高科技公司,首開大學生在校創業的先河。視美樂與“上海一百”的融資模式被有關人士稱為我國首例完全按照矽穀風險投資方式運作的項目。王科等人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批成功注冊公司的校園創業者。

“上海一百”成了“視美樂”的風險投資商,一期投資250萬,隻占項目收益股份的20%,待產品完成中視後,二期投入5000萬元,所占股份上升至60%。

現在隻要一提到中國最早由在校學生創辦的公司,就不得不提到這四個人的名字。 創業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當年的挑戰杯發明大賽中,清華大學材料係三年級學生邱虹雲發明的一種集光學、電子、機械等技術為一體的新產品,引起了自動化係四年級學生王科的注意。王當即說服並鼓動邱虹雲組成創業團隊參加學校的創業大賽,並一舉奪冠。他們決定將這項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向市場。之後便與幾位學生共同組建了視美樂公司。注冊資本50萬元,全是靠大家課餘打工掙來的。隨後更大的一個動作便是在清華興業投資公司的撮合下,成功融入了“上海一百”5250萬元的巨額風險金。

“創業而不是就業”,早在創業之初,他們就擯棄了傳統的就業觀,現在不是畢業了找不到工作,也不是缺錢找不到“飯碗”。正是緣於創業這個共同的意願大家才走到一起的。

視美樂公司的老板、也是總設計師王科,浙江寧波人,正逢清華五年製本科的他剛剛畢業,學的是自動化專業,英語成績非常好,早在大一、大二時,他就將托福、GRE全部考過了。由此他被聘為在外語培訓方麵最具規模和權威性的新東方學校的兼職老師,專門負責教GRE課程。王科承認他的專業學習並不是很突出,但他的創新意識和拚搏勁頭很強。從大三起他先後在麥肯錫管理公司、法國巴黎國民銀行等20多家公司實習或工作過,大量的實踐機會造就了他不凡的商業意識和開拓精神。他喜歡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是那種敢想敢做、敢拚敢闖的男孩子。

22歲的邱虹雲則擔綱公司總工程師的角色。他說他隻負責產品開發,其他的策劃、公關等都是王科他們的事。當記者說要采訪他本人時,他說這事你也得先通過他們。關於邱虹雲,徐中說用“敏而好學”四個字形容他再好不過了。他從小就是個“科技發燒友”,在父親的指導幫助下,早在小學就做完了中學全部的化學實驗。邱虹雲在清華三年參加幾次挑戰杯比賽,獲得兩個一等獎和一個特等獎。他愛好做實驗搞發明,但也不是那種木訥的理科生,在湖南衛視做的一個采訪中,他就一連準確回答了觀眾提出的四個問題。現在在視美樂工作的同時,他還要上課,他說他是邊讀書邊創業。

視美樂的另外一位設計師就是徐中,這位看起來最成熟的小夥子是邱虹雲的老鄉,是清華MBA工商管理碩士,曾在四川某大型國企幹過6年,有相當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他解釋說“視美樂”取英文“SYNTECH”義,就是博采眾長、開拓創新、技術立業、產業報國。“我之所以看好視美樂,就是因為認準了這個產品,它有很大的競爭市場。”徐中是那種樂觀派,他愛好足球、上網、讀書。他期待再過20年,視美樂能成長為像惠普一樣出名的公司。

負責公司財務和行政主管的李益斌是個做事踏實,非常吃苦的人。他在新東方學校上課時結識他的老師也就是王科,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信息技術,是創業讓他們走到了一起。李益斌是北京人,今年24歲,財會專業畢業,在很多公司幹過,並曾在加拿大一家公司從普通職員升到辦公室主任。王科很欣賞他在投資理財和為人處世方麵的能力。在視美樂,他覺得每天都在變,一天一個樣,他可以從其他隊友身上學到很多東西,謙虛的李益斌說他誓與視美樂共成長,他打算工作兩年以後再考清華MBA(在職),但同時不會放棄視美樂的事業。他的座右銘是“行慎於言”。

現在,“視美樂”已從初期的50萬元變成了300萬元,幾位學生股東的投入現在已變成了300萬的80%,即240萬了。如果第二期的5000萬再投進來,學生們就成了5000萬中40%的擁有者即2000萬的擁有者了。也許那時人們就會更深地體會新經濟是如何令知識英雄創造神奇的了。

林煒:一項專利賣出700萬

專業其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你做得怎麼樣。一個25歲的女研究生竟在又髒又臭的皮革中闖出一個新天地,她的一項專利賣出700萬。

1997年11月,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95級碩士研究生林煒,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的第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其參賽作品“利用紅礬母液和鉻酐下腳料生產蒙囿高吸收鉻鞣粉劑KMRC”獲一等獎,並被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以700萬元人民幣,獨家買斷了這項製革技術的使用權。林煒從而成為令媒體嘩然,國人矚目的新聞人物。

林煒於1972年出生在河南省潢川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在供銷社工作,母親是小學教師。

1991年,林煒考入成都科技大學(現在的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係。命運之手悄悄撥轉了她的航向,林煒考大學的時候填報的誌願是電信專業,不知怎麼陰差陽錯,卻被錄取進了皮革係。“這個專業學出來不就是做皮鞋的嗎?我不幹。”林煒心裏嘀咕著,非常懊惱地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媽媽。媽媽開導她說,專業並不重要,一個人隻要有幹一行愛一行的思想,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