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的崛起(3 / 3)

“空港”這一銷售平台建起來了,公司的資源實現了共享,管理效益大增;集團服務進一步規範,企業形象、產品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下一步,這個公共平台還將起降軟件、係統集成和信息服務的公司。

企業產品能否輕鬆飛入用戶的懷裏,關鍵是營銷的機製。產品飛翔了,企業不再有沉重的翅膀,企業變輕了,企業便能高飛遠翔了。

企業大了之後,需要有企業的旗幟,有企業的思想,有企業的精神,這樣,企業才能有靈魂。這就是企業文化成為企業長遠發展重要保證的原因。實達毫不例外。

實達的核心價值觀先後顯示有一條明顯的線索,這從實達英文名的表達可見一斑,起初的“StAr”變為“StArt”。原先的創業,滿懷“星”的意識,照耀世人,壯誌淩雲;經過市場的洗禮,實達人放下“傲骨”,舍去“傲氣”變“星”為“開始”。這從葉龍身上就可以體會到。

葉龍指導企業員工用上了新的口號:“實達,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一種求大道的胸懷、幹事業的氣魄。

以實達起初的“實為創業之本,達則兼善天下”為出發點,葉龍提出:“貢獻社會、發展成才、充實富有。”這就是要把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三者結合起來。

葉龍正翹首仰望著廣闊的天空。他要高飛。

王誌東:經營新浪網

1995年,四通利方總經理王誌東兩次去矽穀找錢。“我在大學很喜歡看的一本書是《矽穀熱》,印象最深刻的是,喬布斯穿得破破爛爛去找銀行家,要他投資,‘蘋果’一夜成名。”他見到了為“網景”公司作策劃的摩根士坦利投資部的負責人弗蘭克,得到的評價是:“你的公司太小了,所有的資產加起來不夠付我的顧問費。”但是,他還是幸運地得到了弗蘭克的建議,回來後對四通利方進行國際化改造。

1997年,美洲銀行羅氏公司,華登國際投資集團,艾芬豪國際3家投資商向四通利方投資650萬美元,王誌東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得到風險投資一個月後,王誌東又成功地兼並了美國矽穀華淵網,建成全球最大的華人網站“新浪網”。新浪網下有數十個大型中文討論區和聊天室,法新社、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南方周末等均為其合作媒體,日訪問人數超過40萬,公司總值升到5000萬。

四通利方真正想到引進“國際化”人才,是在尋求投資時開始的。1995年的時候,王誌東他們意識到現有的體製已經是個相當大的障礙,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進行重組,引入國際風險投資。從那時開始,王誌東逐漸結識了很多投資圈子裏的人,新浪網現在的CEO——馬克,就是其中之一。同時,這位純正的“老美”也是王誌東引進的第一個高層管理“外援”。而由於馬克是最早加入到“國際縱隊”的人,這似乎就注定了他的加盟將是這幾個人中最有特色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故事。

王誌東跟馬克的接觸是在1996年初開始的。據王誌東自己說,一開始他們幾乎每次交談都是在吵架。“他根本不認為中國會有好的公司,特別是好的IT公司。而且還覺得我們這邊什麼都不懂。”王誌東說道:“當時我就覺得,你有什麼好牛的,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你了解中國國情嗎?實際上當時我們完全是兩個極端,要不是因為有那個融資項目,恐怕誰也懶得去搭理對方。”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馬克的身份是羅伯森·斯帝文思公司的財務專家,到中國來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四通利方進行審核,以及幫助王誌東他們寫推薦書。

吵架歸吵架,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裏,王誌東和馬克通過無數次“艱難”的溝通,終於完成了互相的了解。

1997年1月1號,馬克終於正式來四通利方上班了。王誌東說在那一瞬間他突然意識到,尋找國際化人才,這一步原本可以走得更遠。四通利方這回可是來了個高起點,竟然直接找了個美國人過來當公司的CFO。而且現在看來這一步走的也確實沒錯,用王誌東自己的話說就是:“馬克的加盟降低了企業發展中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假如我自己去學習這種金融知識和現代企業製度,可能需要沉澱兩年的時間。那麼這兩年內很多機會都會失去,同時我還得交不少的學費。”的確,原本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有限的,一個企業需要的畢竟也不僅僅是一兩個“文武全才”。

也許馬克的加盟聽起來像是一個“偶然事件”,不過這裏麵也有不少必然的因素。其實,就算不開那個玩笑,後麵也會有其他類似的玩笑;就算不引進馬克,最終也會引進其他的人做CFO。其實,包括並購華淵,“挖”到沙正治等等,都有許多偶然的地方。隻不過,這些“偶然”正是王誌東在潛意識裏一直期待和渴望的而已。所以,偶然的機會竟然全都變成了現實。

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新浪網的國際化管理層很有可能在新浪網上市(美國NASDAQ市場)後各奔東西。換句話說就是,目的達到了,利益取得了,這個團隊就解散了。實際上,這種觀點體現了一種對國內企業能否真正擁有國際化管理層的懷疑。而且持這種懷疑態度的恐怕還不是少數。仔細想想,其實人家懷疑的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從利益上來看,這幾位經理人在新浪網的收入大概都不會比原來高多少,有的甚至還會低很多。那麼,把他們吸引在一起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股權、期權嘛!

然而王誌東對此表示了極大的不同意見。他說:“人家看好這個企業,願意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投入進來,你當然不能指望人家都是白求恩。我們是潛力企業,我們最終要上市,因此用股權、期權這類的‘金鎖銬’把他們‘銬’住、吸引住,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並不是說一旦上市就沒有吸引力了,而且這也並不是惟一的吸引力所在。”

“你說微軟,或者YAhoo!,是不是上市之後‘金鎖銬’就失去價值了?顯然不是,因為他後麵還要持續發展。微軟幾乎是一年翻一番地在發展,要是公司有這樣的成長,你當然就有足夠的‘金鎖銬’去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更何況公司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挑戰,也同樣會有不同的吸引力、不同的魅力在這上麵。所以我覺得,上市也好,不上市也好,一個成功的企業不是說編個故事、融了資就完了,就解散了。或者一上市,大家都賺錢退出了。這不是職業經理人會選擇的道路。我認為吸引經理人的不光是錢的問題,他們實際上是非常重視成就感的,他們更加看重的是這個企業有朝一日是不是可以‘飛’起來。所以說,一個公司的‘設計者’要保證這一點,你不光要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去吸引高手,還要有足夠的機會和潛力。比如在1997年的時候,我雖然融了資,但是當我沒有足夠的舞台,沒有足夠的‘潛力’,那時候請沙正治我是請不來的。可是滾動到現在,我發展得更好了,我有更好的故事了,那麼我就可以把他請過來。而且,再過兩年之後,我相信自己的力量還會更強。”

王誌東還特別強調,新浪網不是為了炒新聞才建立這樣一個國際縱隊的。他們這樣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公司的未來發展方向。“新浪網”的定位是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網站。這就是說他們麵向的市場,麵向的目標將是整個世界。那麼你本身的品質,你的管理人員就必須要有國際化水平,要與國際接軌。其實新浪網也是花了相當長的一段過渡時間,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據說沙正治加盟新浪網的時候,新浪網內部的認同和“吸收”都進行得非常平滑。想想看,如果1997年的時候王誌東沒有吸收馬克進來的話,現在這種局麵恐怕也就很難做到了。

如今新浪網麵向的是國際化的市場,用的人才是國際化的人才,遵循的遊戲規則也是國際化的遊戲規則,甚至連手上的資金都是國際化的資金。如果說我們還可以把四通利方看作是中關村的民營公司,那麼該怎樣稱呼新浪網呢?恐怕要稱其為國內首家“跨國民營企業”了吧。

作為新浪網的掌門人,王誌東可謂一大功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筆者即將完稿之際,卻傳來了王誌東辭職的消息。據業界人士分析此次辭職純屬王誌東個人原因。即使如此,王誌東之於新浪網,依然功不可沒。我們堅信,辭職後的王誌東將是,而且永遠是IT行業的開路先鋒,他將在以後的道路上繼續披荊斬棘,麾旗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