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創業的最有利資本
新經濟時代,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高文化、高謀略為策劃的發展經濟模式,智本+資本+權本+創意,已成為成功致富的公式。1996年到1998年李陽的瘋狂英語瘋狂了大半個中國,從美國歸來的段祺華律師,5年為中國人避免經濟損失5億多美元,無一不是成功的例證。
1.知識產業化:極具活力的朝陽產業
新經濟決不僅僅隻是一個時髦的熱門話題,它是一個實在的現實,一方麵知識因素以越來越多的種類和越來越高的程度參與並融入經濟活動的過程,另一方麵這種參與融彙的結果,隻有當這種過程非常發達,其結果達到相當高度時,才能認為此種知識已經“經濟化”了。
必須認識到,作為新一代生產力的重要表現,知識產業已經是現代產業結構中的新興產業。知識在其發展過程之中,不斷地生長出大經濟因子,這些因子又繼續生長,在經濟生活領域中全方位地交叉,而這個時代的大機遇往往就存在於這些交叉點上。
從另一方麵看,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日益生長出大知識因子,不斷地向文化知識生活領域全方位交叉拓展,這些交叉點也是機遇點。隻要這種拓展在一直進行著,機遇也就一直不斷地出現,隻不過這種出現是一閃而過,它不會有長久的停留。能在這個時代抓住機遇的人,須是準備非常充分,並且具備敏銳迅捷的行動感的人才行。具體地說,當前的機遇應在知識產業中去尋找。而所謂知識產業化具體表現為20世紀迅猛興起的國際文化旅遊浪潮。這是文化、知識物業、產業與商品貿易和旅遊的統一,是文化、知識旅遊與工商業的三位一體,是知識物化、商業理念的最佳結合。
當然,知識產業化還突出地表現為知識產業、教育產業、信息產業、設計產業、創意產業、策劃產業等一係列知識產業群的興起,形成了新產業群。在第一產業(農業、牧業、漁業、林業等)經濟學,第二產業(工業、能源、材料、製造業)經濟學,第三產業(服務、信息、消費、通訊業等)經濟學之外,萌發出新產業經濟學,它以文化、腦業、知識、人才、信息、科技、創意構成自己的最基本的經濟要素。
抓住上述的特征,就像把握住時代大方向,也就明白自己身上缺少什麼,需要什麼,補充什麼,以及如何著手。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機遇麵臨極大的挑戰,誰抓住了這個時代的機遇,其滾滾而來的財富就不僅僅是百萬千萬甚至一兩億的問題了,而是上百億!隻有這個時代,財富的神話才能真正變為現實!
2.智慧演化的知識富豪秦和:最年輕的私立大學校長秦和出生在一個快樂的家庭裏,母親屬滿族正黃旗,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她有四個姐姐和一個弟弟,但父母最寵愛的還是她。她眉心間有一顆醒目的痣,天庭飽滿,雙眼明亮,人們都覺得她很特別。
大學畢業,秦和被分配到長春市一所高中當英語老師。當時的她幾乎跟她的學生一樣大。一次去聽一位老師的公開課,那位老師提問題時叫起後排的一位女生:“‘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請你把這句話譯成英語。”那女孩亮亮的大眼睛閃著光,流水一樣譯出來,地道得讓那位老師直發愣。當然,那被認作女生的就是秦和。秦和後來每次想起這件事就忍不住笑。很快,特別的秦和就創造了一套特別的教學方法,整堂課都用英語教學,並采取口語與手勢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這一切在80年代一所普通高中裏是極其鮮見的。每到秦和的課,教室裏就爆滿,連走道上都是慕名跑來聽課的學生。那時的秦和感覺真是好極了。
1985年,秦和所教的畢業班英語高考成績平均83分,創了大大小小好幾個紀錄,她也被評為長春市優秀青年教師……
湛藍明淨的天空下,有黃花隨風搖曳,這是秦和最鍾愛的季節。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她經曆了很多幸運的事:先是被調到吉林省農行國際業務部當翻譯,隨後又被送到北京外語學院研究生班學習。她覺得命運之神總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她,然後把幸福的花環戴在她頭上。
春天過去了,秦和生命中又一個重要的轉折來到了。那天中午,秦和和同室的女孩被喚醒,其他宿舍的人也一個個被叫出去。秦和是第四個。她懵懵懂懂隨眾人來到一個大廳。大廳周圍坐滿了人,中間放著一把椅子。秦和剛坐下,一個又一個問題就向她擲來。秦和的聰慧、機智和從容優雅再次給她帶來了好運氣。幾十分鍾後,秦和被通知已聘她為亞洲銀行的辦公室秘書。這是很多人都羨慕的位置。過後她才知道亞行想在她們班上的十幾個人中選一個最出色的女孩,但到了秦和這兒,他們便一致認為,她就是那個最好的。
新的生活將秦和帶入一個新的天地。在馬尼拉工作期間,給她感觸最深的是中國招商引資項目的屢遭失敗,而主要原因則在於我們的翻譯人員隻懂外語,卻缺乏企業和經濟管理方麵的知識,故在翻譯時,難以組織和表達準確。於是,一個不安分的夢想跳了出來:我要辦一所大學,專門培養這些綜合性人才。這個夢想仿佛具有某種魔力,一次次拉緊她年輕的心。
於是,在亞行工作了一年多、成績卓然的秦和,某一天突然就做出了一個令同事們大為吃驚的決定:她要回國了。
回到長春,秦和開始著手市場調查。調查資料顯示:一方麵吉林省內尚無一所成型的外國語民辦大學;另一方麵,省內更缺少集各種語言、文種於一體的專業的翻譯公司,許多好的招商項目,需要通過好的翻譯得以升華,得以實現。由此,她下決心先辦一家翻譯公司,既可以快捷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又可以積累資金,以創辦她夢想中的外國語大學。
東挪西借,秦和籌集了20萬元。1993年6月,吉林省華僑翻譯公司誕生了。那是個豔陽高照的早晨,一塊漂亮的大牌子掛在了斯大林大街100號。然而,令秦和百感交集的是,公司第一天的營業額隻有3.78元。
幾天後,秦和得知省政府要召開全麵招商引資會議。她心裏豁然一亮。那天,她早早敲開了一位秘書長的辦公室,自我介紹後說明了來意。
秘書長笑了,很欣賞麵前這個幹練、聰明的女孩,“那麼,你需要我做什麼呢?”秘書長問。“請您在會議上給我10分鍾。”“好,就這麼說定了。”
自然秦和充分利用了那10分鍾,並作了顯然是精彩而成功的發言。現在,她已想不起來自己當初講一些什麼,她隻記得自己激動的心情。最後,當會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時,她的眼睛濕潤了。
很快,斯大林大街100號就熱鬧起來。公司以英、日、俄、法、德等幾十種語言互譯為主要經營方向,幾年來,幾乎獨攬了全省所有招商項目和中外合資項目的口、筆譯業務。秦和忘不了那些個緊緊張張的日子,她常常和同事們一起挑燈夜戰到天明。當一頁頁精美的譯稿打印裝訂好送到客戶手裏,秦和總有一種深深的陶醉。
黎明時分,當又一抹晨輝湧進辦公室的時候,曾經的夢想開始在秦和心中不安地湧動。她知道自己該行動了。
1994年末,正是整頓民辦教育的時候,秦和卻在為辦學的批件而奔跑。在省教委,她談自己辦學的想法和目的,也講了自己為實現夢想而付出和放棄的一切。教委的同誌被打動了,一位女處長拉著秦和的手說:“小秦,我們會幫助你的。先回去過好年,年後會有結果的。”
對秦和而言,那是一個難熬的春節。
1995年初,在早春的風中,秦和辦好了批件,開始了圓夢的行程。籌集資金、租賃校舍、購置設備、廣納人才,大事小情,全需她親曆親為。而資金,仍然是最主要的問題。她悶悶地回到家裏,一籌莫展。母親看出她的難處,將攢了一輩子的十幾萬元拿出來。四個都已事業有成的姐姐和剛從國外回來的弟弟也都拿出錢來,鄭重地交到她手上。一雙雙期待的眼神讓她感受到了親人的嗬護與支持。
捧著籌措來的250萬元巨款,秦和心中豪氣頓生。
這年9月,鞭炮聲中,吉林省華僑外國語專修學院正式成立。開始時,學院與一家培訓中心合用一座教學樓。中心給秦和提供場地,秦和則為他們培訓。秦和依舊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辦學標準,即培養既精通外語又熟諳管理且具備良好心理素質與公關意識、綜合素質高的實用型、複合型外語中高級人才。然而,一個又一個難題還在困擾著她。她的大腦必須不停地運轉。有時她覺得累,真想躺下去美美地睡上3天3夜。
秦和已經想不起來自己見過多少人、說過多少話了。她隻記得自己後來變得特別怕見人也特別怕說話。但她更知道自己已經停不下來了,就像她駕駛著飛車來去匆匆一樣。
1996年初,秦和一筆一筆地跑著貸款,教學樓也在一點一點地升高。
有一次,承建教學樓工程的老板找到她,毫不客氣地說:“錢不到位,我隻能停工了。”停工是最令秦和痛苦的事情,她瞪大眼睛:“我們不是商談好明天上午10點前資金到戶嗎?”
“可你怎麼保證資金能準時到戶呢?”老板的嗓門很粗。
“請你相信我。”秦和說。
老板甩手而去。
第二天上午10點不到,銀行通知資金已到戶。那老板很不好意思。秦和卻已經忘記了前一天的爭執,也不提停工損失的事,讓那老板大為感動。這就是秦和個性中寬容厚道的一麵。她相信,隻要多一些理解,人生就會明亮起來。燦爛的陽光將照亮你的人生之路!
1996年9月,秦和的華僑外語專修學院遷入新址。新校舍的建成前後隻用了5個月。
回憶往事,秦和隻說了一句話:
“經曆了建新校舍的一切,已經沒有任何困難值得我畏懼了!”
如今,那片曾經無比荒涼的土地上,已矗立起一座現代化的校舍。校園裏的氣氛緊張而活潑。借鑒國內外優秀的大學體製和教學經驗,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秦和提出了華僑外院的辦學特色:封閉管理,綜合培養,外教主講,小班授課。
作為中國目前最年輕的民辦大學校長,秦和依然在風風火火地忙。有人說事情已經辦得差不多了,勸她好好休息、調養一下自己。秦和說不能。“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還有很多的計劃要一個一個去完成。再說,21世紀就要來臨。我知道自己與就要到來的世紀有一個約會。我不能停下來,我要趕著去赴世紀之約。”
袁嶽:零點調查公司的創始人
法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以後,袁嶽在司法部一呆就是四年半,主要的工作是替部長起草各種報告。期間到農村普法一年,又在部裏的資料室坐了一年。就在這一年裏,袁嶽寫了5本、翻譯了兩本法律方麵的書,並且都得到了出版,這是典型的化知識為資本的範例。
1992年9月,就用那出版書得到的4萬元錢,袁嶽成立了“零點市場調查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包括袁嶽在內隻有4個工作人員,都是袁嶽在各種場合搜羅來的“有識之士”。這種小額個人資本投入,同仁組合是中國民辦市場調查機構的普通創業模式。目前,以這種方式成立的民辦調查機構約700多家,占到整個市場調查行業800餘家總量的80%強。而在這些為數眾多的競爭對手中“零點調查”是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具有市場影響和品牌效應的為數不多的幾家之一。正如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Linn CUrry女士所說的那樣,“今天要說中國的市場經濟,就有必要提到當地的零點調查。”
除了設在北京的總部,“零點調查”還在上海、廣州、武漢設有分公司,並在其他32個城市設有訪員工作站。工作隊伍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今天的有全職研究人員50多人,全職行政人員10多人,兼職大學生訪問員3000多人,兼職專家訪問員60多人。1998年,“零點調查”的營業額達1200多萬,這在整個行業中都屬佼佼者。公司主要客戶包括美國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荷蘭飛利浦公司、日本三菱等50餘家跨國公司,國內客戶也是零點調查業務的重頭,包括一些重要政府部門與媒體及知名企業公司,如:國家和社會保障勞動部、北京市政府、中央電視台、南方周末報、好孩子集團、北汽福田公司、萬科集團、北辰集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