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界中的生財之道
當今社會是一個被計算機“網”在一起的世界,網絡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了鄰居。在它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造就了無數個網絡英雄。先點擊,再點錢,不是幻想,而是世紀之交由神話演繹成的現實。而這些網絡英雄與知識、智慧、膽略、才幹和財富緊密相聯,也成為新的世紀人們向往和崇敬的偶像。
1.網絡化生存的“新”社會
在中國,對許多優秀的年輕人來說,機遇往往比才能更重要。台灣作家李敖曾自嘲說,像他這樣的人要麼是過早地出生,要麼就是不合時宜地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許多人恐怕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一直在致力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但結局卻常常是事與願違,因而落入一種深深的自責之中,人們難以改變自己的境遇,難道真的就像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膚色和父母一樣?還是說我們某種程度上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量?
所幸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幸運的年代。互聯網的出現,為許多人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會,並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方式。對於有誌創業卻又缺少機會的後來者,互聯網這一新興產業頗有些像美國當年的西部大漠,蘊藏著許多新的創業機會,期待著人們去征服,也吸引了無數的淘金者、冒險家和信息“牛仔”們去開墾和發掘。
互聯網的魅力在於互聯網麵前人人平等,它不僅為每個有誌創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同樣的機會,而且它的開放和多變使得後來者不斷有這樣那樣的機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超越他們。
眾所周知,互聯網經濟的發源地在美國。從1995年開始,隨著雅虎(YAhoo!)、亞馬遜(AMAzon)等互聯網公司的上市,帶動了整個美國的網絡經濟新潮。在這樣一種狂熱之下,一些新興的網絡公司像雅虎、亞馬遜、電子灣(EBAy)、美國在線(AOL)等在短短的時間內能夠達到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市值,並且已經超過了像波音、通用電氣(GE)等許多傳統工業製造經濟時代的巨人公司的市值。網絡經濟的大浪淘沙之下,許許多多的傳統產業已經開始慢慢落後於網絡產業。
在國內,現在每天的報刊媒體上都會出現一大批互聯網公司的嶄新名字,知名或者不知名的,都在閃閃發光。互聯網的淘金已經狂熱到了這樣的一種程度,以致於在互聯網上傳播著這樣的一個最新笑話:一位成功的互聯網投資專家對另外一位剛剛破產的投資者說,如果你對做什麼都沒有信心,那就做一家網站,三五個人,七八杆槍,等做成之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做你的百萬富翁夢吧——等著被人收購、上市或者風險資金注入就是,所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姑且不論這樣的淘金夢能做多久,風險投資也隻有10%的成功率,在楊致遠神話的背後,不知又有多少個小網站最後還是湮沒而無聞,但互聯網上的創業者們都傳播著這樣一句名言:別忘了當年楊致遠也是從小書簽做起來的!況且在互聯網上可不承認大人物和小人物有什麼區別,就像《伊索寓言》裏的蚊子挑戰獅子的故事一樣,說不定那裏冒出來的一個毛頭小夥子,有一天就成了互聯網上呼風喚雨式的人物。
戴爾(美國DEll電腦公司創始人)、貝索斯(美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楊致遠(美國雅虎創始人)就是這樣的一係列閃光的名字,這個名單上還不斷會有新人輩出。一大批優秀的年輕人涉足這一神奇產業後,他們以其個性旗幟的張揚、積極進取的精神、超常的洞察力和迅速擁有的驚人財富很快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在他們的召喚下,國內互聯網的造夢運動更是方興未艾。相像一下18世紀工業革命帶給人類此後200年來的深刻社會變革,你就會發現,今天我們經曆的互聯網變革還隻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始。
王誌東、丁磊、張朝陽……正是這些極富創造力的年輕人不斷加入進來,才使得互聯網的價值在中國開始實現爆炸式增長。不管人們對於ISP(網絡服務提供商)/ICP(網絡內容提供商)的爭論如何,這群網絡先鋒已經掀開了國內互聯網變革的第一章。
總之,網絡為我們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太陽(SUn)計算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說:“網絡之美在於它對所有的人都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這也正是為什麼一切都在加速的原因所在”;康柏電腦公司的董事長本傑明·羅森則認為:“因特網本身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產業,而且它還在迅速改變著世界上所有行業的競爭力量的對比”。如果你是個醫生,你可以在網上開一個診所;如果你一直想自己辦一所大學,你也可以在網上嚐試傳道授業解惑;如果你有足夠的夢想,又喜歡在數字世界裏衝浪的話,互聯網就是夢想啟程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世界,如果你血氣方剛,像楊致遠所說的那樣——隻是赤手空拳地建立一切,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那你還猶豫什麼!
2.網絡化社會催生出網絡富豪丁磊:從網絡少爺到網絡少帥1993年丁磊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寧波電信局,負責程控交換機維護。當時他工作很清閑,可以常常接觸電腦。
由於是在電信局工作,丁磊便有一個小小的特權——免費打長途。他在雜誌上看到北京新華社開了一家BBS,於是便撥長途去上麵閑逛。在這個BBS上,丁磊認識了中國惠多網絡的創始人之一——孟超。
1994年,在孟超的指導下,丁磊在寧波建起了BBS站。有在電信局工作的便利條件,他負責國內的轉信服務,當時,台灣地區的BBS站點也非常多,而另一位網友負責往台灣的轉信。本來兩岸的網民們在上麵多談的是技術問題,但是談得多了,就難免會牽涉到政治。丁磊的站點剛剛建成不久,就碰到對方的“國慶節”,於是大陸的3000網友便與台灣的幾百萬網友在BBS上激烈地爭吵起來,台灣一家多媒體雜誌《光碟月刊》1995年1月號第8期上便出現了這樣一則消息:“各位一定很難想像,在政府尚未開放直航前,兩岸已經透過電話線展開‘第四通’……”丁磊也沒有想到,本來就是想玩玩兒,結果卻玩出了個“第四通”。
丁磊說正是這段BBS的經曆,讓他意識到信息時代真的來了。
丁磊和所有資深網民一樣,非常懷念那段於BBS上經曆的歲月。記得當年,媒體曾一度稱BBS是中國的INTERNET,這話有點兒牽強。但是正是這種平民化的網絡服務,造就了中國第一代網民。
在電信局幹了兩年後,1995年5月,丁磊辭職去了廣州,他說要去闖一闖。
在一家外資公司打了一年工,憑著在電信局的兩年工作經驗和豐富的計算機知識,他又應聘到廣州飛捷——一家INTERNET服務公司,當總經理技術助理。那個時候,INTERNET在中國剛剛興起,從那時起,丁磊才深入地接觸了INTERNET,也就是在這家公司裏,丁磊製作了他的第一個個人主頁,主頁的名字叫“網絡大少爺”。
這個主頁現在依然留在網上,隻留下了一頁,如果有興趣,您輸入如下網址:
httP://fjnEt.nEt.Cn/PErsonAl/williAM/InDEx.htM就可以看到丁磊這個網絡大少爺的開山之筆。
在廣州飛捷幹了一年,他又辭職走了。
“我一直有一種想法,就是自己做點什麼。”
丁磊拿出了自己幾年的積蓄,加上向父母、弟兄們借的錢,湊足50萬元注冊了他自己的公司。公司是1997年5月成立的。丁磊給公司起名為“網易”。英文用NETEASE,意思也是“網易”。當時的想法就是做軟件,做INTERNET上的應用軟件。
50萬元很實在的就花出去了,“買幾台電腦,買幾台服務器,租房子,裝修,賬麵上剩不下什麼。”
那年丁磊25歲,而公司總共有3個人,平均年齡是22歲。
3個人,擠在一間7平方米的屋裏寫軟件。“我當時想,好用的軟件做出來,就一定會有人買。”
公司成立兩個月後,便推出了免費個人主頁空間服務。
由於是新公司,知道的人並不多。第一個月,前來注冊的網民不過100多個,於是丁磊買下了北京在線、中網、瀛海威等國內5個站點3個月的廣告。一下便在網民中引起轟動,當時也有幾家公司提供免費的主頁空間,但是地方很小,隻有幾十K,網易一下子推出了20M的免費空間,在網上居無定所的網民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天地,紛紛投奔網易,安家立“頁”,兩個月後,網易個人主頁用戶便達到10000人。
如果說,個人主頁讓中國網蟲們真正找到了英雄夢的話,那麼網易的這一舉措,不亞於網上聚義。
“其實很多網上名人,比如NETBOY,CARBOY,高春輝、邊城浪子……最早都是在網易起家的。”很多網蟲都是從網易開始真正進入了INTERNET。而網易正是因為免費主頁服務,才在網民中聲名遠揚。
在當時網上信息內容奇缺、上網費用奇高的情況下,丁磊打出“免費”兩個字,對網民的誘惑力是不言而喻的。
苦熬了7個月,1997年12月,丁磊他們的免費電子郵件係統軟件終於開發出來了,但是這時丁磊才發現,初期的想法太天真了,因為沒人願意買。
丁磊最初的設想是自己經營免費電子郵件服務,但是電信部門不批。那就合作經營吧,可電信又不幹,因為他們不認為丁磊的這個免費郵件係統會有什麼前途。“我開始拿著可行性分析到處尋求合作,結果很多人對我們的東西根本不懂。我不得不提出合作經營並且提出利潤六四分成,我們得四,這一下對方醒了,他們看到我們投了錢反而不擔心,覺得會很有前途,於是提出要購買整個係統。當時我的想法是在國內獨家經營,不希望出售,於是答複不賣。”
1998年春節前的兩個月,丁磊到處尋找合作夥伴,但是沒有人理解。他甚至想到過關張。
“我看再拖下去也沒有意思了”,於是答應出售。對方又提出要同時附送域名。丁磊最初的想法是一套軟件應該能賣100萬,但是,實際上,第一套軟件隻賣了25萬,還送給了人家一個163.nEt域名。
1998年3月16日,國內第一個全中文界麵的免費郵件係統www.163.nEt開始提供服務。誰也沒有想到,網民們的反應竟是那麼強烈,每天注冊用戶達2000多人,在短短半年時間內達到了30萬用戶。看到163.nEt的成功,先前對丁磊冷眼相看的公司紛紛打電話,要求購買郵件係統。而後的幾個月內,使用網易電子郵件係統的首都在線(www.263.nEt)、金陵熱線(www.990.nEt)、河南商都信息港(www.371.nEt)、雲南信息港(www.ynMAil.CoM)、金華熱線(www.188.nEt)、香港國中網(frEEMAil.ChinA.CoM)和香港免費電郵(frEEMAil.hongkong.CoM)紛紛開通。
如果說1996年中國人剛剛開始了解INTERNET,1997年網民們開始進入INTERNET,那麼1998年,在中國網民印象最深一件事就應該是幾乎每個人都忙不迭地去申請一個甚至幾個免費的電子郵件地址。163、263、188、126……這些簡單易記的數字化的郵件地址讓對英語感到陌生的中國網民對INTERNET的感覺一下子親近了許多,而“免費”更讓人感到INTERNET離自己真的並不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