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界中的生財之道(2 / 3)

丁磊的軟件到現在已賣出10餘套,而價格也遠遠高於當年的25萬。

據統計,迄今為止,使用網易免費電子郵件係統的注冊用戶已超過100萬。可以說,在中國,每兩個網民中就有一個人在使用網易產品。

免費郵件係統軟件的成功使丁磊信心大增,於是網易“變臉”,建立網絡用戶,此後不到一個月,訪問量大增。丁磊接著又推出網上虛擬社區。

網民出身的丁磊總是能夠出彩兒,年輕的丁磊總是能夠帶著網民玩兒。在1998年7月的CNNIC十大中文網站評選中,網易獲得了第一。據同期發布的《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季度報告》顯示,網易在中國INTERNET用戶中受歡迎程度僅次於YAHOO,是中國最受歡迎的中文網站。1999年1月,網易在十大中文網站的評選中再一次獲得第一,同時網易的搜索引擎站點yEAh.nEt也進入了前十名。丁磊被評為1998中國十大網民之一。

涉足網絡經營剛剛兩年,27歲的丁磊,已成為當今ICP(網絡信息提供商)中不可小視的人物。

自吹的“網絡大少爺”變成了真正的網絡少帥。2000年6月30日,網易在美國NASDAQ成功上市,丁磊的個人資產達到1.34億美元。王新:當代中國的反病毒高手

1985年,在中科院計算所工作的22歲的王新。1985年,“兩通兩海”業已建立,王新身邊的人開始上中關村“淘金”。

麵對時代的變遷,王新舉棋不定。這時,王新所在的研究室解散了,和王新同在一個組的好友此時選擇了“上街”做總經理。又過了一兩年,中關村上的生意更好了。王新再也不忍做一個旁觀者,他看到《參考消息》上報道中國嚴重缺鋁,就請病假,辦起了鋁錠廠,受國家政策影響,鋁錠廠先賺後賠,賠掉了王新多年積蓄的一萬多元。

既然邁出了第一步,王新就不準備縮回去,盡管第一步就栽了個跟頭。1988年,王新辭去聯想的工作,“衝上了街”。

王新“上街”這一天隻有3000元,所以,能做的生意隻能是每天從早7點開始“來回搬箱子”,一直幹到夜裏兩點,一天隻睡幾個小時。這種生意,中關村有資金、有門路的公司不願做,這種生意無法計較利潤,6萬元的生意,能賺兩三百元都做。王新曾經一個晚上扛了88台打印機,掙了一台BP機。

到1989年元旦,王新赤手空拳做了27萬元營業額,賺了1.3萬元純利潤。這種生意處在中關村“食物鏈的最底層”。

王新終於病倒了,發高燒躺在病床上的王新想:“這樣幹下去,一年最多賺5萬元,雇幾個人,也賺5萬元,會不會不這麼累?”此為王新辦公司的思想起源。

1990年3月,王新來到深圳找史玉柱,當時史玉柱的公司叫天津大學深圳工貿公司M-6401漢卡部,位於深圳統建大廈。這是個星期天,當王新走進史玉柱辦公室的時候,史玉柱正在埋頭開發軟件。王新要求做M-6401北京總代理,史玉柱答應了。

但是,M-6402產品推出的時候,史玉柱已將王新忘了,這件事使王新明白了中關村的公司隻有有自己的產品、有自己的技術,才能擺脫受製於人的境地。

半年後,王新投資的第一個產品神奇漢卡誕生,在《人民日報》打廣告、做推廣,不成功,賠掉了瑞星好不容易積攢的2/3家產。神奇漢卡不成功,不要緊,瑞星開始著手做RS500高級辦公係統,由於這個產品追求技術超前,遲遲不能上市。瑞星又開始做防病毒卡。

1993年,瑞星打敗100多家競爭對手,占據80%以上的反病毒市場,業績不僅好過現在年營業額高達3.2億元的用友,也好於當時如日中天的曉軍。那年3月,瑞星防病毒卡月銷量達到1萬套,創下日銷量1000套的紀錄。1994年,瑞星作為那年國內惟一一家計算機廠商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COMDEX世界計算機展覽會,1993年的報紙經常將聯想、方正、瑞星一起提及。瑞星業已具有大公司的模樣。

到1999年7月,瑞星殺病毒軟件月銷量突破10萬套,全國銷量第一,連續排行榜第一,重登中國反病毒市場霸主地位。

瑞星防病毒卡終究是成功的。

經曆了十年的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規律有了真實的認識。有些人的市場規律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我們是用幾十萬上百萬元的損失買來的。

1993年與1999年,在成功與再成功之間,他一度跌到了事業的低穀。

1989年,瑞星創立的時候,正趕上1988年經濟過熱之後的經濟不景氣,公司注冊不下來,瑞星最初的名字隻好叫電腦科技開發部,但是,到了1993年,國民經濟已經熱到了燙手的地步,中關村所有有點門路的公司都在琢磨“多元化”。

1992年,瑞星用10多個人的隊伍實現的利潤超過了曉軍公司70多人實現的利潤。

瑞星防病毒卡1992年3月起步時,月銷量100套,到1993年3月,一年時間就上升到月銷量1萬套。王新覺得防病毒卡已經被瑞星做到登峰造極了,瑞星這個全國知名品牌利用度不高,所以,要投資計算機產業外的業務。

1993年,王新和人民大學一位靠炒房地產成了億萬富翁的博士談了一宿。言談中,博士多次笑話聯想前兩年賬上隻有8000多萬元。這一切,招惹得王新開始發熱的頭腦,更是“火上燒油”。

種種原因最後讓王新決定先靠房地產掙出一個億來,然後再招兵買馬,再將企業正規化。同時,王新開始投資保健品、藥品;開始在上海、北海、千島湖做房地產;開始成立瑞星實業公司;開始加大RS500投入,又做了機器翻譯產品……

但是當王新率領他的遊擊戰士離開反病毒領域,向其他領域進軍的時候,王新和他的遊擊隊員突然失去了往昔的神勇,仗仗失利,有一段時間,王新懷疑自己是不是江郎才盡了。

不久,瑞星防病毒卡市場萎縮為零,已經開發出一年的瑞星殺病毒軟件在零售市場上的份額不到1%,公司從1995年開始一直虧損不止,曾經為瑞星銷售立下汗馬功勞的兩位銷售部經理雙雙辭職。瑞星在中關村風雨飄零,搖搖欲墜。

1994年底,KILL浮出海麵;1995年,KV200走紅。兩個殺病毒軟件在反病毒領域開始直接威脅瑞星的霸主地位。

在殺病毒軟件和防病毒卡的“搏鬥”中,瑞星防病毒卡奪回優勢的惟一一次機會出現在1995年2月爆發的幽靈病毒上。這一次,江民公司通過幽靈病毒奠定了在中國反病毒界的地位,瑞星卻錯過了市場良機。

王新的失敗源自他對自己要求過高,王新的原動力源自他的失敗。

這時候王新來了個急刹車,重新調整企業戰略。瑞星采取的是“壯士斷臂”的極端方法——不僅關掉沒有前景的業務,就是一時有前景的業務也砍掉。

IT以外的業務全部砍掉後,瑞星將RS500從瑞星剝離出去,成立捷文公司,讓給RS500作者姚誌軍30%的股份。後來,捷文倒閉,瑞星賠了400多萬元。

王新收拾殘局隻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別的都可以放棄,死保反病毒業務”。1993年,瑞星打敗100多家反病毒卡廠商,取得了反病毒界的絕對霸主地位,此種業績可謂不易,但瑞星在頭腦發熱的時候,小看了自己已經取得的市場,對反病毒市場及整個IT產業的潛力估計不夠,險些丟了整個市場。

1997年,病了三年的王新從醫院出來,僅保留的三家在IT領域的企業全在虧損。

站在殘局的廢墟上,王新勸慰自己:“對於企業家來說,五六十歲才是最成熟的年紀,那個時候回想今天所犯的錯誤,會覺得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不受魔不成佛,百煉才成鋼。”

站在殘局的廢墟上,王新依然看到了希望。

王新重振瑞星的第一件事就是說服劉旭做瑞星總經理,“要讓瑞星能重新起來,就要讓最有本事的人來做總經理,我希望瑞星這塊牌子能持續100年,100年之後,大家還知道瑞星的創始人是王新就足夠了。”到1997年,王新看開了,交出權力之後,王新要求自己:“不要為瑞星公司的管理設置障礙。”

王新重振瑞星的第二個舉措是將產權正式股份化、法律化,徹底解決企業遺留的利益問題、地位問題和心態問題。

前些日子,瑞星重新占據反病毒領域的主導位置。此時,劉旭對王新說:“我在瑞星總經理的位置上已經幹了兩年,我的專長在技術上,我想將總經理的位置還給你,專心搞技術。”王新連忙擺手對劉旭說:“你現在是瑞星的靈魂。我僅僅是個顧問。”

劉旭是中科院數學所出了名的程序高手。王新與劉旭1989年相識,1991年合作,共同經曆了瑞星從小到大,由盛轉衰,又東山再起的過程,共同經曆了瑞星由民營企業到現代企業的轉變。

王新將權力交給劉旭。這劉旭可不簡單,立馬就為瑞星演了幾出好戲。

1997年5月,劉旭談成了方正預裝瑞星殺病毒軟件的協議,這是瑞星第一個預裝合同。接下來瑞星同聯想、長城、方正、浪潮、四通、同創、實達、清華同方、和光、華勝、辰光等近20家國內最大的計算機集團建立了專項合作協議,瑞星殺毒軟件作為上述公司向用戶提供的惟一殺毒軟件,同各公司主力機型一同銷售。

前兩個步驟完成後,劉旭發誓在零售市場上三年之內打敗KV300,重新奇回第一的位置。打通零售市場的前提是經銷商願意進貨。

1999年年末,當對手降價時劉旭不降反漲,運用價格策略,使瑞星訂貨量在1998年最後的一個月達到9萬套。2000年4月26日,CIH病毒發作,瑞星及時推出硬盤修複工具,對16位文件分區的C盤數據能恢複70%,遠遠高於競爭對手的修複能力。所以,5月,瑞星銷量達到7.8萬套。在這之後,瑞星’99世紀版在一周之內銷出了6萬套。到7月份,’99世紀版月銷量突破10萬套,月營業額突破800萬元。瑞星提前一年實現了重新登上市場份額第一的目標。

在技術上,王新要求瑞星拿出壓倒對手的優勢。從1991年到1993年,瑞星防病毒卡依靠“病毒前報、自動清除內存病毒、安全運行帶毒程序”三大國際領先的技術在中國成功防住了“黑色星期五”、“米開朗基羅”、“Dir-II”、“幽靈”等各種流行病毒,市場用80%以上的占有率回報了瑞星的技術。從1998年到1999年,僅兩年時間瑞星就東山再起,技術也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王新在反省錯誤的時候一再提及“瑞星在1993年遇到的情形,既沒有見過,也沒有學過,當時也沒有人能告訴我該怎麼做。”所以,王新提出在自己的企業設置一些“預警係統”和“防禦體係”來警告和製約這些錯誤的發生,不應當老將自己置於獨處的境地,讓自己不那麼容易犯錯誤。

實踐證明了一旦有了經典“疫苗”,還是應該強行“接種”,不管一時想得通,還是想不通,這些“疫苗”包括:產權明細、管理製度化、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謹慎“多元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