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造就的百萬富翁(1 / 3)

傳統行業造就的百萬富翁

世紀之交,人們的目光自然聚集在那些跟隨時代前進的風雲人物身上,網絡、股票……是新富豪致富的方舟,但是傳統的領域也並未失去其魅力,仍然是致富的一方寶地。

黃振業:傳統行業中走出來的百萬富豪

黃振業是位農民的兒子,他自己也當過“泥腿子”。

他是“廣州市白雲區人,1961年9月出生。1978年17歲讀完高中便回到鄉下拿過鋤頭,當過民辦教師,後來又繼續讀業餘學校,學機電專業……”

黃振業是位講求實際,學以致用的人,自學半年後,他便找校長商量,要在學校旁邊開一間校辦家電修理店,既可方便群眾維修電視機、電風扇,又能在實踐中增加經濟收入。校長欣賞這個聰明的年青人,應允了他每月向校方上交100元的條件。兩年後,黃振業靠自己學到的技術賺了五六千元,距當時的“萬元戶”已近在咫尺了。

在“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號召下,雄心勃勃的黃振業就想做這部分人。超前意識、不甘後人的銳氣使他終日冥想興家之路。當時百姓流傳一句話:“廣東三個寶:醫生、司機、豬肉佬。”對!那就做司機這個“寶”吧。黃振業花幾百元考了車牌,花4000元買了輛舊紅衛牌汽車,1000元買了輛摩托車,專為修路、建築工程運沙而用,吃苦耐勞的他以辛勤汗水澆灌致富之花。

黃振業的生意越做越火紅,一年後便開始承接土石方工程來做了,車增加到3台,人也多了十幾個。當時政策不允許私人辦車隊,他便掛靠在集體車隊裏,到了1983年,22歲的他已擁有十萬元,並大膽承接上百萬元工程來做。

創業畢竟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驗和磨練。1984年黃振業接的一樁供水管工程,由於計算失誤,到後來才發現入不敷出,欠下了人家一筆工錢。那時,黃振業在村外的水泥管裏整整躲了3個月,饑餓、蚊蟲、髒臭,還有焦慮、憂心煎熬著他……後來才想方設法逐步還清了欠債。

1987年隨著政策放寬,黃振業名正言順成立起自己的車隊,擁有了幾十台車,幾百萬產值,同年,他開辦了陸通公司,實現了先富起來的願望。

從陸通公司到今天的益通集團,整整9年,黃振業的事業呈現著從階梯式遞進到幾何級數的跳躍。在他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印滿了30家企業的名字。這位總裁手下有房地產開發、建築工程、裝飾工程、公路建設、汽車修理、不鏽鋼型材、電子設備、食品工業、機器製造、國際貿易、化工、通訊、燃燒、投資、廣告、港務、建材等等。並且在香港、北京、上海、成都、青島、杭州、海口設有分公司。

短短9年開設30家企業,意味著每年平均要新創三四家企業,而且實實在在是益通集團自己的直屬企業,沒有一家是借其名掛靠性質的。

“我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要比別人先想一步、先做一步,自然也就先獲利一步!”這就是黃振業的超前意識。

成立陸通公司後,黃振業為了開闊眼界,走出國門看世界。1988年還是較少私人出國的年月,黃振業已多次通過旅遊簽證出國,去仔細參觀人家的工廠企業,研究他們先進的管理之道和經營手法。

出境考察學習的經驗雖不能全盤照搬,但黃振業由此卻悟出了先走一步的戰略。

在走出了從小本經營到資本經營第一步後,要搞益通自己的產品。於是他投資工業,出不鏽鋼型材、電子設備,還有化妝品。這在當年私人企業還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