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銳意進取,中國好企業(1)(3 / 3)

那麼何為核心競爭力?

吳世春解釋道:“創業首先想到的是創新,如果比市場上的同類產品要好,如果沒有創新的點,就已經沒有競爭力了。同時還要後續的微創新,不斷維持這種競爭力。”他指出,在關鍵點上的突破就是創新。

而對於食神搖搖來說,內容組織形式移動互聯網化,內容標簽化,使用方式的簡潔化都是其創新點,其還在在數據與體驗細節上不斷優化,以此保持自己的競爭能力。同時,因為專注,食神搖搖隻做“找餐廳”,而為了構成完整的用戶體驗,其選擇與所有業態合作,堅守找餐廳這個“入口”。

食神搖搖上線後便成功完全第二輪融資,僅僅8個月,十幾人團隊的努力獲得了600萬用戶的認可,也正是因為自信、堅持,把握著競爭力的“秘訣”,最令吳世春意想不到的驚喜實則在情理之中。在他心中,移動互聯網需走特種兵模式,不需要大兵團作戰,未來食神搖搖也會謹慎擴張,走輕型道路。

“加班我也一起加,吃苦一起吃,遇到問題大家一起解決。”吳世春享受團隊共進退的過程,他認為,作為管理者一定要身先士卒,另外要建立好分配體製,“這是一塊大餅,做的越大,大家分到的就越多,整個團隊要一起往前走!”

吳世春告訴筆者,食神搖搖馬上會推出5.0版本,“是裏程碑的版本,我們加深了與產業鏈各個行業合作,在開放上做得更透徹,年底比較靠譜的目標是達到1500萬的用戶量。”

此外,吳世春建議移動APP創業者:“一個APP隻需要做一件事,想做大而全是錯的;應用名字需發音琅琅上口,功能一目了然,產品LOGO要醒目;前期最重要的不是做盈利,而是把公司的價值做大。”他強調,如果能讓用戶省一點腦筋的話就能領先一小步,細節體驗更重要。

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吳世春堅定不移地在必然中尋找偶然,“我希望食神搖搖能大成,隻要有機會,就堅持尋找。”他深知,用戶的心智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永遠隻記得第一名,這是壓力也是動力,如此,食神搖搖一定要“領頭”。

我搭車王一禾:追逐夢想的創業之路

作者:丁道師

速途網小西訪談室第43期小西的話:一則堵車的新聞背後竟藏著巨大商機,善於觀察的王一禾因此走上創業道路,為了滿足城市上班族的搭車需求,“我搭車”上線了,“我們想做這樣一個平台:為沒有車但需要用車和已有車並希望節約行駛成本的用戶做行程匹配,來解決大城市所麵臨的交通問題。”而麵對洶湧而至的移動互聯網大潮,“我搭車”又麵臨怎麼的機遇和挑戰呢?

近兩年首都北京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號“首堵”,連續幾次的大堵再一次讓人們認識到改善交通的重要性。在大堵車的背後,王一禾發現,在北京造成堵車的“主力軍”正是日益增多的私家車,而且他發現在北京馬路上跑的私家車中,75%的車裏隻有司機一個人,多餘出來的幾個座位白白浪費。

“一方麵是很多車主無聊地自己一個人開車回家,一方麵是很多上班族打不上車,擠不上公交地鐵。為什麼我們不能提供一個平台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基於這樣一個設想,王一禾決定回國創業,來做一件他認為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下麵,小西訪談室就和大家一起來走進王一禾的創業故事。

生於80年代“創業”天賦少時顯現

“我搭車”創始人王一禾,山東人,1985年生。雖然生於山東,但是因為父母工作的調動,年僅27歲的王一禾有多一半時間在國外度過。小學和初中在日本讀完,高中和大學在美國讀完,大學畢業後又去了歐洲做發展研究項目。有趣的是,王一禾現在創業的“我搭車”項目也是在歐洲工作時,看到國內堵車的新聞想到的。

王一禾從小就有經濟頭腦,在11歲的時候,王一禾隨父母到日本上小學。

90年代中期,日本家用遊戲機風靡全世界,在中國內地同樣廣受追捧。然而王一禾發現,同樣一款遊戲機,在中國內地的售價要比日本貴了1000元以上。年僅11歲的王一禾嗅到了這個絕佳的商機,每次從日本回國,總要捎帶幾台遊戲機售給國內的一些賣遊戲機的商家,賺取的差價竟達千元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