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和大學王一禾在美國讀完,矽穀的自由創業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美國矽穀後,王一禾發現在這片創業熱土上,有一半是移民人群。這片土地上大家共同奮鬥,幾會對每個人是公平的。美國創業環境的冒險精神也給王一禾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大學畢業後,王一禾到了一家知名的投行做分析師,一年後獲得歐盟全額獎學金攻讀碩士。一天,在希臘當地報紙上讀到一則新聞:“內蒙古到北京出現創世界紀錄塞車,曆時一周,全長百餘公裏。”這則新聞給王一禾帶來很大的震驚他下決心要做點什麼了。
“堵出來”的創業點子
最新的數據顯示,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突破了500萬大關,總數達到501.7萬輛。其中,私人機動車的占比也越來越高,截至2011年底,私人車輛已占到機動車總量的7成以上。
俗話說有需求,就有人去滿足需求。而王一禾和他的創業團隊就要做那個滿足城市上班族搭車需求的那個先行者。在回國開展我搭車項目之際,王一禾叫上了老友胡懷。他們決定做這樣一個平台:為沒有車但需要用車和已有車並希望節約行駛成本的用戶做行程匹配,使前者可以搭到後者的便車,同時也有助於解決中國大城市所麵臨的交通擁擠和空氣汙染問題。在他們回到中國後,又迎來了另一位合作夥伴許偉捷,許偉捷此前在微軟公司工作,他的到來,為3個人的創業念頭帶來了技術解決方案。
“我搭車”目前主要針對北京白領提供上下班拚車服務,你可以搜索與你路線相同的旅程,也可以發布自己的旅程,並選擇是車主還是搭客。一旦有人與你匹配成功,你便會受到係統發出的通知,點擊“發送短信請求”,對方同意後,雙方的聯係方式便會相互公開,你就可以和你的同伴商量具體的行程了。
雖然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但事實上,“我搭車”的項目一開始並非他們想象的那般順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信息的高速爆炸,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與日劇減。搭車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現在‘我搭車’的用戶基本都是一些知名大企業的職員,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性,我們要求車主和搭車者提供企業郵箱和手機號等信息。”王一禾道出了我搭車的審核機製。
把握移動互聯網浪潮 推出手機版本
當王一禾走進速途網小西訪談室的時候,我問:“王總,你是通過‘我搭車’的平台,搭別人車過來的嗎?”王一禾尷尬的笑了笑:“我是打出租車過來的。
事實上,雖然“我搭車”基於PC端已經累計了大量的用戶。但是很多用戶需要及時地獲取到供求信息,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到了國貿,需要搭一個車,但是我的電腦在西直門的家裏放著,我不可能跑回來再從電腦找相關信息,所以這個時候發力手機端就非常必要。
就此,“我搭車”在5月上線了IOS版的客戶端,而安卓版的客戶端也將於下月發布。
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手機隨時隨地查找搭車信息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移動互聯網客戶端開放商必須承擔重建商業模式,引導用戶的重任。中國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新時代,一個數億用戶規模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正在形成,這將是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顯然,“我搭車”正在試圖抓住這個機遇。前段時間,我搭車與平安保險達成了合作,為用戶提供了意外險理賠服務,最低費用為每天3元。目前,通過口碑營銷和持續的升級改進,有大量的白領成為了“我搭車”的用戶。“我搭車”的平台至今幾乎沒有進行廣告營銷,但用戶數量卻持續增長。“好的東西,用戶自己會傳播。”王一禾一針見血地講出來“我搭車”用戶增長的原因。
雖然“我搭車”的運營看起來很美好,但前途坎坷,還有很多地方急需改進,還有很多困難等待著他們。
“快速問醫生”陸德慶:個人站長的涅槃轉身
文:陳飛
速途網小西訪談室第44期小西的話:從醫學論壇的站長到圖勝網絡副總裁,從一名普通的小鎮醫生到互聯網從業者,陸德慶將興趣和專業都抓在了手裏移動互聯網大潮下,他的團隊嗅到了人們碎片化的求醫問藥需求,於是,移動APP“快速問醫生”誕生了,縮短了醫生與患者的距離,他在興奮之餘,也立誌在這條“雙棲之路”上走得更遠!
“我從骨子裏對互聯網和計算機特別感興趣”,陸德慶說,而陰差陽錯的是,他無緣計算機方麵的學校,反而被誌願中的最後一欄——醫科學校錄取,“父母認為家裏有個學醫的人會方便一些,而當時也並沒有人生規劃的概念,於是就遵父母之命學了臨床醫學。”但他對互聯網的熱情並沒有因為專業而發生改變,反而有更加熱烈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