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瓷筆洗的小世界(2 / 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係,曾對位於浙江省龍泉市琉華山的楓洞岩窯古遺址進行過考古發掘,揭露出了素燒爐、瓷片填埋坑、官窯性質的大量瓷片以及龍窯和作坊區。筆者亦曾慕名考察過這一“明龍泉洪武官窯”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撿拾到一些與此洗相同的八卦紋瓷片,經仔細比對,其器型、紋飾、胎釉、工藝均較一致。為確認時代,筆者又將該筆洗送至“香港中科研發有限公司”(原香港中文大學中科古物鑒證實驗有限公司)作了“熱釋光斷代”鑒定。熱釋光斷代,就是測定古代陶器年代的方法。也適用於其他黏土製品。陶器加熱至100 ℃~500℃ 時,能將儲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這是放射性能量儲存的標誌。釋放後又因繼續放射性照射而積累,積累的能量多少與陶器燒成後經曆的時間成正比。利用這種現象可以推算出陶器及其他黏土製品的燒製年代。

此後,梁燕玲女士簽發的證書結論為“最後的燒製年代距今600至800年”。這類藏界稱為“明龍泉洪武官窯”的大器,國內外拍賣行近幾年每年都要上拍幾件,一般冠名為“明洪武龍泉窯”、“明永樂龍泉窯”、“明十五世紀龍泉窯”價格不菲,存世量稀少,值得珍藏。

另外,能上拍場的這類年代在15世紀的“龍泉窯瓷器”中,黃龍泉是十分罕見,明清時代,龍紋與黃色已為皇家專用,堪稱珍品中的上品。

編輯:沈海晨

1唐 鞏縣窯絞胎鼓釘洗

口徑 11.2cm胸徑 13cm高 6cm

斂口、圓鼓腹、圓平底,腹外壁粘貼凸起鼓釘兩排,洗底鼎列三泥點足。透明釉下可辨出,整個洗是用長寬不等的絞胎片黏結而成的,製作難度非常之大,紋飾為水雲紋。

絞胎水雲紋筆洗乃文房清供之品,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喜好,這種抽象的自然紋理,可以引發藝文高士無限的遐想,一任思緒在山水間、雲天上,徜徉馳騁,擺在案頭睹物凝視,對於書畫家的創作、儒釋道家的哲思,都能起到拓展思路、點化啟迪的效果。另外,這件筆洗外壁上還加飾有上下兩圈鼓釘,給這件文房用品平添了幾分廟堂衙署之威,筆者疑為官宦或皇家所燒製。

2五代 鞏縣窯白釉花口三足洗

口徑 20cm 高 8cm

折沿、花口,呈波形五曲折,斜弧腹,圓弧底,下承三泥點足。曲折的花口與圓弧腹,巧妙地構成一荷葉筆洗的造型;唐、五代時的金銀器中多見荷葉造型,瓷器在與金銀器的器型互仿中,自然也流行起這種“荷葉洗”。

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盛產蓮荷,是佛風東漸時,華夏大地上流行的紋飾,該器的造型與當時的時尚相吻合;包漿、土沁和口沿磨損自然老道,顯屬北方白瓷中的精品。

3宋 扒村窯白地黑花魚藻紋洗

口徑 42.2cm底徑 25.5cm高 13.7cm

折沿、板口,斜弧腹,圓平底。灰白胎、白釉凝厚略泛黃,黑褐彩繪屬磁州窯係的典型裝飾技法。六道弦紋將盆內分為三段,盆心飾魚藻紋,下腹一段繪輻射狀豎線紋,上段飾乳釘紋,釉麵瑩潤,釉色勻淨,器型宏大。

古代把文房用具中的“筆洗”與充作盥洗用具的“盆”,都統稱為“洗”;不似現在專指筆洗。白地褐彩大盆是河南魯山扒村窯的標準器,也是該窯宋、金時期的大宗產品。扒村窯的“白地繪褐彩洗”製作考究、紋飾精妙,屬於紳宦富豪家門方能置用的奢侈品。

從做工、畫工、煆燒工藝上,均可看出該窯工匠技藝的純熟高超,揮灑自如;就磁州窯係的“白地黑花”裝飾技法來說,扒村窯在宋代就普遍應用,並取得了較高的成就,而磁州的觀台、彭城中心窯場則相對較晚;因此,扒村窯亦是首創磁州窯係裝飾風格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中心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