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瓷筆洗的小世界(1 / 3)

瓷筆洗的小世界

品質生活

作者:王紅五

“China”是“中國”的驕傲,唐代的絞胎瓷是陶瓷中的珍品,作為文房用品的筆洗又是絞胎瓷中的妙品,唐絞胎筆洗是我多年來的僅見,尤為珍罕。

遠古時期,盛放液體和用以盥洗的器皿稱為“鑒”,即陶質或青銅質地的“淺盆”。後來人們發現“鑒”盛放清水後,能照見人影和麵容,它便又兼有了“鏡子”的功能;“鑒”作為動詞,又引申為“看”和“觀察”的含義;隨著文字語言的完善和發展,“鑒”與“洗”有了細化和分工,“鑒”常特指“鏡”,“洗”常特指“淺盆”。到了明清,文字更進一步規範、準確了,“洗”和“盆”又分別有了不同的涵義,“洗”特指文房用具“筆洗”,“盆”特指盥洗用具;但在高古瓷的稱謂中,筆洗和盆統稱為“洗”;本文所收錄的“洗”,是遵照曆史上的古稱謂的習慣叫法,既包含了文房用具,又包含了盥洗用具。

古代的筆洗一般都較小,古人書寫常用的是小楷筆,不是今天我們常見的書畫家使用的畫筆和大楷筆;今天使用大毛筆所配的都是大筆洗,近似於古代的盥洗用具“洗”。所以,按現代人的觀念,很多人誤把小“三足筆洗”當成了香爐,把小“圈足筆洗”誤認為是淺口小碗或深盤,可惜降低了文玩的品位。

作為盥洗用具的大盆,因為口徑較大、屬日常生活用具、使用和移動較頻繁,容易損毀,因而存世量少、較為稀缺,物以稀為貴,它便成了搶手貨;特別是豪門貴族才能使用的紋飾精美的“大洗”,更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作為文房用具的筆洗,因是文人士大夫專用,大都含有較多文化藝術信息,器型與紋飾中的藝術含量高,意蘊無限,文房類古玩的經濟價值,遠高於日常生活用具類藏品的價值,使用者的高品位,又決定了文玩類藏品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故瓷洗的品與鑒,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乃是一門深奧學問。

從時代上來講,宋代以燒造青白釉的窯口較多,目前已知被考古發掘證明的古窯址不下二三十處,大多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以江西景德鎮湖田窯為最。湖田窯的青白瓷,積釉處,好似青玉般水透青潤,光澤螢亮。宋代青白瓷生產得到高速擴張,還因為宋皇室、文人、士大夫崇玉之風盛行,提倡“君子比德於玉”,於是瓷器的審美取向導致了青白瓷的脫穎而出,也導致了青白釉的文玩被文人高士所追捧。

再拿唐代的鞏縣窯來說,除生產精美絕倫的唐三彩、白瓷作品外,還燒造少量的陶質絞胎器皿。鞏縣窯絞胎大多是用褐、白雙色胎泥,摶糅絞合,形成花卷似的兩色相間的紋理,如行雲流水。絞胎自然形成的紋飾有木心紋、羽毛紋、水雲紋、團花紋,還發現有席紋。

鞏縣窯白瓷的胎色熒白,比之邢、定窯,胎質略顯粗鬆;內外滿施白釉,釉質厚潤、釉色略泛黃;因為青花是在白瓷上繪藍彩,故鞏縣窯白瓷,是鞏縣窯首創“唐青花”的前提條件,因此鞏縣窯也曾是中國燒造純淨白瓷較早的、代表“南青北白”的重要窯口。

五代時期,鞏縣窯白瓷燒造已達爐火純青,從該器可以看出:其造型拿捏的瀟灑精準、構思奇特,泥點足搭配的自然生動,胎土淘練精細,氣氛、窯溫控製的技術純熟。

南宋時期,福建泉州一帶還有一“磁灶窯”,因占有東南沿海海上貿易的港口優勢,而迅速發展起來就地加工、就近出海貿易的製瓷業。目前已經在全省30多個縣考古發掘出宋元時期的、規模宏大的古窯址、窯場遺跡中,磁灶窯即是福建地區較具代表性的窯口之一。磁灶窯主要燒造珠光青瓷和青白瓷,但筆者在磁灶窯的“金交椅窯址”博物館裏,見到了一件與南宋白釉繪褐彩海魚紋洗,特征完全一致的“飛魚紋大洗”,從而為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的藏品又找到了一個“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