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之所以拚命往仕途上擠,就是為了享受很多的特權。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封建社會裏,普通人能吃上一口飽飯、穿一身保暖的衣服、住一間能擋風避雨的房屋就是好生活,而作為官吏,這些都不是問題。即便是七品縣太爺,家眷及仆人的醫療開支也都是免費。衙門裏有專門的醫療機構和醫官,朝廷有太醫院,州府有醫學院、縣衙裏有專門的醫官。這些醫療機構既是醫藥行政機構,又是醫學教育機構。公費醫療消耗著王朝的財力,官辦的醫療機構與醫官,也是官吏體製的組成部分,其醫務機構本身管理混亂,徇私枉法現象普遍。有的損公肥私、有的公然倒賣藥材、有的甚至用蘿卜充當人參。很多醫官四處跑關係,業務不精,治起病來手足無措。從皇城到縣衙,如果有人身患重疾,一般都會到民間尋醫問藥,因為官吏們深知:真正的高手在民間。衙門裏一係列特權等級製度,讓官吏們享受著優越的生活,他們在吃喝玩樂中泯滅了鬥誌。雖然朝廷三令五申禁止特權的泛濫,但是朝廷就是特權的集大成者,封建特權等級製度為王朝的動蕩埋下了隱患。
隻要特權等級製度存在,腐敗就如同有毒的癌細胞,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整個官僚製度中。嚴懲腐敗受到曆代王朝的重視,但是效果甚微。中國曆史上的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是因為腐敗的不可遏製而直接將政權葬送。腐敗,從本質上說,就是利用公權力為自己牟私利。官吏們在腐敗活動中,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歸納起來有這樣四種類型:首先是直接索賄。這是最原始、最強硬、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方式。如果不給上級衙門的官僚行賄,那很多事情就很難辦。其次是錢權交易。受賄者放棄職責,為行賄者提供便利,比如買官賣官就是典型的例子,這種方式一般比較隱蔽,隻有行賄者和受賄者知情,錢權交易是腐敗活動最普遍、最猖獗的現象。然後是製度性腐敗。由於封建製度本身的漏洞,腐敗自然有空可鑽。腐敗如同一張大網,覆蓋了封建王朝官場的角角落落。最後是事務性腐敗。很多官吏在實際工作中經常虛報錢財,利用修建工程之便,從中大撈油水。
腐敗如此橫行,也讓朝廷頭痛不已,但是無力整治。在曆朝統治者中,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可謂反腐“急先鋒”,即便像朱亮祖這類開國功臣,貪汙腐敗也會處以極刑。朱元璋的反腐行動取得很大的效果,但是他的子孫執掌皇權後,貪汙腐敗之風又卷土重來,並且愈演愈烈。可以這麼說,隻要能從公權力中獲得好處,腐敗現象就不會絕跡,隻要封建專製存在,大規模的腐敗就不會絕跡。
《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雖然描繪的是一幅古代官場的真實圖景,但是對今天的社會治理具有很大的啟示。今天腐敗現象的產生,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首先是理想信念發生動搖。其次是封建特權等級製度的影響。最後是缺乏必要的學習和自省精神。有的領導幹部喜歡搞“一言堂”,很多決議不采取民主決議,自己拍了胸脯說了算。事實上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有限,多調查研究、多學習思考,那麼在工作的決策上會更科學,更有利於發展。同時,本書告訴今天的人們:作為一個體製健全的國家,如果當政者真真切切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執政者秉承廉潔奉公、大公無私的思想,那麼人民才會有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
欄目主持人:黃靈
點 評
我建議那些有意於衙門人生的“有誌青年”,在急著往衙門裏麵紮之前,能夠站在衙門口,看看古代官場的生態和市井炎涼。
——梅毅(著名曆史作家)
衙門製度也就是官僚製度,是中國曆史的一大特產,而種種官場病態的集大成者就是千年以來彌漫在中國社會意識的“官本位”文化。本書從社會史的角度厘清曆史變遷,給讀者提供一個既簡明又深入的視角。
——梁西平(著名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