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縣城裏有兩家米店,一家叫“興隆”,另一家叫“鴻泰”。“鴻泰”米店的老掌櫃眼看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了一個多賺錢的主意。這一天,他把調秤師傅請到家裏,說:“麻煩您給我調一杆15兩半一斤的秤(古製,1斤=16兩),我多加一串錢。”調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滿口答應下來。老掌櫃吩咐完畢,留下調秤師傅,自己踱進米店料理生意去了。這時,最小的兒媳婦正在屋內煮粥,公公吩咐調秤師傅的話被她聽見了。兒媳婦沉思了一會兒,走出廚房對調秤師傅說:“我公公年紀大了,有些糊塗,剛才一定是把話講錯了。請師傅調一杆16兩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兩串錢。不過,千萬不能讓我公公知道。”調秤師傅為了再多得兩串錢,就答應了。一杆16兩半一斤的秤很快製成,老掌櫃當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一段時間後,“鴻泰”米店的生意興旺起來,“興隆”米店的老主顧也紛紛轉到“鴻泰”買米。到了年底,“興隆”米店沒法開張了,就把米店轉讓給了“鴻泰”。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老掌櫃心裏高興,就對家人說出了自家生意興隆的奧秘:“咱們家生意興隆靠得就是一杆秤。咱們的秤是15兩半一斤,每賣一斤米,就少付半兩,每天賣幾千斤,就能多賺幾千錢,日積月累,咱們的生意就興隆了。”這時,最小的兒媳婦站了起來,說:“公公說得對,咱們是靠秤發的財。但咱們的秤是每斤多半兩,顧客都知道咱們做買賣實在,所以才願意買咱們的米。”接著,她就把自己多拿了兩串錢調16兩半一斤秤的經過講給大家聽。最後,她說:“盡管每斤米少獲了一點利,可賣的多了獲利就大了。”大家聽後,都陷入了沉思。
眾人為秤,半兩之差,心明如鏡,做生意吃虧可以獲利,做人也是如此。人與人相處,都喜歡和不計較的人在一起。不計較的人剛開始時,看似吃虧,但長久下來卻是獲得;愛占他人便宜的人,剛開始看似獲得,但相處久後卻是失去。
退一步海闊天空,吃一點虧或許帶來好運。吃虧者,能讓別人覺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這樣,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肯給予支持。
在人生的路上,如果我們能夠以博大的胸懷,忍受一些“吃虧”,或許好運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生活中,很多人以追求完美為永恒的目標,他們為了追求完美,放棄了很多不應該放棄的東西,浪費了很多不應該浪費的時間,最終還是不完美。其實,如果做人做事都追求完美,就無異於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比如說,一個人希望能過上完美的生活: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花園洋房,坐要名貴轎車,妻要國色天香,兒要聰明伶俐,財要富可敵國……有這種心態的人,必定心為形役、苦不堪言。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個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了大門後,迎麵又見兩扇小門,一扇寫著“美麗的”,另一扇寫著“不太美麗的”。男人推開“美麗”的門,迎麵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年輕”的,另一扇寫著“不太年輕”的。男人推開“年輕”的門,這樣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後推開9道門,當他來到最後一道門時,門上寫著一行字:您追求得過於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雖是笑話,但是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沒有絕對完美的事。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是一種天性,按理說,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人類正是在這種追求中不斷完善自己,創造出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但凡事都要適度,如果因為差一點點而耿耿於懷或頑固到底,就大可不必了。我們要知道,如果一個人為了從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他就會為最終的那0.1%付出多於正常標準很多倍的時間、精力等資源。何況,100%的完美根本不存在,完美隻是一句極具誘惑力的口號,一個漂亮的陷阱。自古至今,追求完美的人不計其數,但上下幾千年,沒有一個人最終成為完美的聖人。
心理學家經研究證明,試圖達到完美境界的人與他們可能成功的機會,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會給人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因為他們往往在剛開始著手做一件事時,就開始擔心失敗,害怕做得不夠漂亮而輾轉不安,這就妨礙了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敗,他們就會異常灰心,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避。他們不想從失敗中獲取任何教訓,而隻是想方設法地讓自己避免尷尬。
另外,完美主義的人很少看見自己的優點,總是關注缺點。他們總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而且因為不知足,痛苦常常跟隨他們。所以他們表麵上很自負,其實內心深處很自卑,也很孤獨。
一個小心謹慎、處處追求完美的武士要進行一次遠途旅行,他竭盡所能準備好應付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帶了一把寶劍和一副盔甲,為的是對付他遇到的敵手;一大瓶防曬油,為了防止太陽曬傷皮膚;一堆跌打損傷藥,為了防止自己摔傷;一頂帳篷、一條毯子、鍋和盤子以及喂馬的草料。他終於上路了,不像一個遠行者,卻像一座難以移動的廢物堆。當他走到一座破木橋的中間時,橋板突然塌陷,他和他的馬都掉入河中,淹死了。臨死前那一刻,他很懊悔,自己忘了帶一件救生衣。
故事中的武士到死也沒有醒悟,他所想到的死因隻會讓他更深一步陷入死亡的深潭。無論他有多麼完美的想法,他都無法自己對完美的追求,因為想把每件事都想做得完美的人,結局注定是悲哀。
一位作家說過:“一個太追求完美的人注定不幸福。”同樣,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在工作上也很難有所成就。因為他的追求完美會給別人帶來很多的麻煩和壓力,也會導致很多重要的事因沒有時間或者難以實施而胎死腹中。
張哲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給上司的報告除了內容沒有一點問題外,連報告的格式﹑色彩也非常講究,一份報告做得花花綠綠的,下屬給他的文件,他也要求對方改了又改。最後,他常常因為耽誤一些要事而被上司責罵,而下屬也因為覺得在他手下工作太煩、太累而辭職。
有缺點意味著我們可以進一步完美,而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缺的時候,他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剝奪。因此,我們不要過分追求完美。對於理想的人生目標,隻要自己追求過並為此努力過,結果如何並不重要,因為自己問心無愧。
世界上很難有完美存在。李白貪杯嗜飲,李賀瘋癲狂熱,柳永難過情關,可以說他們都有自己的缺陷。但這缺陷並不能掩蓋他們天才的光輝,恰恰相反,正是這些所謂的缺陷,使他們的詩作有了鮮明的特色和張揚的個性。所以,不完美並非是不美,當不完美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它就會升華成一種更高境界的美,永不凋零。
“拒絕”盡善盡美
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第10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有一句名言:“‘最好’是‘好’的敵人。”這與我國的古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道理相似。也就是說,做人做事不必企求盡善盡美,隻要盡力了就行。
然而,在我們周圍總是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百般焦慮於自己的缺陷,並竭力掩蓋。因為過分在意自己在別人麵前的表現,稍有差池,就會觸動他們脆弱的神經,誘發他們心靈深處的羞愧感。殊不知這種羞愧感是絕對致命的,它就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燃料,會不斷誘發人的沮喪感,讓人充滿壓力,不堪重負,最終一步步把自己逼向困境。這類人就是比較偏執的追求盡善盡美的人,他們往往評價標準過於苛刻,凡事都力求最好,在他們眼中,容不得任何過失,任何不完美的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
對事物總要求盡善盡美,願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無縫的地步,並不是一件壞事,這對於某些人和職業甚至還是很必要的,比如音樂、美術、服裝設計等。但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情景: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做到自己滿意的地步,那麼必定是吃不好,也睡不好,總覺得心裏有個疙瘩,很不舒服。凡事都會有個度,就像水到了100℃就會沸騰,低於0℃就會結冰一樣,追求盡善盡美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變成一種缺憾。
無論何事何物,都要適可而止,如果不達到想象中的盡善盡美就誓不罷休,那就是和自己較勁了。長此以往,心裏就有可能係上解不開的疙瘩,而且這個疙瘩會係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死。我們常說的心理疾病,往往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出現的,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像是一根樹枝,即使再堅硬,也會漸漸承受不了我們自己加上的越來越沉重的負擔。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盡善盡美是一種惰性。因為一個人在為自己製定一些盡善盡美的標準時,本身就意味著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
著名的心理學家伯恩斯教授曾經和30個做事追求盡善盡美的人進行過交流。他首先請他們列出追求盡善盡美的好處和弊端。一名向他求助的法律係女生舉出一個好處:這樣做可以得到好成績,接著她又列出5個弊端:它令我神經非常緊張,以致有時連普通成績也拿不到;我往往不願冒險犯錯,而那些錯誤卻是創作過程中所必然會發生的;我不能容忍別人的任何缺點;我不敢嚐試新的東西;我對自己有很多苛求,令生活失去樂趣。可見,事事追求盡善盡美的弊端遠遠大於益處,它會使我們陷入迷茫。
從前,有一個繡娘想繡出一塊人人見了都喜歡的手絹。繡完後,她拿著這塊手絹去市場上展出。她在手絹旁放了一支筆和幾張紙,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手絹有欠佳之處,均可以在紙上寫出來。晚上,繡娘取回了手絹和那些紙,她發現幾張紙上都寫滿了意見,沒有一針一線不被指責。繡娘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幾天後,繡娘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她又拿出了那塊手絹到市場展出。這一次,她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地方寫在紙上。當繡娘再取回手絹和紙時,她發現紙上寫滿了稱讚的語言,以前那些缺點都變成了優點。繡娘不無感慨地說道:“不管幹什麼,都不能盡善盡美,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盾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就會截然不同。生活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經常繃緊盡善盡美這根弦,它就可能發不出聲音。因此,我們要適時地“拒絕”盡善盡美,這樣,我們才能輕鬆快樂地生活。
幸福藏在“糊塗”裏
意大利著名詩人阿雷蒂諾曾經說過:“人不會裝糊塗,就不懂如何生活。裝糊塗既是盾,刀槍不入;又是箭,什麼盾也擋不住。”“糊塗”是對人生和生活,主觀與客觀的關係的最深刻、最富哲理、最精辟的詮釋,是頗具哲理的幸福觀。
說到“糊塗”,我們自然就會想到鄭板橋。據說“難得糊塗”四個字是鄭板橋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上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專程到此地觀看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他隻好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是一個鶴發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屋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非常罕見,鄭板橋對其十分讚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單人乾隆進士”的方印。因為硯台還有許多空白,鄭板橋就建議老人也寫一段話。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老人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一看大驚,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鄭板橋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一段佳話,一段趣談,也成就了一種智慧——糊塗經。
“糊塗”,並非是庸碌混世的消極哲學,它是具有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的修養哲學,是一種積極心態哲學。鄭板橋本人由做官到因不滿官場黑暗而辭官,轉而潛心習藝,最終成為詩書畫三絕的曠世奇才,青史留名的人生經曆,為他的“糊塗哲學”做了最明白的注解:在世俗麵前,保持一種平和、沉穩的心態,凡事看淡、看開,過不必過分認真,更不能苛求,從而使自己的心理平衡,精神樂觀,身心健康,積極麵世,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看透了紛亂的世事而又保持平和的心態,是不易做到的事,這也就是所謂的“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由聰明轉為“糊塗”,是一個審視和轉變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修養過程。一個人可以通過這個過程,實現對世事的客觀辨證的理解,並由此感悟出淡泊名利、隨遇而安、與人為善等積極的處世哲學。這是一種既不同於佛門,又有別於俗世的崇高的修養境界。
“糊塗”從某方麵來講,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後果,因為糾結於思考也是人生的一種負擔。“糊塗”的人往往更快樂,他們不必費盡心機爭取,可以隨意享受陽光的熱情。而太過理性的人則是追著幸福跑,用力抓住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幸福。
在美國,有兩家同樣大小的公司,它們的總裁一個叫西蒙,一個叫克魯斯。西蒙是一個精於算計的人,凡事都比別人看得長遠。他分析到,在2008年,美國有30%的公司要倒閉,像他現在這樣的小公司,肯定在那30%之中。因此,他決定將公司解散,這樣,還能給自己和員工們留一些生活費,不然到時肯定會負債累累。
魯斯不但不是一個善於算計的人,甚至還給人一種愚笨的感覺。他認為,未來永遠是無法預測的,就算有人將世界上最完美的計劃放在他的麵前,他也不會相信,因為未來還沒有真正到來。他覺得自己的公司隻要能夠生存一天,他就一定要讓它支撐下去。結果,他的公司竟然奇跡般地度過了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最終,會算計的精明人將公司解散了,而不會算計的“糊塗”人,卻將公司辦得比以前更紅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