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告別煩惱,每天都是一個新開始(3 / 3)

人生中有很多事,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靈便的比靈便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這也就是難得糊塗。其實,人生本來就是“糊塗”的,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藏在“糊塗”中,一旦清醒了,所有的快樂和幸福也就跟著煙消雲散了。

蘇軾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聰明人之一,可是卻多次被陷害、遭貶謫,一生大起大落,幾十年的苦樂人生讓蘇軾對聰明和“糊塗”的領悟很深刻。他認為自己命途多舛的原因就是“我被聰明誤一生”,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愚且魯”,因為這樣才能“無災無難到公卿”。

生活中,凡事都要弄個明白的人會活得很累,與其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不如用一種“難得糊塗”的思維方式,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人生,感受因“糊塗”而帶來的安穩、寧靜和幸福。

讓微笑變成習慣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它不分四季,不分國界,不分膚色,隻要人們動一動嘴角,它就會出現,它就是微笑。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好而無聲的語言,它來源於心地的善良、寬容和無私,表現的是一種坦蕩和大度。生活是七色板,蘊含著追夢的艱辛,成功的喜悅,挫折的苦痛,難耐的寂寞,這些都需要我們用微笑去麵對。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微笑是成功的起點;遇到煩惱時,微笑是思想上的解脫;心情舒暢時,微笑是愉悅的表現。

給他人一個小小的微笑,就能傳達“你好!希望你快樂!”這樣的信息。如果我們臉上隨時麵帶微笑,那麼周圍的人就會投桃報李,會有更多的笑容向我們綻放。當我們置身在微笑的海洋中時,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陌生和隔閡就會冰雪消融,就會感覺春風習習、暖意融融。

當我們向別人微笑時,實際上就是以巧妙的方式告訴他人,你喜歡他,你尊重他,這樣就容易博得別人的尊重、喜愛與信任。人人多一點微笑,世界也就多了一些安詳、融洽、和諧與快樂。因此,英國詩人雪萊說:“微笑,是仁愛的象征,快樂的源泉,親近別人的媒介。有了笑,人類的感情就溝通了。”

裝潢富麗的科尼克亞購物中心即將開業的時候,讓經理犯難的是,導購小姐工作裝的款式遲遲沒有定下來。他望著7家服裝公司送來的競標樣品,盡管設計得各有特色,但他還是感覺缺了點什麼。為此,他不得不打電話向他的老朋友——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大師丹諾·布魯爾征求意見。這位服裝大師明白了朋友的意思後,說:“穿什麼製服並不重要,隻要麵帶微笑就足夠了。”靠著微笑服務,科尼克亞成了巴黎最大的購物中心。

微笑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情流露,它讓生活充滿了和諧與溫馨,令人感到輕鬆和愉快,足以打動每一顆憧憬而美好的心靈。焦躁與微笑無緣,愁悶與微笑絕緣,失衡與微笑無關……心煩意亂時,一個微笑會使我們心平氣和地走出頹廢的低穀;發生矛盾時,彼此一笑就能化幹戈為玉帛;臨別時,彼此贈送一份戀戀不舍的微笑,就蘊含了美好的祝願與悠長的牽掛;與陌生人同行,一個真誠的微笑就會消除拘束。

一個懂得對別人微笑的人,別人也會對他微笑,舒緩僵持的麵孔,別人也就願意接近他。得到微笑的人會因此而富足,施予者也不會因此而貧窮,微笑是短暫的,但留下的卻是永恒的記憶。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一個平時形單影隻的小職員早晨來到辦公室的時候,鼓起勇氣對周圍的同事笑了一下,而這一笑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時辦公室裏冷冰冰的感覺沒有了,同事開始對他親切了,連他的上司看到他時也對他笑了一下,他的上司是個從來沒對他笑過的人。產生這一大變化的原因就是他那善意的微笑感染了周圍的人。

微笑,標誌著自信、雅量和大度,這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微笑麵對生活的人,失去的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是整個世界。其實,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無論一個人的權力多大,地位多高,也不管他是富甲天下,還是一貧如洗,隻要會用微笑生活,他就會懂得生活的意義。

微笑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法寶,“笑一笑,十年少”“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笑口常開,青春常在”這些話都揭示了微笑與健康之間的密切聯係。醫學家經研究發現,微笑是一種有益的、特殊的人體運動。微笑使人體的胸腔、腹部、心髒、肺髒,甚至肝髒都能得到短暫的鍛煉;使肺髒擴張,使胸肌的活動得到加強,清除呼吸道的異物,並能加快血液循環和心髒的搏動;使麵部、臂部和腳部的肌肉都能得到鬆弛,從而解除了我們的厭煩、內疚、抑鬱、緊張的心理狀態;使胃部運動,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加快腸胃蠕動等。

微笑,是開在我們臉上的一朵花,時刻散發著芬芳,它讓衰老者不再僵化,失意者不再懊惱,悲傷者不再頹廢,不幸者不再怨恨。我們應該讓微笑變成一種習慣,用微笑麵對生活,麵對每個人、每件事,我們就會看到陽光燦爛,迎接我們的也將是一路的歡聲笑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健康、快樂的人是這樣定義的:“他們較少焦慮與仇視,較少需要別人的讚美與感情,他們具有真正的心理自由,他們超然於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衡,他們對個人的不幸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反應強烈,他們具有集中注意的能力和不在乎外在環境的能力,表現出熟睡的本能和不受幹擾的食欲,麵對難題而談笑風生。”簡單地說,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怨天尤人,從容、坦然地麵對一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外物(財物、權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內在涵義是指無論麵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恒定淡然的心態,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也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影響。

有些人因為得到了一些物質的財富就歡天喜地,高興的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東西時則會痛哭流涕,情緒一落千丈。麵對人生的坎坷曲折、生活的艱難困苦,倘若心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會在悲觀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難以感受到生命的樂趣。

曆史上的許多忠臣義士,都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他們在得意時沒有忘形,在遭受挫折時沒有知難而退。蘇軾、嶽飛、辛棄疾、林則徐等在受貶之後,沒有因對現實不滿而頹廢沉鬱、萎靡不振,而是仍能淡然鎮定,鐵肩擔道義,始終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

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世事常難遂人願”,我們難免會遇到坎坷與挫折,難免會陷入各種各樣的困惑之中。當我們不甘寂寞地去追尋生命的輝煌時,難免會在失落中彷徨;當我們滿懷期待地盼著獨領風騷時,難免會墜入各種惆悵中。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固然對他的一生有著不可割裂的內在因果,但究其根本,隻有常常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才能坦然地麵對生活本身,才能在遇到困難時不被它擊倒,方可在飛黃騰達時不至於從峰巔墜落。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就會在得意時徒生驕狂之念,喜形於色,目空一切;失意時滿腹沮喪氣餒,心灰意冷。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度過。享受生活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體驗得失的過程。隻要心中有所比較和計較,我們就永遠走不出失落的陰霾。有時,隻是在那一瞬間,我們就失去了本來所擁有的幸福。隻有當我們認清了這一點的時候,才不至於因為失去而後悔,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雖然,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很困難的,但至少我們要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當一個人因工作成績優秀得到讚揚和獎金,獎券中獎,事業獲得成功時,必然產生喜悅的心情,這是客觀的、正確的,但是要喜樂有度,不要沾沾自喜,得意驕縱狂妄,否則,就會日後種下禍患的種子。當一個人遇到危害,遭到失敗,受到不公的指責時必然產生恐慌、憂傷、傷感的情緒,但要及時趕走負麵情緒,否則,就容易導致情緒低落,精神崩潰,失去應付危害、戰勝失敗的能力。

一個想進入歌壇發展的年輕人,滿懷信心地把自製的錄音帶寄給某位知名製作人。然後,他就日夜守候在電話機旁等候回音。第一天,他因為滿懷期望,所以情緒極好,逢人就大談抱負。第10天,他因為情況不明,所以情緒起伏,胡亂罵人。第30天,他因為前程未卜,所以情緒低落,悶不吭聲。到了第55天,他因為期望落空,所以情緒壞透了,當電話鈴響時,他拿起電話就罵人。沒想到,電話正是那位知名製作人打來的。他為此而毀了希望,自斷了前程。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這是一種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如果我們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構想的一篇小說,或是一場戲劇,自己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個主角,心情就會變好許多。但如果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憂愁中,隻能使事情更加糟糕。

“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際雲卷雲舒”,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我們可以消解內心積怨,滌蕩世間塵埃,在得到時感受幸福,失去時得到溫暖,不幸時看到希望,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駛向幸福的彼岸。

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平衡,就是要“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興奮之時泰然;鬱悶之時豁然;輕鬆之時油然;繁重之時奮然;快樂之時怡然;煩惱之時悠然”。

一個僧人曾經離開寺院,獨自一人在寺後的山洞內修煉10餘年。後來,他回到寺內,每夜都在大殿上通宵打坐。一天,大殿上功德箱內的香火錢丟了。當監院師與香燈師傳出這個消息後,舉寺嘩然,這個僧人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因為他沒回寺院以前,從來沒丟過香火錢。而且,他每夜都在大殿裏打坐,如果有人動手腳,第一個知道的人應該就是他,但他沒有發現是誰偷的,大家自然就把他當成了偷香火錢的人。從那以後,寺裏的人雖然都不明說,但隻要一進大殿,碰到這個僧人,就會以白眼相向。但是,這個僧人在眾人的怒目而視之下,始終心平氣和,一句辯白的話也沒有說。就這樣度過了一個星期,大家仍然怒目相待,他依然如故。第八天,監院師與香燈師召集全寺的僧人,揭開了這件事的謎底。原來香火錢並沒有掉,這隻是監院師和香燈師想借此考驗這個僧人,看他的修行到了什麼境界,沒想到他居然能在遭遇冤枉、眾怒之下,不改常態。眾僧人聽後,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還有一份敬佩讚歎之意,而這個僧人依然如故,不為毀譽得失動容。

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樣樣都隨我們的心願的,麵對不平之事,我們應該像故事中的那個僧人一樣,保持心理平衡,既要看得破,又要忍得過。與其在追問是否公平上花費精力,還不如踏實地將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這並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任人擺布,而是一種理智、智慧的人生態度。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一個人能不能保持心理平衡,對他的健康影響很大。古人雲:“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現代醫學也發現,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有關。人的健康狀況,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如果心態不好,愛著急、愛發火、沒事找事等,就容易破壞自身的免疫係統,易患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因此,保持心理平衡對身體健康是很重要的。

不讓心態失衡,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理平衡就等於掌握了幸福生活、健康身體的金鑰匙。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心態平衡呢?

1.定下適合自己的目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有的人把自己的抱負目標定得太高,根本無法實現,於是終日鬱鬱寡歡,這實際上就是自尋煩惱;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經常會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因此,為了避免挫折感,保持心理平衡,我們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懂得欣賞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心情自然就會舒暢。

2.不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優點和缺點,不要要求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這是將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人的一種不可取的處世方式。

3.學會自嘲

自嘲產生於對人生哲理的深透體察和感悟,是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標誌,它可以增強幽默,可以傾吐鬱悶。

4.把壞事當好事看

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有積極的樂觀的一麵,也有消極的悲觀的一麵。一個人每月工資600元,過了半個月花去了300元,他就終日愁眉苦臉地認為還剩300元,後半月無法過了。而另外一個人工資也是600元,半個月也花去了300元,他卻樂觀地認為還有300元,後半月足可應付過去,便終日無憂無慮。如果我們能抱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態,那麼壞事就會變成好事。

5.學會讓步

我們在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時,要盡量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利益爭奪,隻要在大前提下不受影響,就不要過分堅持,從而減少自己的煩惱,達到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