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就像血液裏的毒素,它會消耗我們的精力,磨滅我們的誌向,削弱我們的力量,從而讓我們的健康受到損害。一個人如果長期陷入煩惱的沼澤之中,生命都會受到威脅。微笑、製怒、“糊塗”等都有助於我們保持心理平衡,從而將煩惱從心底消除。
丟掉煩惱,輕盈前進
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忙碌逐漸占據了我們的生活,而煩惱似乎也住進了我們的內心,每天都有人抱怨“我好煩”。煩惱是一種很普遍、廣泛的精神困境,它表現為鬱鬱不樂、心情不舒暢,苦悶、壓抑,什麼都不想做。比如:對名利過於追求,得不到滿足便苦惱起來;性情多疑,老是無端地覺得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常常感到莫名其妙地苦惱;嫉妒心重,看到別人的成就和事業,心裏就難過;在同事間搬弄是非,製造不和,結果弄得矛盾百出;對自己的能力不信任,老懷疑自己在某些方麵不稱職,不能很好完成工作任務;擔心自己將來不如意等。
有的人認為,人隻要活著,就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他們覺得煩惱似乎就如同每天吃飯、睡覺一樣,是人生中必不可缺少的:小時候,會因沒有玩具而感到煩惱:少年時,經常為成績總不如別人,或為自己能否考上大學而煩惱;畢業後,又在為自己的工作而煩惱。接下來的煩心事,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漸地多如牛毛:為戀愛煩惱;為買房子而煩惱;為結婚而煩惱;為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而煩惱……隨著煩惱的事愈來愈多,他們也變得愈來愈老。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人是很可悲的,因為他們一生都生活在煩惱之中,從未感受過幸福。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煩惱和幸福是敵人,不丟掉煩惱,就難以得到幸福。
煩惱也是影響人們健康的一大隱憂。有資料表明,生病的人30%的發病原因是純粹的生理原因,其他均與心理因素有關。聯合國的資料也顯示,70%以上的人生病是由於不良的精神因素造成的。醫學研究證明,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憂慮、頹喪、恐懼、貪婪、嫉妒、憎恨等壞情緒。人在壓力很大或情緒急劇轉變的情況下,會刺激一種叫可的鬆的激素分泌,這種激素會抑製人體的免疫力,免疫力一旦降低,癌細胞就容易產生。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很多煩惱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隻要學會放下、丟掉,煩惱就會離我們遠去。所謂放下、丟掉煩惱,不是消極的遁世,也不是逃避責任,而是一種處世的態度。能放得下、丟得掉是智慧,是認清了生命本質後的釋然,也是一種對世界的了然和通透,是一種豁然開朗後的喜悅。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放下、丟掉煩惱呢?
1.不要回避可能使自己煩惱的事情
正視煩惱之事,平心靜氣地去考慮,以積極樂觀地心態對待它。對於自己能解決的事情,確定一個切實的解決方案,對自己難以解決的事情,做好思想準備,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信心迎接它。
2.尋找煩惱的原因
當悶悶不樂或憂心忡忡的時候,不要任其發展下去,關鍵要找出原因,就像人有病一樣,必須先找到病性,才可以對症下藥,最終將病魔從機體中趕出去。究竟是別人誤會了自己,還是自己做錯了事,找出問題的症結後,想辦法對付它。如果一個人找不出自己煩惱的原因,那麼,他就可能處於情緒周期的“低潮期”或“危險期”,也可能由於天氣等環境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嚐試聽音樂、外出散步或找朋友聊天等方式,使自己的情緒走出低穀。
3.擺正心態
由於我們每個人有“七情六欲”,所以我們會時刻處於一種“矛盾”之中。縱觀曆史,橫看人生,很多交鋒都表現為利益(精神的和物質的)的交鋒,究其實質,首先是思想感情的交鋒。所謂的“利益”雖然表現在社會、家庭、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麵,但它的最後“表述”或“體現”,都是由思想感情來支配與進行的。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可能總是事事愜意,永遠沒有煩惱。但對於不同的人,煩惱的多少或程度卻是很不相同的。主要原因就是由心態決定的。
有的人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一切榮辱得失的,他們珍惜生命、關愛自己,沒有不切實際的奢望,因而煩惱比較少,即使一時有了煩惱,他們也會及時調控自己的情緒,驅除煩惱,所以總是很快樂。有的人則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總是覺得世界對自己很不公平,因而煩惱總是如影隨形。因此,擺正心態是消除煩惱的重要途徑。
4.學會“忘記”
心理研究表明,個性越成熟的人,越懂得“忘記”。生活中,保持幸福的一個秘訣就是懂得什麼事應該記得,什麼事應該忘記。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有時需要糊塗一些,不要有那麼多的堅持。生命可以有所堅持,但是也可以隨遇而安。這樣,就可以忘記一些讓我們煩惱的事情。
丟掉煩惱,拭去眼前的塵埃,拂去耳邊的噪音,停下忙碌的腳步,洗滌疲憊的心靈,我們就會像孔雀那樣,以輕盈的腳步前進,在生活這條路上幸福行走。
固執己見會讓幸福溜走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人,他們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不接受批評、易衝動和詭辯、缺乏幽默感等,這樣的人就是固執己見。他們常常會發生與朋友分手、與戀人告吹、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等情況,因此,有人說,固執己見會讓幸福悄悄溜走。
固執己見的人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社會適應性較差,對周圍環境或人漠不關心,易與人發生摩擦,處不好人際關係。自己內心苦悶,卻又不能耐心地聽別人講話,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積鬱無處排解,最後陷入心理失衡的泥潭之中。
固執己見的人一般邏輯性很強,正因為如此,他們有時會將自己的判斷強加給別人。在處理事情時,他們強求別人按自己的方法做,阻止那些更有創造性、新穎的方法。他們常常對自己的認識過高,從而導致和其他人不合。
固執己見的人在思想、道德、飲食、衣著上往往落伍於社會潮流,有保守的傾向。他們比較謹慎,該冒險時不敢冒險;過於執拗,死死抓住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不肯向對方低頭,善於變通;有些惰性,不夠靈活,而且不善於轉移注意力。這類人對那些自己認為無現實作用的新思想持懷疑態度,當他們認為自己確實犯了錯誤時,他們在嘴上也不輕易認輸。
固執己見與自信不同,“虛懷若穀好自信”,而與之相對,就是“固執己見壞自信”。一位學者曾指出,自信就是堅持實踐和宣傳、推行自己對於世界與人生的觀念、主張,從個體方麵看,自信是從生命本能的判斷利害、對錯開始,在人的腦中一步步地形成、完善。而“固執己見”則是死死地抱定自己已有的、已經相信甚至迷信的東西,拒絕“學習”,生活在自己“自信”的障礙之下,不能“與時俱進”,更不能“超越自我”。
當然,固執己見的人並非一無是處。這樣的人善於理性思考,辦事踏實穩重。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非常注重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且經常會受自己深刻的信念的支配。因此,他們有著不同常人的毅力和辦事風格。他們善良、正直,有較強的自控力。但總的來說,固執己見是弊大於利。
固執己見的人,要不斷地改進,例如改過遷善、改錯為對,不斷地改進。衣服短小了,穿起來不好看,把它改長一點,合身就好看了;桌子長短不適合,把長的改短一些,適中就好用了;香蕉、芒果、荔枝,果實不大,加以品種改良,也都能由小變大;一年收成一次的稻米,品種改良後,可以一年收成兩次;番薯、山芋,經過品種改良,成本減低了,收成增加了。可見,固執己見,難以進步;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成長。
固執己見的人,還需要這樣改變自己,那就是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忠告:“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如此。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也就是說,事情既然發生了,我們就應該把它當成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接受,並適應它,否則,我們將會被它毀掉。這並不是說,碰到任何事情時,都應該逆來順受。而是當事情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時,為了保持理智,我們就不要固執己見。這樣,我們就能享受更順利的人生旅程。
製怒一分鍾,得到60秒的快樂
人的情緒中有兩大暴君,其中之一就是憤怒。憤怒按照強度不同可分為輕微的憤怒、強烈的憤怒,甚至暴怒。憤怒可以很輕鬆地奪走一個人的快樂與幸福,不僅會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憤怒的原因很多,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憤怒的情緒體驗。憤怒是一種有害的情緒狀態,常常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如同學關係疏遠、師生關係緊張,而且長期、持續的憤怒對個體的健康損害也是極大的。
和其他情緒一樣,憤怒也會伴隨生理上的變化: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時,心率和血壓會上升,同時能量激素、腎上腺激素、甲狀腺激素的水平都會升高。《黃帝內經》上寫道:“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當人憤怒時,交感神經興奮增強,從而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所以,經常發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憤怒也會使人的食欲降低,影響消化,同時還會影響腺體的分泌功能。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為了研究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他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在裝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他呼吸時水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澱;悔恨時有蛋白樣沉澱;憤怒時有紫色沉澱。愛爾馬把人憤怒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鍾後,大白鼠竟然死了。由此,愛爾馬認為:“人發怒時的生理反應是十分強烈的,分泌物比任何情緒時都複雜,更具有毒性。因此,動輒發怒的人很難健康,更難長壽。”
震驚於實驗結果的同時,我們需要記住:“憤怒,是一種毒藥。”我們不能讓自己的憤怒情緒隻停留在問題的表麵,我們必須換個想法,調整一下態度,讓憤怒的思維遠離,而用平和的正麵思維對待生活,這樣,我們才不會讓憤怒之火燒掉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那麼,如何才能控製憤怒的情緒呢?
1.經常深呼吸
從生理上看,憤怒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一個人憤怒時,他的頭腦會處於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心跳加快,血液流動加速,這一切都要求有大量的氧氣補充。深呼吸後,氧氣的補充會使他的軀體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情緒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抑製。雖然他仍然處於興奮狀態,但他已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數次深呼吸可以使他逐漸平靜下來。
2.保持頭腦冷靜
當遇到發怒的事情時,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精神要放鬆,客觀而理智地分析問題。首先閉目三思:一思自己為何要發怒;二思發怒後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三思若不發怒,是否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相信三思之後,一定會心平氣和下來。假如怒火仍然不息,不妨出去走走,換個環境,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看看風景,使精神放鬆下來。在此過程中,可以客觀理智地分析一下問題,要認識到任何事情並不能都以自己為中心,並不是由自己一手操縱一切事物的,要記住富蘭克林的告誡“事情常常以憤怒開始,以羞辱結束”。
3.適當宣泄
當事情已經發生,就不要再回味引起自己發怒的任何事情,摒棄怒氣和懲罰別人的念頭,就會減輕不良情緒的壓力,對別人的過錯也就不會耿耿於懷了。但是,憤怒的情緒也不能長期壓抑在心頭,否則會影響身心健康,如果實在忍無可忍,可以到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宣泄一番,或把憤怒向知心的朋友痛快地發泄出來,以免憤怒鬱結於心,產生心理疾病。
4.向快樂的人看齊
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周圍那些精神愉快的人,就不難發現,他們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有幽默感。向他們看齊,在笑聲中體味五彩繽紛的生活,是消除憤怒的最佳方法。
吃虧是福
古人雲:“吃虧是福。”吃虧,大多是指物質上的損失,如果一個人能用外在的吃虧換來心靈的平和與寧靜,那無疑獲得了人生的幸福。
一位學者說過:“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其天真、“迂腐”的背後,是一個開闊的、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他們不但不會真的吃虧,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快之中。相反,總是想占別人便宜,處處算計別人的人,終會“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一天,閻羅王對兩個小鬼說:“你們兩個可以到人間投胎去做人了,現在我手裏有兩個名額,一個是一生都要忙著給別人東西;另一個,一生都從別人那裏拿東西,你們願意做哪一個啊?”小鬼甲搶先跪下來說:“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那兒拿東西的人。”小鬼乙沒有和他爭搶,選擇了一生都要給予的那一個。閻羅王撫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到處向別人要東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一位哲人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人,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係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的回報時,你一定取得了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的獲得超過了你付出的勞動,甚至不勞而獲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很多人拾金不昧,並不是因為跟錢有仇,而是因為不願意被一時的貪欲搞壞了長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沒有無緣無故的得到,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去。有時,你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也有時,看似占了金錢便宜,卻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精神的快樂。”吃虧是福,就是這樣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