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放下攀比,讓幸福完美(3 / 3)

3.正確對待輿論

有的人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講排場,擺闊氣。比如,辦紅白喜事,即使自己債台高築,仍硬著頭皮大肆鋪張,因為他們怕親戚朋友議論自家小氣。其實,社會輿論和別人的議論,有對也有錯,我們需要認真分析思考,不要與他人盲目攀比。

4.調整心理需求

需求是生理的和社會的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人有對飲食、休息、睡眠等維持有機體和延續種族相關的生理需求,有對勞動、道德、美等社會需求,有對空氣、水、服裝、書籍等物質需求,有對認識、創造、交際的精神需求。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滿足需求中度過的。但在某種時期或某種條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非合理的,比如,對一個工薪族來說,對幹淨整潔、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裝需求是合理的,而為了虛榮而穿金戴銀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們要及時調整心理需求,以實現心理平衡,從而擺脫虛榮的奴役。

跨過麵子的石牆

中國有句古話:“死要麵子活受罪。”由於受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影響,比如“光宗耀祖”“出人頭地”“衣錦還鄉”等,很多人竭力地維護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名譽等“麵子”。特別是有的人職位高了,年紀大了,反而麵子觀念更強。有的人甚至不惜采取某些卑劣手段,以贏得麵子,這類人就是死要麵子活受罪。

麵子可以說是一種偽善的工具,從本質上來講,它會進一步滋生人的虛榮心。一般來說,愛麵子、講麵子是人的一種“本能”,屬於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凡事有度,如果過分地“愛麵子”,甚至達到了“活受罪”的程度,麵子就會走向生活與人性的負麵。而那些欲望很強的人,就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麵子硬撐到底,結果得不償失。所以,不要讓麵子講過了頭,否則自己的生活永遠不會快樂。

孟子曾經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齊國有一個人,有妻妾兩人。他每次出去,都等到酒足飯飽以後回來。妻子問他都和什麼人在一起吃飯,他便大言不慚地說和達官貴人一起吃的。後來,妻子告訴小妾說:“夫君出去,總是吃飽喝足才回來,我問他都和誰一起吃飯,他說全是有錢有勢的人,但家裏不曾有富貴的人來,我想要偷偷地跟著他看看到底去什麼地方。”於是,第二天早晨起來,等男人出門後,妻子便悄悄地跟在他的後麵盯著,看他走遍全城也沒有一個人站住和他說話。最後,他來到城東邊的墳地,走到祭祀的人跟前,向人討要祭祀剩下的食物,如果不夠,就四處張望到另外祭祀的人家去討要,這就是他填飽肚子的辦法。妻子看了很生氣,回來如實告訴小妾,氣憤地說:“夫君是我們終身依賴的人,現在竟然這樣。”然後她就跟小妾一起罵丈夫,罵完,兩人對泣,男人不知道,高興地從外麵回來,對妻妾表現出一副高傲的神態。

雖然孟子沒有講結局如何,但我們可以想象出來,那個男人肯定被妻妾左右夾擊,罵得威風掃地,無地自容。

很多人講究麵子,認為生命可以不要,錢財可以不要,但麵子不能不要。過分看重麵子,過分把麵子問題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其結果就是給自己的心理上增加了沉重的包袱。有的人為了表現自己,常模仿名流、好出風頭,或采取自我標榜、誇大、甚至戲劇化的手段,來抬高自己的地位;有的人喜歡自我炫耀,甚至使用一些偷梁換柱的“頭銜”“職稱”,以提高自己的身份;有的人為了抬高自己,常故意貶抑或攻擊別人,甚至不擇手段排斥、挖苦、打擊報複比自己能力強的人。

一般來說,人們若因種種原因丟了麵子,或傷了麵子,個人就會啟動消極的自我防禦機製,即通過虛榮、浮誇,甚至偏激的手段來達到心理平衡,以維護自己的臉麵。就如曹操殺楊修,說楊修借“雞肋”泄露了軍機,其實不過是借口,根本原因在於,楊修每每看破曹操的“機關”時總要說出來,讓曹操大丟麵子。當今社會的很多人也是如此,為了麵子,可以“奉獻”一切,結果得不償失。有的人在酒桌上不甘落後,本來就不能喝酒,卻經不起對方“激將”,舍命陪君子,結果喝壞了身體;有的人在單位挨了領導批評,自認為在同事麵前低人一等,於是就要報複,為了出口“惡氣”,挽回麵子,就做出極端的事情,結果身敗名裂;有的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受了欺負,吃了大虧,自認為麵子受損,今後會受人譏笑,於是以死相拚,落得魚死網破的下場。

過分愛麵子是極度虛榮的表現,其實,虛榮隻不過是人們借來遮掩低劣的心理。隻要看開了,一切便可以一笑置之了。反之,則會成為別人的笑柄。

清朝末年,有一個人貧困潦倒,但是極要麵子。一天,他肚子很餓,於是走進一家飯館,可是他身上的錢隻夠買一小塊芝麻餅,這對他饑餓的肚子來說簡直是無濟於事。這時,他的目光落向掉在桌子上的芝麻屑,他很想把它們撿起來,又怕在眾人麵前丟臉。他立刻想出一個“聰明”的方法:以手指為筆、以口水為墨,在桌子上寫字,借此動作將芝麻屑撿起來放進嘴裏。有些碎屑掉進桌縫裏去,他必須另外想辦法。於是他假裝生氣,先用手掌重重地拍桌子,將碎屑震出夾縫後,接著再繼續寫字,將剩下的碎屑送入嘴裏。飯館內的客人看穿了他的把戲,紛紛竊笑,一個說書人還將此編成故事,四處說唱,他沒有顏麵待在這裏,隻好搬到了外鄉居住。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常常被那些華麗光彩的語句擊昏頭腦,以固執的精神堅持自己的強勢,在一小方領域裏死不認輸,最後卻輸掉了整個人生。所以,正確剖析自己,勇於跨過麵子的石牆,不是軟弱,而是智慧之舉。

甩掉嫉妒,輕鬆生活

俄國著名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嫉妒,是不可饒恕的激情,不僅如此,它甚至是一種不幸!”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點嫉妒心理,有的人往往能用理性去抑製嫉妒,在難免產生嫉妒的地方,用它去刺激自己努力而不是阻撓對方成功。但是有的人會被嫉妒之火燒得喪失理智,使自己和他人兩敗俱傷。

嫉妒是一種可以產生攻擊性的心理,嫉妒者妒火中燒的時候,為平衡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往往對被嫉妒者進行言語上的攻擊;或者表麵上不露聲色,暗地裏卻飛短流長、撥弄是非,給被嫉妒者製造困境,更有甚者,會做出一些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戰國時期的龐涓嫉妒成疾,不擇手段陷害師兄孫臏,使其殘廢;同師於荀況的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學而下毒手;隋煬帝因司隸大夫薛道衡寫出了比自己好的詩句,妒火中燒,殺了他。

基督教將嫉妒與傲慢、暴怒、懶惰、貪婪、貪吃、欲望一起視為七宗罪。嫉妒之心是紛擾的種子、醜陋的秉性、邪惡的開始,其殺傷力之大、破壞力之強,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的。

西方有一個關於嫉妒的故事。一群魔鬼企圖以名利、情欲、恐懼、死亡來試探一位道行甚高的神父,但一直都沒有得逞,每個人都無功而返。魔王知道後,不屑一顧地對這群魔鬼說:“你們這些方法都太膚淺了。退到一邊去,看我的!”魔王走近神父身邊,輕聲說:“你的同門師弟已經當上了大主教,你聽說了沒有?”霎時間,神父莊嚴肅穆的麵容就變得怒不可遏了。

嫉妒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很難逃脫嫉妒的困擾。女人天生愛嫉妒,似乎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確實,女性的嫉妒心理遠遠勝於男性。很多女人愛嫉妒,多半是因為經濟不獨立,生活依靠男人,丈夫便成為她們生活的中心,丈夫周圍的一切都是她們關注的內容。丈夫身邊的任何一個女人,都被她們看成是對自己家庭地位的威脅。這可以說是一種自衛的表現,不過,過於看重婚姻與家庭的女人,很容易陷入生活的小圈子裏,家長裏短、容貌、穿著、經濟、兒女等因素,都會成為嫉妒的話題。

男人也有嫉妒心理,隻是不輕易表現出來。男人多表現在對事業的追求上,男人一旦心生嫉妒,往往借助其他渠道發泄,絕不點破。這是因為男人聲言不喜歡嫉妒,但是又會不自覺地產生嫉妒,於是,他們找借口、變換形式,以排解心頭的不滿,比如在工作上挑錯、在合作上拆台等。男人有了嫉妒,很快就會體現在行動上。這種行動一旦過激,就會出現暴力事件。雖然女人愛嫉妒,但是男人嫉妒的後果更可怕。

嫉妒心理也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嫉妒者內心充滿痛苦、焦慮、不安與怨恨,這些情緒久久鬱積於內心,就會導致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心血管或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甚至破壞消化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的正常運行。會使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激素、腎上腺皮質類激素分泌增加,使血清素類化學物質降低,從而引起多種疾病,比如神經官能症、高血壓、心髒病、腎病、腸胃病等。

另外,嫉妒會使人產生一種“無名火”,讓人心情煩躁,無端生氣,心情抑鬱,動作紊亂,睡眠不好。嫉妒還會使人疑神疑鬼,性格變得孤僻怪異,難以與人相處,衰老加快。因此,人產生了嫉妒這種不良心態,就等於慢性自殺。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除嫉妒這顆毒瘤,從而輕鬆生活呢?

1.客觀地評價他人

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別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不可能萬事皆通,樣樣比別人好,時時走在別人前麵。我們要學會要接納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也要正確地評價、理解和欣賞別人。在因為嫉妒心理而給自己的精神帶來一些不安與煩惱時,不妨冷靜地分析一下嫉妒的不良作用,同時正確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這樣,嫉妒的鋒芒就會在正確的認識中鈍化。

2.學會自我宣泄

嫉妒心理也是一種痛苦的心理,當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用各種感情的宣泄來舒緩一下是很必要的。在這種宣泄僅僅是處於出氣解恨階段時,最好能找一個知心的朋友,或親友,痛快地說個夠,以求心理平衡。如果有一定的愛好,則可借助各種的業餘愛好來宣泄和疏導自己的痛苦情緒。如唱歌、跳舞、書畫、下棋、旅遊等。這種方法能中斷嫉妒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

3.正確地進行比較

一般說來,嫉妒心理較多地產生於原來水平大致相同、彼此又有許多聯係的人之間。看到那些原來不如自己的人漸漸地比自己優秀,嫉妒之心就會油然而生。因此,要想消除嫉妒心理,就必須學會運用正確的比較方法,辯證地看待自己和別人。要善於發現和學習對方的長處,糾正和克服自己的短處,而不是以自己之長比別人之短。這樣,嫉妒心就會漸漸消除。

擺脫從眾的心理困境

從眾,就是指一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從眾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性格,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來描述人的從眾心理:“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10分鍾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消極攀比就是其中一種。周圍環境中大家都這樣做,為了和群體保持一致,不妨“隨大流”,一方麵不脫離群體行為準則,另一方麵不致使群體對自己產生壓力。這種自願從眾的特點,雖然與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交往會十分順暢,有利於適應社會環境,但難免摻雜攀比的成分。人們總會有一種平常心理,我不能比你差。比如,春節前臘月間,一些地區有醃臘魚、臘肉、灌香腸、製纏蹄的習俗,哪一家不做準備或做得少會被別人笑話,所以,這個地區的人們由於攀比,就會滋生從眾心理,紛紛醃臘魚、臘肉、灌香腸、製纏蹄。

另外,壓力也是從眾心理產生的一個原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一個係統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隻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因此,在某個係統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社會心理學認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隨大流、跟著大多數人走,總是比較安全的,可以少惹麻煩、少擔風險,所以他們就喜歡采取從眾行為,以減少內心衝突,求得心理平衡,這是從眾心理產生的心理基礎。

從眾心理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另一麵:積極的一麵是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如誤會,使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能夠消除孤單和恐懼等心理;消極的一麵是抑製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非理性地從眾還可能製造出都市鬧劇,使某些人的人性泯滅,做出極端化的舉動。

另外,從某一方麵來講,虛榮心理也是從眾心理的消極作用所帶來的惡化和擴展。例如,社會上流行吃喝講排場,住房講寬敞,玩樂講高檔。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為免遭他人譏諷,便不顧自己客觀實際,盲目任意設計,打腫臉充胖子,弄得自己負債累累,這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一個人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地從眾便意味著失去了屬於自己的一片晴朗天空,拋卻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嘩與騷動中麻木自己。因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麵對現實,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做人行事,從而擺脫從眾心理的負麵效應。這樣,我們就會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