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條河的兩岸,一邊住著普通的農民,一邊住著僧人。農民們看到僧人們每天無憂無慮,隻是誦經撞鍾,十分羨慕他們;僧人們看到農民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一天,農民們和僧人們達成了協議。於是,農民們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們過上了農民的日子。幾個月過去了,成了僧人的農民們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並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隻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以前當農民的生活。成了農民的僧人們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於是也想起做僧人的種種好處。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著:到對岸去。
羨慕是一個十字路口,向左通向欣賞,向右通向妒忌。乘著羨慕的快車駛向欣賞的站台是福分,駛向妒忌的站台是災難。積極而有分寸的羨慕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品質,而消極而無節製的羨慕隻能誘他墮落。所以說,羨慕別人沒有錯,但不要輕視自己,迷失自我。
張琦公司的女同事有不少都嫁給了有錢人,住著大房子,開著好車,張琦很羨慕她們揮金如土的生活,羨慕她們可以四處旅遊,可以眼都不眨地買名牌服裝。羨慕的結果是張琦看自己的老公越來越不順眼,越來越覺得他沒本事沒能力,不能給自己富足的生活。因此張琦對自己的老公不是抱怨就是吵鬧,最後竟然不顧孩子,離家出走。後來,她離了婚,如願以償地嫁給了一個大款。
張琦終於和那些女同事一樣有錢了,可是有了錢的日子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和滿足。最初的日子,張琦因為不需要考慮價格就能買名牌服裝而竊喜,因為住上了大房子,開上了名車而倍感快樂,可是這樣的日子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張琦開始覺得空虛。大款雖然有錢,可總是到各地出差,根本沒時間照顧她,而且大款身邊總是圍繞許多女人,這讓張琦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她開始想念從前的生活,一家三口相依相守,其樂融融。現在的張琦常常是一個人守著一個空空的大房子,在空虛和後悔中度日。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別人是我們眼中的風景,但他們腳下的泥濘隻有他們自己才知道。”我們不要羨慕那些看上去很幸福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背後的悲傷。達官貴人的外表令人羨慕,但深究其裏,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其實,一個人能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種幸運,有一個好身體更是一種福氣。無論你是誰,身在何處,一定會有很多熟識的或陌生的人在羨慕著你。試想,我們在羨慕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是別人眼中的風景,那麼,我們就會心平氣和一些,心滿意足一些。
與其在對別人的羨慕中度日,不如關起門來創造自己的幸福,總是去羨慕別人的人,他的人生是失敗的,他隻能給自己增添痛苦和傷害,隻會給自己造成迷茫和不安。所以,我們不要去羨慕別人,細數自己的幸福,我們的人生就會快樂、豁達很多,生活也會煥發出明亮的光。
別拿別人當鏡子
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於是很多人在差別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攀比心理:金錢的攀比,地位的攀比,成就的攀比……如此不一而足。但是,有的人不但與別人攀比好的,也攀比不好的,比如,和別人攀比怎樣偷奸耍滑、好逸惡勞。同在一間辦公室,拿著同樣多的薪水,有人兢兢業業,嚴謹認真;有人則敷衍馬虎,潦草交差。這時候,做得比別人多的人往往會心裏失衡,認為別人不努力工作,自己也不需要這麼努力,由此開始懈怠敷衍。
海峰大學剛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很有發展潛力的IT公司。盡管海峰隻是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但他對明天充滿了希望,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公司裏獲得較大的發展機會。因此,海峰每天很早就來上班,又會比別的同事晚下班。他每天工作積極認真,做得又快又好。
海峰的工作能力與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引起了主管的注意。他很欣賞海峰,並有意重用、提拔他。但是海峰剛剛大學畢業,經驗還不夠豐富,因此主管想讓他再多接受一些鍛煉。主管給海峰增加了工作量,並有意識地讓他去解決一些難度較高的技術問題。這本來是海峰展現自己的一個好機會,然而海峰卻錯失了。
原來,海峰早就對同一辦公室的劉剛滿腹抱怨。海峰和劉剛從事同樣的工作,領著相同的薪水。海峰每天勤勤懇懇,劉剛對待工作卻能躲則躲,躲不掉就敷衍了事。劉剛看海峰很努力,便有意識地把屬於自己工作範圍的事交給海峰做。時間久了,海峰不免覺得非常不公平,認為自己比別人做得多得多,卻也沒比別人多拿薪水,領導也不提拔自己。而主管為了鍛煉海峰而給他增加工作難度,也被海峰誤認為主管是為了向老板邀功,才讓他多幹活。海峰越想越生氣,工作也變得越來越消極。主管看見海峰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工作,而是變得像劉剛一樣,就打消了重用他的念頭。
從海峰前期的工作表現來看,他是知道應該如何工作的,但他因為心理失衡而攀比,拿別人當鏡子,雖然他的心理平衡了,但也失去了發展自己的機會。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不過,鏡子也許會片麵,把別人當成自己的鏡子,有時便會一鏡障目,不見泰山。
李峰12歲那年,由於整日同一群調皮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自己幾門功課不及格。一個周末的早上,李峰正拿著竹竿準備和那群孩子一起去捅鳥窩。這時,爸爸攔住了他,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小峰,你天天貪玩且功課不及格,我和你媽媽很為你的前途擔憂。”“有什麼可擔憂的,小輝和大龍他們也沒及格,不照樣去捅鳥窩嗎?”爸爸沉默一分鍾後說道:“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希望你能認真地聽一聽。有兩隻貓在屋頂上玩耍。一不小心,一隻貓抱著另一隻貓掉到了煙囪裏。當兩隻貓從煙囪裏爬出來時,一隻貓的臉上沾滿了煙灰,而另一隻貓的臉上卻幹幹淨淨。幹淨的貓看見滿臉黑灰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又髒又醜,便快步跑到河邊洗了臉。而黑臉貓看見幹淨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幹淨的。結果,嚇得其他的貓都四下躲避,以為見到了妖怪。”最後,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李峰說:“其實,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如果拿別人做鏡子,聰明人也會把自己照成傻瓜的。”爸爸講的故事照亮了李峰的一生。從那以後,李峰時時用自己做鏡子審視自己,映照出了生命的光輝,成為了一位著名的企業家。
向別人學習的人,是智者,把別人當自己的人,是愚者。命運就像掌紋般散亂,彎彎曲曲,但它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不要總是和別人比較,更不要抱怨命運,別人的東西總可望而不可即,我們要做的是正視自己,主宰自己。照自己的鏡子才能反射出自己的優點、缺點,映出生命的光彩和人生的璀璨光芒。
學會悅納自己
台灣女作家三毛曾說過:“一個不會悅納自己的人,是難以快樂的。”悅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客觀環境、本人條件並不完全相關。有些人雖然有生理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雖然五官端正,卻並不歡喜自己;有些人雖然並不富裕,但卻知足常樂;有些人雖然有錢有勢,但卻並不覺得快意,這都與他們是否悅納自己有關。
有一隻青蛙,它對自己四條腿用力、一蹦一跳的走路方式極為不滿,它想:“如果我可以又高級又瀟灑地走路了,該多幸福啊!”於是,它不停地到河邊寺廟中去拜佛許願,祈求佛祖讓它能像人一樣兩腿直立行走。年複一年,青蛙的誠意終於打動了佛祖,它的願望實現了。它迫不及待地邁開兩條長腿,驕傲地走了起來。可是它的眼睛卻隻能望見後麵,腿往前走,莫名其妙地離河邊越來越遠,再也無法捕捉到食物,最終因為饑渴難耐死掉了。
其實,造物主在創造每個物種的時候,都給了它們別的物種無法替代的天賦。盲目地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到頭來隻能適得其反。做人也一樣,合適就是快樂。誰能愉快地接納自己,誰就能擁有快樂。
不能悅納自己,是阻礙我們改變和成熟的最大阻力,也是許多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那麼,如何做到愉悅地接納自己呢?
1.不要一味與人攀比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希望自己處處超人一等的人,必然會變得心胸狹窄,整日被嫉妒攪得心神不定。所以,我們不必為自己某些地方比別人強而沾沾自喜,也不必為自己某些方麵不如別人而灰心喪氣。要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來規劃自己,發展自己。
2.克服自卑感
自尊感是指一個人悅納並尊重自己,對自己持肯定態度的情感。自卑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不滿、鄙視,對自己持否定態度的情感。自尊感和自卑感都有可能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征,並與個人的其他品質緊密聯係著。自尊感強的人一般比較獨立,很少受他人左右;而自卑感強的人則往往不能適應生活。
心理學家指出,在我們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感和自卑感的自我評價意識有很大作用。不少研究表明,自尊感強的人經常會把自己看成是有價值的、令人喜歡的、優越的、能幹的人。他們會悅納自己,通常也承認、悅納周圍的人;而自卑感強的人經常對自己持否定的態度,看不到自己的價值,隻看到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處處低人一等,一般對他人很不信任或反感的態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喪失信心,缺乏朝氣,缺乏積極性。因此,克服自卑感是悅納自己的重要方法。
3.正確對待自己的弱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勢。如果一個人無法容忍自己的弱勢,那麼,他就很難悅納自己,同時他的發展空間也會受到極大限製。其實正因為不完美,我們的生活才更有意義。
一個人要想要正視自己的弱勢,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弱勢,不要妄自尊大,目中無人,並為彌補自己的弱勢而積極努力。其次,要接受自己的弱項,不要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沮喪,要集中精力發掘自己的強項,揚長避短,為自己開拓廣闊的發展空間。
4.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一個人要想悅納自己,就要盡量改善、改變不利於自己心理健康的客觀環境,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理解身心關係,合理休息,注意用腦衛生,避免過度疲勞。有計劃地安排時間,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我們對於新的環境,不管是住宿的環境、學習環境,還是工作環境,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些許的緊張情緒,這時,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樹立自信,告訴自己不比別人差,建立心理優勢,然後努力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欣然地接受他人,友善地對待他人。麵對人際關係、學習的壓力、工作的不順、家庭的瑣事引起的緊張和疲勞,要學會微笑對待,以真誠相待。
5.實現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統一
很多人對自我認識和態度的不同,都會集中反映在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統一過程中。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統一,既有正確方向上的、積極的、高水平的、有利於心理健康發展的統一;也有錯誤方向上的、低水平的、消極的、不利於心理健康發展的統一,要實現“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統一,一般有兩種途徑:堅持理想“我”的標準,努力改善現實“我”,使之逐步接近理想“我”;修正理想“我”,稍微降低一些標準。同時,繼續改善現實“我”,使兩者趨於統一。
虛榮消蝕快樂
英國學者培根曾經說過:“虛榮的人被智者所輕視,愚者哆嗦傾服,阿諛者所崇拜,而為自己的虛榮所奴役。”虛榮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種盲目攀比,追求虛表的心理缺陷,具有虛榮心理的人,竭力追求浮華,以掩飾自身的缺陷,其實內心早已痛苦不堪。
虛榮心是一種遞增的發展事物,滿足了一個願望,隨之又產生兩三個願望。滿足了細小的願望,很快又新生了龐大的願望,就好像一隻被吹起來的氣球,總是希望越吹越大,直至破碎。這也就是說,虛榮心是一種強烈的渴求力量,求而得之,則滿足快樂;求而不得,便苦惱愁悶。
虛榮心理的表現是多方麵的:對自己能力、水平估計過高;處處炫耀自己的特長和成績,喜歡聽表揚,對批評恨之入骨;喜歡班門弄斧,不懂裝懂,打腫臉充胖子;家境貧寒卻大手大腳,擺闊氣趕時髦;把失誤歸咎他人,從不找自身原因;有看缺點,也尋找各種借口極力掩飾;處處爭強好勝,自命不凡等。
虛榮心不同於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種競爭意識與行為,是通過紮實的工作和勞動取得功名的心向。而虛榮心則是通過炫耀、顯示、賣弄等不正當手段來獲取榮譽與地位。虛榮心很強的人往往是華而不實的浮躁之人,這種人在物質上講排場、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風頭,在人格上很自負。心理學家認為,虛榮心會使一個人的心理壓力升級,誘發抑鬱症、失眠、食欲下降、抵抗力減弱等症狀。虛榮動機強的人,甚至會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對人對己都很不利。
某市一位機關幹部的妻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利用丈夫的特權和關係,拚命的“網羅”豪宅。到最後案發時,她的豪宅的數量接近了20套。正是這些豪宅,她和丈夫雙雙被關進了看守所。一個享受正廳級待遇的男人,僅僅因為自己妻子的虛榮心和無端貪欲,最後付出了被判無期徒刑的慘痛代價。
虛榮心是影響我們理智判斷的敵人,為了滿足一時虛榮之心,每個人很可能做出不自量力的行為,比如:購買一些華麗不實的東西,影響到以後的生活;為了做大企業,盲目地擴張,造成盈利下降甚至破產。事實上,有虛榮心的人大都過得不幸福,因為他們至少會受到兩個方麵的心靈折磨:一是沒有達到目的之前,為自己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所折磨;二是達到目的之後,為唯恐真相暴露所受的折磨。因此,他們的心靈總是痛苦的,是沒有幸福和快樂可言的。一個人隻有善於發現自己的某些虛榮心態,及時從浮華中走出,生活才會更加坦蕩自在。那麼,如何擺脫虛榮的奴役呢?
1.認清虛榮心與自尊心的區別
隨著自尊心的發展,虛榮心開始介入我們的情感領域。做了好事,心理高興是榮譽感的表現;珍惜榮譽,顧全麵子是維持自尊心的正常要求;而為了表揚去做好事,甚至不惜弄虛作假,這就是虛榮心的表現了。有自尊心的人不掩蓋缺點,而是取長補短;不會通過有權勢的親友抬高自己;不會不懂裝懂,誇誇其談;也不會把失敗和不如意歸咎於他人,而是可以進行深刻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來改進自己。因此,自尊心與虛榮心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我們善於辨析,不能將兩者混淆。
2.不過度地貪圖虛名
屈原曾說過:“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榮譽和他人的尊重,但必須是通過自己的實際努力和辛勤勞動所得,而不是弄虛作假,不勞而獲。虛假的榮譽雖然有時也能欺世盜名於一時,但一旦被人識破,則將名聲掃地,被人唾棄,與最初渴望被人尊重的願望背道而馳。因此,不要過度地貪圖虛名,我們可以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以獲取真實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