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村民依照宋就的話去做了。於是,從這以後,西邊楚國的瓜一天天長好起來。楚國村民發現,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澆過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問,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他們開始暗中觀察,終於發現為他們的西瓜澆水的正是魏國的村民,楚國的村民大受感動。很快,這件事情被楚國縣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興,又自愧不如魏國縣令。他把這些情況寫下來報告給了楚王,楚王也同樣很受感動,同時也深感慚愧和不安。後來,楚王備了重金派人送給魏王,希望與魏國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從此後,楚、魏兩國開始友好起來,邊境的兩國村民也親如一家,兩邊種的西瓜都是又大又甜的。
有時,遇到問題時,我們不要采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態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寬宏大量,以德報怨,這樣反而會促使矛盾緩解,使壞事變成好事。
以德報怨不需要別人的說教,因為它是真誠的、發自肺腑的,當然也是最容易感動人的。以德報怨是十分奏效的,縱然鐵石心腸的人也絕不會無動於衷。以德報怨,你就會驚喜的發現,付出一滴汗水收獲的是整個春天。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我國有句古語:“量大福大。”意思是寬容多一點,我們的福氣就會多一些。當被別人傷害時,我們往往會出現悲傷、生氣、憤怒等一係列情緒反映。如果我們不能擺脫這些情緒,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結果隻能對自己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因為消極的情緒會使人體激素分泌發生變化,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破壞我們的身心健康。
原諒不僅是寬容別人過失的氣度,也是把握自己情緒行為的能力。我們要原諒別人無心的傷害,這樣就會把自己從痛苦和憤怒中解脫出來,恢複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
我們總說“人生漫漫”,其實,人生充其量也不過幾十年,幾十年的光陰倏忽而過後,我們便會覺得時光過得太快了。然而在這短短的人生旅途中,卻還有人心懷怨恨地生活。不是怨恨同學就是怨恨同事或是怨恨親朋,胸膛裏都是熊熊的怨恨之火。如果他們能夠拋掉這些怨恨,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原諒別人,這將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遇。
韓信是平民時,曾在淮陰街頭受過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後來他統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被劉邦封為楚王,衣錦還鄉,此時此刻,他並未忘記當年那個逼自己從胯下鑽過去的人。但韓信不是找到他要他的腦袋,而是任他為中尉,並對諸將說:“此人是個壯士。他當年辱我時,我當然可以與他以死相拚,但死的無名,所以忍耐至此。”韓信此言,說出了自己當時受胯下之辱時,對當時的情況和利害作了熟思和權衡,不與屠夫之子爭一時之勇,一切以忍為上策,甘願受辱,這就是韓信不同凡響之處。韓信不殺屠夫之子,並委以重任,完全是一種寬宏和智慧的抉擇。此時的韓信已經封王,而曾經侮辱過自己的人還是個平民百姓,此時的韓信若是要報仇,會很容易,但是如果這樣,會有很多誌士仁者認為他是一個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橫暴者。而韓信以德報怨,原諒此人,還“受之以官”,則顯示出了他的博大胸襟,從而贏得大眾的讚揚,贏得人心。
一位學者曾說過:“如何原諒他人,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我們不能將原諒視作一種責任,或視為一種義務,而要把它當作類似於愛的體驗,它應該自發地到來。”其實,原諒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楊潔一直都在痛恨她的父親,而且她認為這種痛恨完全是正當的。因為她的父親對家人很不負責。楊潔有3個妹妹,每當她的母親懷孕時,父親就失蹤了,直到嬰兒降臨到世上,父親才露麵。而一旦他回到家,從前的痛苦經曆就又會重演,他讓每個孩子受盡打罵,有時甚至還用棍子打母親。母親和孩子對他怕得要命,誰也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發脾氣打人。有時,楊潔被嚇得藏在床下或桌下。楊潔就在痛恨父親的日子中長大。但是,這樣的成長經曆讓楊潔的脾氣變得很暴躁,她經常對身邊的人發火,這給她的生活和感情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的性格讓她丟掉了一份份工作,她幾乎沒有朋友。
她的痛恨與苦惱也傷害了她的健康。她患上了頭疼、胃病和關節炎。盡管楊潔才20幾歲,但她的外表卻像個中年婦女。心理醫生告訴她,如果她學會原諒父親,她的狀況就變得好一些。一開始,她很難做到這一點,每當她回憶起起過去的痛苦生活時,她就會憤怒地大叫:“看看他做過的那些事,他不配做我的父親。”後來,楊潔在內心深處一直在提醒自己:“要想自己過得好,就必須原諒他人。”她希望有一天能卸去心靈上的包袱,時間一長,她口中的語言變得緩和了。當她了解到父親何以對他們如此殘暴時,她開始可憐他,最後,她對父親有了真正的愛。
楊潔原諒了父親之後,她也漸漸地擺脫了身體的各種疾病,開始了新的生活。通過這次經曆,楊潔認識到,原諒不僅使被寬恕者受益,而且,寬恕者自己也會受益匪淺。
人生之路是在寬容中越走越寬廣的,我們沒有必要為曾經的傷害耿耿於懷。學會原諒別人,是善待自己的一種方式。我們要學會及早地忘卻,及早地原諒,及早地享受生活,這樣,生命裏美麗的日子會更多。
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抱怨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這樣的話:“他跟我幹一樣的工作,還沒我幹得出色,憑什麼升職升的那麼快?”“我的同學都開上奧迪,萊斯勞斯了,我還天天擠公交車上班,你怎麼這麼沒本事。”“為了這個家,我付出了這麼多,你還說我不顧家,這日子沒發過了。”類似的話,我們一般稱它為抱怨或者牢騷。
其實,抱怨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敏感體驗,是對生活和工作中不滿意的現象的痛感折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當自己受到利益的驅動而得不到滿足時,或者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時,我們就會因為不滿和氣憤而產生負麵情緒。通過適當的抱怨,讓心底的怒氣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身心健康是有益處的。但是,抱怨可以作為暫時的情感宣泄,但不能任意宣泄。否則,我們就會陷入抱怨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有人曾經說過:“有所作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則是無所作為,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沉淪。”經常抱怨對我們的身心、工作和生活都會有不良影響。
1.影響自己的形象
修養有素的人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讓不滿情緒不分場合地傾瀉出來。而缺乏修養的人不懂得珍重自己,也不情願克製自己,一有不高興,就馬上以抱怨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會使他的同事和家人認為他是個沒有修養的人,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會一落千丈。
2.對生活和工作無益
抱怨不但對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毫無幫助,反而會像他在行走時,在自己的鞋子裏灌滿沙粒一樣,讓他的行走更加艱難。正像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的那樣:“使你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裏的沙。”一個人若煩惱,則更煩惱,若有所求,則更難得到,疲憊、厭倦、悔恨、抓狂,卻總是撲麵而來。
抱怨還會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當一個人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如果能通過恰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問題就可能會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但如果他不分場合,不顧及影響地大發牢騷,就會使本來有理的事情變成無理取鬧,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
另外,抱怨容易讓一個人陷入失敗的怪圈:抱怨——消極心態——工作陷入被動——得不到公司認可——越發抱怨——更加不滿的心態——工作效率降低,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抵製抱怨也就是避免讓自己陷入失敗的怪圈。
3.影響他人
一個人在抱怨時,除了不斷地給自己增加某種負麵的心理暗示外,還會影響到周圍人的心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盡管抱怨能緩解自己一時的壓力,讓自己的負麵情緒得到某種程度的宣泄,卻給他人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從量的角度上看,抱怨所獲得的快感和情緒宣泄隻是一個人的,但抱怨所造成的負麵影響卻會影響一群人。
嶽磊是一個愛抱怨的人,他經常會向朋友傾訴自己的滿腹牢騷。剛開始,朋友還能耐心地勸解他,但時間一長,朋友們就無法承受他無止境的抱怨,開始漸漸疏遠他。嶽磊很鬱悶,他找到了心理醫生。聽完他的傾訴後,心理醫生告訴他:“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抱怨。同一件事情,結果就會不同。”嶽磊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一天,他和教練約好去練車,去了之後他才發現有10多個人在等待,按照兩個半小時的訓練時間計算,一個人練一次都不太可能。嶽磊一直坐在路邊等待,果然離結束還有5分鍾的時候,還沒輪到他。被灼熱的太陽炙烤了一下午,他連方向盤都沒摸著。如果在以前,嶽磊可能會非常懊惱,甚至不停地抱怨:“教練為什麼不統籌好人數?為什麼要我在烈日炎炎下等待一下午?耽誤我這麼多時間,要是沒有練車的計劃我可能安排別的事了。”但是嶽磊想起了心理醫生告訴自己的那句話,於是,他試著理解教練,當心態平靜,心存包容的去重新看待這件事時,他發現往昔嚴厲的教練其實是個很好的人。在以後的日子中,每當自己想抱怨,心生不滿的時候,嶽磊總會用心理醫生那句話開解自己,漸漸地,他的朋友都回到了他的身邊,他覺得生活也比以前美好了。
一位哲人說過:“苦海即是天堂,天堂也即苦海。”的確如此,有時我們明明生活在天堂,卻總是覺得自己苦不堪言;而我們意識當中的苦海,卻有很多人生活得不亦樂乎。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於我們的心態是抱怨還是包容。
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抱怨,不僅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更是一種非凡的氣度,一種超俗的境界。生活中很多瑣事,如果我們不能控製或改變,那就試著包容一點,拋開那些無謂的煩惱和雜念,擺脫抱怨的束縛,我們就會發掘到幸福和快樂的真諦。
包容不同的意見
環顧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會十分明顯地感到:要想使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是十分困難而且不大可能的。實際上,如果有50%的人對我們感到滿意,就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了。要知道,在我們周圍,至少有一半人會對我們說的一半以上的話提出不同意見。因此,對一般的常人來講,不管他什麼時候提出什麼意見,有50%的人可能提出反對意見,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人的不同意見了。當別人對我們的話提出異議時,我們不必因此感到情緒消沉,或者為了贏得他人的讚許而即刻改變自己的觀點。相反,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剛巧碰到了屬於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50%中的一個人,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情緒低落的困擾。當然,僅僅不受不同意見的幹擾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學會包容不同的意見。
在生活和工作中,麵對很多不同意見時,如果我們自我封閉,不接受他人意見,就會像一個倒滿水的杯子,將無法擴充自己的容量,盛下更多的水。包容不同的意見,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這就像寫文章,隻有聽取不同意見,反複修改,才能寫出好文章來。
古人雲:“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聰明人的強大往往不是他自己有多麼強大,而是在占有別人的力量之後才變得聰明強大。麵對別人的不同意見,如果我們接受不了,就等於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如果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他們的意見,我們就會有更大的收獲,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包容不同的意見,就會更上一個台階。
在一個村莊裏,住著一位長者。一次,村裏的兩個年輕人看到屋裏飛進一隻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飛,卻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擋住了,一次次徒勞地摔下來。年輕人甲說:“這隻蜜蜂真是愚蠢,既然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為什麼還要做努力呢?它這樣做,即使飛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功。”他從中得到領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強求,該放手時就放手。年輕人乙說:“這隻蜜蜂真頑強,它那麼勇敢,失敗了也不屈服。”他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做人就應該想蜜蜂那樣,鍥而不舍、敗而不餒、百折不回。於是,兩個人爭執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他們隻好找長者來評理:“我們的觀點,究竟誰的才是正確的呢?”
長者說:“你們誰都沒錯。”兩個年輕人不解,心想:“怎麼可能兩種觀點都對呢?難道師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讓我們再爭執了?”長者看出了他們的心思,他拿出一個饅頭,吩咐他們把饅頭居中切開,兩個人照做了。長者問:“兩個半邊饅頭,你們說哪半塊好哪半塊不好?”他們回答不出。長者說:“你們總是看到相異的地方,而沒看到相同的地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兩個方麵,看問題不要隻看一個方麵,許多事情表麵看似相同,可能實際上相殊甚遠,而表麵相殊的,倒可能有質的相同。生活中的不少錯誤有時就是因為看不到這一點而產生的,你們要學會包容別人的意見,全麵地看問題。”
聽取各種不同的聲音,才能比較全麵客觀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麵情況,才有利於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如果一個人隻習慣聽順耳話、讚美話、奉承話,隻喜歡拍馬屁的人,不能包容不同意見,聽不得不同聲音,那麼,他就便很可能被甜膩的蜜語所黏,被勢利小人所包圍,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包容不同意見,是一種高度,境界的高度,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是一種寬度,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是海闊天空的容人雅量;是一種深度,需要有深厚的底蘊,深邃的精神,深刻的見識,深遠的思想。能否包容不同意見,是檢驗一個人的胸襟與氣度的標尺。
另外,包容不同的意見,不僅體現在家庭、單位、企業、團體,也體現在社會人際交往之間。我們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觀點,但應該尊重他人表達的權利和自由。缺乏這種胸襟和氣度的人,隻能“順毛摸”,不能觸“逆鱗”,這實際上是狹隘、虛弱的表現。一個人不懂得尊重別人,自己也不會被別人尊重。包容不同意見,是一個集體中人與人之間和諧、和睦、和平、和氣的重要因素。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包容不同意見,和睦相處,那麼,社會就會更加和諧融洽。
婚姻如水,寬容是杯
婚姻,指的是成長於不同環境,接受了不同的父母的教養、價值觀、感受性皆不同的男女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一輩子的行為過程。它貌似簡單,實則是一樁相當了不起的事情。它是一對男女一輩子磨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男女都為著自己的本性作著不妥協的鬥爭。
對待婚姻的態度,男人和女人是很不一樣的。男人由於他們的生理構造決定了他們是狩獵型的,隻有不確定的東西才能引起他們的欲望。同樣,女人也由於生理的原因決定了她們是留守型的,她們的本性就是要營建一個穩定、溫馨的小家,隻有穩定的、安全的地方才能使自己找到良好的感覺。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的丈夫像婚前一樣地愛她,看重他們的小家。所有的男人一旦進入了婚姻階段,多想的是如何尋找更多的做事的自由。一個要衝出去,一個要留住他,矛盾是必然的,而解決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寬容。
經營婚姻是一門藝術,寬容則是婚姻的精髓。進入婚姻殿堂後,夫妻二人每天麵對的都是油、鹽、醬、醋的瑣碎事情,少了激情,少了浪漫,少了婚前的關注和相互之間的體貼。於是,彼此間開始有了責備,有了爭吵,開始了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報。這樣,就會進入一個怪圈:越是想自己的付出得到回報,就越感覺失望,越感覺失望,就越不停的抱怨,慢慢地失去了耐心,慢慢地灰心,婚姻的大廈開始搖搖欲墜。
婚姻如水,寬容是杯。夫妻二人不能總是為小事斤斤計較,那樣的婚姻會因為缺乏寬容而傷痕累累。愛一個人就是要連他的缺點一起包容,沒有了心中的不忿,沒有了怨恨的眼神,你會發現家裏中充滿了溫馨。
兩年前,俞瑜遭遇了感情危機,10年的婚姻處在搖曳之中。她的丈夫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在商場拚搏了十幾載,有了自己的天地。他長期奔波於事業,周旋在工作與應酬之間,有一種疲憊和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對家庭的責任也僅僅局限於經濟上的付出,其他方麵沒有什麼心思,而且,由於工作中接觸了許多優秀的女性,給了他很多的動力和良好的感受,所以情感上也偏離了俞瑜,他有了婚姻之外的感情寄托。這使俞瑜很惱火,她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許多女人一樣,她用盡心思去破壞他們的相處,阻止他們的任何往來。效果倒是有了一點,但也讓她老公很反感,覺得她庸俗、不通情理,從心裏遠離她。